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yè)的要義貴在善于思考,學會思考,勇于探索。沒有思想高度的教學不是真正的教學,沒有思想高度的教學是缺乏藝術的教學,沒有思想高度的教學是缺乏生命力的教學,一言以蔽之,沒有思想的教學是對生命的一種辜負。
最近,筆者先后走訪了近年來在縣城中小學退休的14位教師,其中小教高級3人,中教高級11人,語數(shù)外教師9人,政史地教師5人,教齡最短的為36年,最長的為43年。我們探討的主要話題是:退休后你對所教學科有哪些深刻體會,主要經(jīng)驗是什么?又有哪些育人心得?在交談中,筆者發(fā)現(xiàn),這14名退休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都有著驚人的相似性:教學環(huán)節(jié)均為數(shù)年不變的程式化。其育人心得是嚴格有余,寬容不足。
一位語文教師從任教到退休,對語文教學的幾個模塊從未改變過,即作者介紹,時代背景,課文分段,歸納中心思想和寫作特點。還自稱“這套教學法是跟一位退休老教師學的,效果還不錯”。另一位語文教師批了42年的學生作文,自嘲用語最多的是“中心明確,主題突出”。從探討這14位退休教師的教育教學心得來看,他們的所謂“經(jīng)驗”都慣用了刻板、重復的某個模式。有位退休教師自詡道:“我當了38年的班主任,自認為我的管理是最棒的,是沒有人能比得上的?!碑敼P者問其何種妙策時,他很自豪地說:“遙控管理法,這可是我的管理寶典。”并對其“寶典”大加贊賞一番。筆者聽后困惑地想:一個不愿走進學生心靈的班主任,又怎能說自己的管理是最棒的呢?
筆者先后與14位退休教師交談后,又不能不想到身邊正在工作著的同行們,包括即將退休的老教師們。他們的生存方式又如何呢?在長期的觀察、交流和多次調(diào)查中得知他們的生存方式和14位剛退休的教師相比,很難發(fā)現(xiàn)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即經(jīng)驗取代了理性,重復取代了創(chuàng)新,壓力趕走了激情,從眾淡化了個性,這就是當前一般教師的生存方式。
不少青年教師適應期剛過,就被“經(jīng)驗”這一桎梏定格了。憑借自己的一點“經(jīng)驗”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徜徉在狹窄的“經(jīng)驗”小道上,再也不肯探索新的路徑,新的方向。由于理性被“經(jīng)驗”所取代,他們的思想往往被禁錮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不愿自拔,與外面的世界完全隔絕起來,什么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什么新課改、新教法,一概被拒之門外。每天只能麻木地生存在有限而又可憐的一點“經(jīng)驗”里,過著日無所思,心無所用,不思進取的生活。一位初中語文教師還有3年就退休了,進城15年來,自言沒訂過一份報刊,沒買過一本書,也沒讀過一本書,飯桌上常年放著一本教材和一本教參。他說,除了每學期簡單套寫半頁計劃和總結外,平時從未動過筆,晉升中高職稱時,只是下載了兩篇文章獲得了市級獎就通過了。他曾心安理得地對筆者說,“教書這一行,只要有幾年經(jīng)驗就足夠用到退休,我就是憑自己年輕時的一點經(jīng)驗,一直走到現(xiàn)在。我雖然沒有什么大功勞,但也算辛苦了一輩子。在我們語文組里,我覺得我還是站得住腳的,還能得到別人的認可,我覺得這就夠了?!?/p>
我們說,教育應該是與生命共舞的活動,因此,教師最寶貴的經(jīng)驗應該是在探索中所得,在創(chuàng)新中生成,惟有這種富有生命力的鮮活而有價值的教育經(jīng)驗,才能體現(xiàn)教師心靈的舒展,生命的成長,思想的放飛,而那些僵死的、凝固的、一成不變的所謂“經(jīng)驗”,只能使我們的思想萎縮,靈魂固化,精神麻木,心如死灰。難怪有資料顯示,目前,有80%的教師在教學中固守傳統(tǒng),經(jīng)驗老套,不思進取,對新型教學法從不愿意嘗試一下。這種經(jīng)驗型教師不僅制約了個人的發(fā)展,更嚴重地阻礙了新課改的有效開展。
許多教師習慣了定勢思維,習慣了重復自己的工作:備課不分析學生,上課不顧學情,課后從不反思。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教學,很容易形成教師思想的簡單化,甚至是一種思維的僵化,這種定勢的僵化思維往往對學生又是一種意想不到的傷害。比如,一位教師對求教的學生總愛說這樣一句話:“這類題,我已經(jīng)講過好多遍了,你怎么還是不會?”有一次我問這位教師,“既然你講了好多遍了,他為什么還不會?到底是什么原因?你是怎么講的?他為何老是不會?你思考過嗎?”停了一會兒,那位教師恍然大悟似的說,“我還真沒想到,我老是這樣批評學生,怎么就沒換個角度考慮呢?”
