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楊絳(1911—),原名楊季康。原籍江蘇無錫,生于北京。1935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yè),與丈夫錢鐘書一同留學于英、法等國,回國后歷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外語系教授、清華大學西語系教授。1953年起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劇本《稱心如意》、《弄真成假》、《風絮》等,翻譯多部外國小說。1970年下放河南省息縣干校,1972年回北京。“文革”后繼續(xù)研究翻譯外國文學,并從事創(chuàng)作,著有《春泥集》、《洗澡》等,翻譯了著名長篇小說《堂·吉訶德》等。
楊絳先生雖已年過九旬,但一直研學、寫作不輟,近年來又出版有《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
楊絳的名字似乎總是依附于錢鐘書而存在,這一對文壇伉儷沒有傳出過熱烈浪漫的愛情故事,然而他們相濡以沫、相守相助、綿長細密的幸福生活卻更讓現(xiàn)代人艷羨。也許,很多人都是因為喜歡錢鐘書才開始關(guān)注楊絳的,然而當你真正走進楊絳的世界,你會發(fā)現(xiàn)那完全是另一片精彩。
看楊絳先生的照片,眉峰高挑,目光如炬,顴骨微微突出,溫婉的笑容背后自有一股威嚴、堅毅之氣。楊絳先生的文字一如她的相貌,于平和恬淡、冷靜從容之中蘊藏著知識分子所特有的力量和尊嚴。
從下面這個小故事中,楊先生的從容大氣可見一斑。上世紀40年代,楊先生的《弄真成假》、《稱心如意》兩部喜劇一時風靡上海,用楊絳先生的話說,“淪陷日本鐵蹄下的老百姓,不妥協(xié)、不屈服就算反抗;不愁苦、不喪氣就算頑強……喜劇里的幾聲笑,也算表示我們在漫漫黑夜里始終沒喪失良心,在艱苦的生活里始終保持樂觀的精神。”楊絳先生因這兩部劇引起了日本人的注意,日本憲兵司令部找她去,外表柔弱的她卻表現(xiàn)得相當冷靜從容。為示尊嚴,她穿戴整齊,特意選了一身半新不舊的黑色旗袍,腳穿黑色布鞋,手持黑色皮包,包里專門放上一本《杜詩鏡銓》,以備“受審期間”消遣之用。在憲兵隊,楊先生不卑不亢,話不牽連演藝界任何人,堅持民族氣節(jié),日本人奈何她不得,只能不了了之。
恬淡平和、含蓄節(jié)制、冷靜從容是楊絳先生一貫的行文風格,而這種平和從容的氣度,在楊絳先生晚年的作品《我們仨》中則體現(xiàn)得更為淋漓盡致。
1997年3月4日,楊絳的獨生女兒錢瑗不幸病逝。更其不幸的是,1998年12月19日,錢鐘書仙逝。唯一的女兒、一生的伴侶相繼離去,楊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而她選擇的寄托哀思的辦法是:將讀書治學作為人生最終的追求。半年之后,她化悲痛為力量,翻譯柏拉圖對話語錄之一《斐多》,“試圖做一件力不能及的事,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在人生的伴侶離去4年后,92歲高齡的楊先生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jié)成回憶錄《我們仨》?!艾F(xiàn)在我們?nèi)齻€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彪y以想像,楊絳先生是怎樣于無數(shù)個孤寂、凄苦的夜晚獨守青燈,字字血淚地完成這部作品的,這種敢于超越苦難和直面生死的氣度本身已令我們敬畏。
《我們仨》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分,是楊絳先生夢的記錄,以夢游之筆,講述一家三人的生離死別,寫得自然、情切,又不直露,但千回百轉(zhuǎn)之際,有著無量的悲欣?!斑@是一個‘萬里長夢’”,這日日纏繞著楊先生的其實是永失親人的大孤寂、大悲慟,是人生的至哀。然而楊先生的情感是內(nèi)斂的,筆墨是節(jié)制的,古驛道上,沒有啼哭與淚水,只有無助的凄惶和無盡的惦念。后半部分是寫實的,記錄了自1935年與錢鐘書赴英國留學,生下女兒錢瑗,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這63年間的生命痕跡。在這個知識分子家庭風風雨雨的63年中,我們看到了楊絳先生作為一個妻子、一個母親、一個文人、一個學者的大智慧。
