肖川
“無為”是老子哲學的一個專有名詞,不能照字面直譯作“沒有作為”,或誤解為“無所謂”。
老子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p>
老子主張行道,不能違背規(guī)律,否則就是“有為”———亂為、妄為。“無為”是講從“無為”的態(tài)度去“有為”??梢娎献硬⒉环磳θ祟惖呐Γ缋献铀f:“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币虼耍盁o為”不是消極的,而是有其積極意義的。老子以“無為”來反對一切違反自然的事,反對強作妄為、貪求無厭。
教育是關涉千家萬戶,關涉民族昌盛、國家富強的大業(yè)。社會各界給予教育真誠的關注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因為社會對于教育的合理期待也是教育的重要資源。但眼下人們對于教育過高的期望,賦予教育過于沉重的職責,甚至是過于苛嚴的要求,就有些過猶不及了。它使得廣大的校長和教師心理壓力太大,使得老師們整天疲于奔命,也使得中小學生沒有喘息的機會,沒有自主發(fā)展的空間,這也是諸多有識之士共同憂慮的事情。
社會的方方面面出了問題,總習慣于拿教育說事,好像教育是萬能的。這種心態(tài)讓教育不能“無為而治”?,F(xiàn)在很多事情,動不動就“從娃娃抓起”,動不動就“進中小學課堂”,已經(jīng)成了某些部門和個人的行事風格,這種做法其實是把本不屬于基礎教育的職責生生地扣在了教育身上。實踐中,更有一些部門不是真誠地為學校服務,為教師和學生服務,而是大搞各種各樣形式主義的檢查、評比,使得中小學應接不暇,哪有一點“無為”的態(tài)度?
成長是兒童生命的主題。成長當然離不開學習,但除了學習,還需要有積極充分的休息、充足的睡眠,需要追逐、嬉戲、打鬧,需要無所事事、做白日夢,需要有“面對著天空發(fā)呆”的自我調適??杉议L們對于孩子的要求,除了學習,還是學習,錯誤地認為娛樂和玩耍是浪費時間、耽誤學習。殊不知,“學習能力只是兒童發(fā)展的一個方面,我們必須承認兒童各方面的發(fā)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例如,一個剛進入學校的兒童,其社會性發(fā)展,情感發(fā)展水平,身體發(fā)育的遲緩或損傷都將影響其學習能力”。(珍妮特·凱:《愛與責任———教學助理指南》,曲文潔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15頁。)
學校最應該是悠哉游哉、藏焉息焉的地方,最應該非常的從容,非常的寬松,非常的閑適與祥和。學生的成長需要有足夠的智力負荷、理智挑戰(zhàn)的同時,也需要有心身的舒展、愉悅和愜意。學校就應該是書聲瑯瑯、笑聲朗朗、歌聲朗朗。
教育的“無為而治”,首先是有關部門完善對學校、教師和學生的評價標準,改變片面以“升學率”論英雄的觀念和做法。我們整個社會,特別是家長也需要調整對教育的期望,給學校、教師、孩子減壓減負。試想,當眾多的父母致力于炮制一個個“清華男孩”或“哈佛女孩”時,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形?孩子們整天讀英語、進奧校,沒有休息日,沒有自由的空間,像一個陀螺一樣永不停止地旋轉,而父母則是抽打他們的鞭子。社會的進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急功近利。孩子的成長也不是學校一家的事情,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的文明水準。
實現(xiàn)教育的“無為而治”,我們廣大的校長、教師也需要調整心態(tài)。任何時候我們都只能做到“不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吾心”,很多時候我們盡了努力就問心無愧了。教育就是對于學生成長的守望,在必要的時候,在學生自由的行走和奔跑時,提醒他們哪兒有陷阱,哪兒是懸崖,哪兒可能被絆倒,哪兒有荊棘可能刺傷肌膚。教育不可能無所不能,不可能包打天下,正因此,教育才更需要“無為而治”。
(作者單位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