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正處于長知識、長身體的關鍵時期,其生理、心理正處于迅速發(fā)展和急劇變化的階段。他們面對競爭十分激烈的社會環(huán)境,其心理壓力不僅來自學習、認知方面,也來自社交、情感等方面。不僅來自學校,也來自家庭和社會。對這些壓力,許多學生深感力不從心,無法適應。再加上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校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導致一部分學生產生了人格障礙,出現了孤僻、易怒、固執(zhí)、自卑、焦慮、嫉妒等異常心理,甚至厭學逃學、離家出走、自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教訓是慘痛的,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因此重視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促進中小學生全面和諧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中小學生隨著自卑心理的泛化而導致自我否定意識的形成日益增多。
病因:
社會方面。長期以來,社會上有這么一種傾向,即認為中小學生只有進重點中學、進大學才是唯一的出路,考上重點中學,才有機會進入重點大學,這才是人才。這無形中給中小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學校方面。雖然國家倡導素質教育,但缺乏有效的評價機制,因此社會及家長仍以“升學率”的高低來衡量學校教學質量的好與壞。這就必然造成沉重的課業(yè)負擔和單調的教育方式方法,使學生心理上承受著過重的心理負荷。
家庭方面。一是家長盲目攀比,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為了升學不惜一切代價。如請家教、上補習班等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成績。二是家長期望值過高,做出偏激行為,如考不好就訓斥,甚至打罵,缺少關愛。無形中又增加了學生的心理壓力。
自身認知方面。由于以上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而自己又缺乏意志和自信,加上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等方面的問題,把考試成績看得過重,認為只有考試成績好才有希望,否則就低人一等。因而害怕失敗,偶然失誤,便自怨自咎、悲觀失望,從而形成自卑心理。
人格方面的問題。由于中小學生身心在迅速、急劇地變化,一旦減弱或失去對環(huán)境的協(xié)調能力,就會表現出懦弱、膽怯、自卑、莫名的煩惱、心胸狹隘、多愁善感、情緒低落、容易感情用事、偏執(zhí)、冷漠古板、怯于交往等人格方面的問題。
性知識方面的問題。從學生的生理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從小學高年級起,學生已進入性發(fā)育期,生理、心理會有急劇的變化。來自性本能的驅使,再加上來自外界的電視、電影、小說等大眾傳播媒體的刺激和影響,高年級的小學生逐漸產生了性意識,出現了接近異性的興趣和愿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性教育,他們對迅速成熟而帶來的生理和心理變化缺乏一定的思想準備,對于自己朦朧的對異性的眷戀和向往覺得不該這樣,但又不易自制,于是產生恐懼、悔恨等矛盾心理。這種矛盾心理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沒有及時地加以引導,使學生覺得難以見人,久而久之,可能產生封閉、自卑心理。更為嚴重的是個別學生由于缺乏性知識、聽任性沖動的支配而做出了越軌的行為,有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處方:
自我提示。就是通過學生自我提示,客觀認識自己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我要求其寫日記或周記,把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做一番小結。通過此法化解自己心中的煩躁、郁悶和擔憂。另外,要求其寫出自己喜歡的座右銘、警示語貼在課桌上或家里,使其在學習時經常能看到,從而提示自己鼓舞斗志,以增強自己對心理問題的免疫能力。
情感疏導法。這種方法主要是通過對學生的情感陶冶和情感培養(yǎng)來調動其內在的積極性。情感是人的活動的動機之一,也是組織和協(xié)調教育教學活動,改善人際關系,保持群體和諧穩(wěn)定的紐帶,它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歸屬感和榮譽感,為其成長提供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因此我十分重視情感聯系。一是和家長多聯系,讓家長轉變教育理念,全方位地多關心、多鼓勵孩子。二是和學生多溝通,了解其內心的想法和愛好,利用一切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能與特長,如讓他們在黑板報或運動會上“多露一手”,引起他們在情感上的共鳴,增強其自信心。
增強自信法。主要通過樹立信心來達到增強心理承受能力。我引導她們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或進行“我能行”教育,以增強自信心。通過觀察我發(fā)現這部分學生往往對自己的能力和特點持否定甚至厭惡的態(tài)度,因此我建議他們每天花一點時間表揚自己,如:我是一個有用的人,在各方面會越來越好,我有健康的身體、充沛的精力,我熱愛生活,對人富有同情心,我具備如此多優(yōu)點,我能行,我一定能成功。久而久之,便激發(fā)起了他們的心底潛能,不自覺地樹立自己的信心。特別是當她們取得點滴進步時,如一次早到,一次主動擦黑板,都要及時地加以表揚。
激發(fā)興趣法。為克服其厭學心理,使其把學習變成賞心的樂事,利用特長與興趣,鼓勵他們把這種興趣上升為一種責任加以發(fā)展。并同科任教師配合對其加以輔導,促其提高,然后給予鼓勵,擴展到其他學科。從而達到“抓住重點,帶動整體提高”的目的。這樣就極大地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和原動力。
榜樣熏陶法。青少年具有求知欲強、富于幻想、善模仿、可塑性強的特點。他們易接受來自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人物的意識作為自己的仿效模式,然后以其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現出來。據專家研究表明,學生模仿最多的是自己的父母、老師和同學。因此,首先,我們要注重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力求做到以身示教,有意識地以自己的高尚品德、情操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影響學生。其次,教育其以領袖、偉人、科學家和英模人物為榜樣。這些人都是社會主義條件下道德上的理想人才和典范,符合廣大青少年渴望成才的愿望,可成為激勵、鞭策他們的精神力量。再次,選擇小說、影視、人物傳記里的典型人物做范例,引導他們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模仿。青少年喜歡看影視文藝作品,且往往把其中的某些人物的典型特征作為效仿的對象,接受他們思想、品質的影響。因此,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閱讀、評價、欣賞文學藝術作品,對培養(yǎng)其良好品質,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與活動法。這是因為學生在活動參與過程中,很難將自己封閉起來,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通過活動分散注意,使心理障礙逐步得到緩解,不致使心理障礙逐步積淀而導致心理崩潰。因此我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班團活動和社會活動,激勵他們越是困難的工作越要勇敢地承擔,使他們不斷體驗到成功的歡樂和奮斗的樂趣,以增加其在遇到困難、挫折產生焦慮時的排釋途徑,從而達到心理壓力的緩解。為此我多次組織了“讓我說一句心理話”“成功的背后需要什么”等主題班團會。讓這部分同學多發(fā)言、多表現,進而在開放的人際交往中培養(yǎng)自信。
經過觀察、治療,許多心理自卑的學生都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一位曾經內心自卑的女學生在給同學的信中說:“……我沒你自信,因為我從小就缺少家庭溫暖……我曾經退縮過,可在我最失落、最無助的時候,是老師在鼓勵我,我的朋友在幫助我,我很幸運,我走過了人生的第一道坎。我變了,所有的人都說我變了,我變得樂觀、向上……”。
(作者單位:廈門外國語學校海滄附屬學校北師大廈門海滄附屬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