人們常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位偉大的妻子。楊絳先生確是一位偉大的妻子。錢鐘書是學貫中西的大才,然而在家庭生活中卻著實是個愚笨的小孩。錢先生的“癡”和“呆”恰恰輝映出楊先生的堅強和能干,很多時候楊先生才是家里的“主心骨”。書中對他們夫婦倆早年留學生活的記錄是輕松幽默的,常常令人忍俊不禁。他們夫婦在英國留學期間喜得愛女,楊絳先生生產(chǎn)住院,錢鐘書只能一個人過日子,每天到產(chǎn)院探望,??嘀樥f:“我做壞事了?!彼蚍四浚逊繓|家的桌布染了。楊先生就說:“不要緊,我會洗?!彼头判幕厝チ恕_^兩天,他又做壞事了,把臺燈砸了,楊先生又說:“不要緊,我會修?!彼址判幕厝チ?。下一次,又滿面愁容地說把門軸弄壞了,門關(guān)不上。楊先生還是回他:“不要緊,我會修?!敝灰獥钕壬f“不要緊”,錢鐘書就真的放心了。錢先生孩童般的“癡”讓人好笑,楊先生的寬厚與從容則給人深深的感動。在夫妻牽手扶攜的漫漫人生之路上,最需要的不就是這樣一種內(nèi)心相互依靠的放心和熨帖嗎?那一句“不要緊”,支撐著他們夫婦走過了人生中多少個黑暗的日子啊。不是嗎?文革中,即便是沖廁所,楊先生也沖得一絲不茍;即便是被剃了“陰陽頭”,她也會說:“小時候老羨慕弟弟剃光頭……果不其然,羨慕的事早晚會實現(xiàn)。”這“不要緊”是楊先生對待生活的豁達與從容,更是對苦難的漠視和超越。
楊絳先生從容冷靜的敘述,會讓人覺得他們的生活是波瀾不驚的。其實苦難從未少光顧他們家,只是楊先生習慣于省略苦難。對于一個母親來說,最大的苦難莫過于自己的孩子要承受病痛。他們的愛女圓圓(錢瑗)從小體弱多病,雖然聰明乖巧,是天生的“讀書種子”,可卻只能常年休學在家。楊先生也只能無限惋惜和痛心,“心上不能舒坦”。圓圓從母親那兒學得了漠視苦難的本領(lǐng),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她還仰臥在病床上堅持寫《我們仨》,最后一篇寫于去世前四天,這些手記都收錄在《我們仨》的附錄中,那些不甚工整的筆跡令人動容。
作為文人、作為學者,楊絳先生更是無可挑剔。楊先生說:“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边@種“無求無爭”絕不是故意做出來的,而是將讀書治學作為人生的追求,甚至生命本身的滿足和驕傲,是真正的知識分子所特有的高貴。即便是在動亂的年代,他們依然能潛心于學問,錢鐘書的《管錐篇》和楊絳的《堂·吉訶德》的翻譯都成稿于文革時期就是最好的證明。很多經(jīng)歷了文革磨難的人,一旦從滄桑中走出來,立馬控訴,標榜,憤怒……而楊先生卻把這一切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抹去?!段覀冐怼分?,楊絳依然用沉著平靜的筆調(diào)描述他們一家文革中的生活,乃至他們一家所受的迫害、屈辱,用自己的智慧和良知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在講到他們夫婦和胡喬木同志的交往時,文中有一段非常智慧的比喻來表達楊絳先生待人處世的態(tài)度:“我們讀書,總是從一本書的最高境界來欣賞和品評。我們使用繩子,總是從最薄弱的一段來斷定繩子的質(zhì)量。坐冷板凳的書呆子,待人不妨像讀書一般;政治家或企業(yè)家等也許得把人當作繩子使用?!边@種待人處世的態(tài)度難道不是一種大智慧嗎?
楊絳先生情感沉郁內(nèi)斂,文字含蓄節(jié)制,聰明不顯山露水。這樣的平和從容,必然是擁有了人生的大智慧才能具有的。
(《我們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年7月出版,定價:18.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