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作文教學更是如此。美國作文教學的一個亮點是,教師注重引導學生關心人類命運方面的世界性問題,引導學生展現自我意識,或者豐富想象力及增強生存技能等??梢娒绹魑慕虒W的特點,主要是鼓勵學生寫出自己個性化的認識,而且在寫法上也沒有固定模式,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美國作文如:《你認為今天避免戰(zhàn)爭的最好辦法是什么?》《中國的昨天和今天》《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么?》《當你乘坐的輪船沉了,漂流到一個荒島上,你將怎樣生活》《評論想象中的一場音樂會》等。這些話題都是沒有定論的,目的主要是鼓勵學生談出自己個性化的認識,不講究什么格式,不要求什么感情因素,更不用考慮什么高深的立意。以大家都沒有經歷過的事情或都沒有看到過的場景,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激發(fā)學生寫作文的興趣。具體的做法是,教師在給學生定了文章題目后,就讓學生搜集、整理大量資料,可以到圖書館查資料或到社會上調查訪問,給學生充分思考和準備的時間,從而讓學生形成自己的觀點。
而我們中國的作文教學往往過分追求社會認同的某種立意。如:教師在命題作文中,一直把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放在重要位置。比如寫《難忘的一天》或《寒假、暑假的一天》,教師希望學生能通過那一天的所見所聞,感受到社會的變化,人情的冷暖等;如寫《所見所聞》時,教師希望學生能對見聞里的受害人產生同情,對見聞里的肇事者產生憤恨等;如寫《我的理想》或《我追求的……》時,希望學生能寫出點自己的決心。如:從現在起努力、認真學習,長大后為建設祖國作出應有貢獻等等。
中國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要求,一般是希望立意高深,構思獨特而新穎,結構嚴謹等。在作文的取材上,要求來源于生活,追求素材的真實性。這迫使學生的作文選材只能來自于學生自己的生活、家庭、學校,以及本人有限接觸到的社會。在寫作的過程上,我們沒有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和準備的余地,而要求學生作文當堂完成。學校現在的課時設置,一節(jié)課一般都是40分鐘,而我們要一個生活在兩點一線中的學生(尤其是在嚴重的應試教育的慣性下,學生的基本生活就是“學?!摇钡膬牲c一線。),在40分鐘內來完成它,當然是困難重重。
我們在作文內容的敘述上,要求有真情實感。如《我的好朋友某某某》《我最難忘或最尊敬的人》《我的家鄉(xiāng)》等,則更多的要求學生將自己所經歷的人或事如實地記錄下來,并要求主次分明,條理清楚等。本來學生的生活就單調,連看課外書的時間也不多,更不用說有什么社會經歷,對人對事的情感很難得到真切的體會。有時候說了真話,成了文風不正,使學生在敘述過程中只能講假話,導致作文空話連篇,以致越來越怕寫作文。
可見,我們的作文教學與美國相比,尤其是小學生的作文,完全應該去掉一些要求和限制,讓小學生首先有話可說,并且可以隨心所欲地說。只有這樣,學生才不會怕作文;完全應該學學美國作文的命題,不但讓學生喜歡說,而且可以讓學生的想象力、做人處事的態(tài)度得到全面的發(fā)展。也只有這樣,學生的作文水平和綜合素質才能得到較大的提高。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浦前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