教師職業(yè)一旦走上重復自己的圈子,生存方式必然是麻木的、固化的、平庸的。重復自己雖然是省時、省事、省心,但必然會失去、超越自我的機會。筆者經(jīng)??吹竭@樣的教師,他們備課抄教參,上課講教參,有的干脆把教參帶進教室,一字不漏,照本宣科。這種只會教教材、教教案的教師,教了幾十年的書,尚未走出適應期就退休了,他不可能走向熟練期,更不可能感受風格期的灑脫,骨干期的底蘊,學術期的練達,理想期的從容。
教師職業(yè)的要義貴在善于思考,學會思考,勇于探索。沒有思想高度的教學不是真正的教學,沒有思想高度的教學是缺乏藝術的教學,沒有思想高度的教學是缺乏生命力的教學,一言以蔽之,沒有思想的教學是對生命的一種辜負。因為,教師真正的生命是擁有自己的思想,一種深邃而智慧的思想。因此,筆者認為,重復自己是一種思想的蒼白和貧乏,它有悖于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準則;重復自己,是對自己職業(yè)的一種搪塞和褻瀆,它只能自我矮化,思想僵化;重復自己,是一種責任的缺失和靈魂的丟失,它永遠也找不到生命的支點和精神的皈依。
升學壓力使許多教師失去了工作熱情,由于壓力大,心理疲倦,職業(yè)倦怠,不少教師只能一天天地苦撐著,對自己的職業(yè)冷漠,不感興趣,心態(tài)麻木,毫無追求。于是對工作能搪塞就搪塞,能馬虎就馬虎,能不做就不做,一切簡單化、情緒化,得過且過。
教師一旦失去了工作熱情,就失去了對職業(yè)的親和力,影響的不僅僅是個人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對國民教育的影響;教師失去工作熱情,敬業(yè)就成為一句空話,使命感也就無從談起;教師失去工作熱情,生命就會缺乏支點,心靈就會失去依托,人生就會失去充盈。善待教育,就是善待生命,只有情感充沛,精神飽滿,潛心投入,如琢如磨,才能感受教育的意蘊,生命的覺醒,人生的真諦。
面對壓力,要堅守理想,學會超脫,要讓讀書滋養(yǎng)底氣,讓思考帶來靈氣,要力求成為不同的自我,鮮活的自我,生動的自我,希望的自我,追求的自我,卓越的自我,在壓力中成就自我。
從眾心理使許多教師淡化了個性:人家怎么做咱就怎么做,上類似的課,寫類似的批語;對老教師的經(jīng)驗,年輕教師亦步亦趨;你不看書,我也沒有習慣;你不愛教研,我也無興趣;你愛海侃,我愛熱鬧;你愛玩牌,我喜歡上網(wǎng)聊天;你愛喝酒,我常有醉意。于是,一大批教師的個性泯滅了,思想平庸了,習慣從眾了,無所用心了。記得李希貴說過這樣的話:不要像一般人一樣生活,否則,你只能成為一般的人。試想,你沒有超常規(guī)的思路,你沒有超常規(guī)的辦法,你也沒有超常規(guī)的措施,你又想要達到超常規(guī)的目標,這怎么可能?你想成為不同一般的人,但你卻一直俗不可耐,像一般的人一樣生活、一樣工作,和一般的人一樣追求,你憑什么可以成為不同一般的人。
教師要改變自己的生存方式,就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張大千先生說過:“作畫如欲脫俗氣,洗浮氣,賒匠氣,第一是讀書,第二是多讀書,第三是有系統(tǒng)、有選擇地讀書。”讀書對于畫家尚且如此重要,更何況對于我們教師?可以說,愛好讀書的教師才會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才會有洞見,有智慧,才會經(jīng)常叩問心靈,才會保持對問題的敏感性,才會善于發(fā)現(xiàn)和善于思考問題。思考意味著覺醒,要做一個覺醒的教師,就要學會思考我們的教育,探索我們的教學,研究我們的學生;要做一個覺醒的教師,就要學會敏感地捕捉那些能夠引發(fā)人思考的有價值的信息。比如,一次在電視上筆者看到這樣一條新聞:“一根海帶百種做法”,看后,筆者在想:一篇課文是否有百種備法?一篇課文是否有百種教法?學生犯錯是否有百種處理方案?再比如看了一次《贏在中國》的電視,很令人震撼:全國拔尖企業(yè)家群雄爭芳,充滿睿智,那犀利的質(zhì)疑,機敏的答辯,深度的點評,足以讓人引發(fā)很多思考:我們的教育管理能否經(jīng)得起如此拷問?對我們?nèi)粘5慕逃虒W行為能否也來點質(zhì)疑?我們的教育教學有無創(chuàng)新性?有無開拓精神?商界有道德底線,教育的道德底線是什么等等,都給人許多有益的啟示。作為一名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師,平時總會帶著更多的關注點去學習和生活,總會時時處處捕捉自己的靈感和創(chuàng)生自己的思想。因為他深知:對問題的不斷探究是個體成長必經(jīng)的心路歷程。因此,始終保持對問題的敏感和對研究的熱情,是教師成長的助推器,只要我們用心學習,用心思考,用心研究,既不盲從,又不重復自己;既能拋開陳舊的“經(jīng)驗”,又能善于呼吸新鮮的空氣,既有“多智明達”的學養(yǎng),又有“開心明目”的智慧,我們的心靈就會舒展起來,我們的視界就會開闊起來,我們的生活就會豐富起來,我們的生命就會精彩起來。
(作者單位:安徽省利辛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