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愛精神是師德師風建設的靈魂
什么是大愛?復旦大學原校長楊福家教授認為:“大愛,其實是說一種寬松、寬容的環(huán)境,一種以人為本的愛心?!盵1]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顧海良教授認為“大愛,是指一種以人為本的愛心,一種寬松、寬容的環(huán)境,一種大學的氣度,鼓勵追求真理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2]
大愛精神,即無私的愛。愛是真正教育的依據(jù),陶行知說:“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盵3]它是具體的,表現(xiàn)為責任心、耐心與信心。是一種寬松、寬容的環(huán)境,是一種超越本愛和人愛的理性的愛,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大愛意味著寬容,也意味著責任和使命。大愛更是一種崇高的精神境界。在高校弘揚大愛精神還表現(xiàn)在:團結協(xié)作、謙虛謹慎、關心集體、維護學校榮譽、具有團隊精神,共創(chuàng)文明校風。
教師是人類精神生命的重要創(chuàng)造者,是人類靈魂工程師,這是高校開展師德師風建設自身發(fā)展的要求。在高校,教師面對的是成長中充滿生命活力的青年。他們在個性心理上,自我意識趨于成熟,并且具有極強的自尊心、獨立感。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建立民主平等、親密的師生關系,循循善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要以人格培育人格,以靈魂塑造靈魂,以人來促進人的發(fā)展。同時要熱愛學生,了解學生,誨人不倦,極力使他們主動接受社會的道德要求,產(chǎn)生內在的道德認知,成為勇于創(chuàng)新的新型人才。只有具備大愛精神的教師,才能更加熱愛教育事業(yè),同時也只有愛事業(yè)的教師才能愛學生。因此,師愛就是師魂。
弘揚大愛精神是師德師風建設的要求,高校是人才、技術、信息、思想、文化等方面的交匯中心,是社會文明的源頭,是傳播科學思想,開創(chuàng)文明新風的地方。在高校,弘揚大愛精神,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是服務”的大學精神和新型的“教學觀”“師生觀”的體現(xiàn)。
1.“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人本理念”是當代重要的教育理念,在高校,一要破除師道尊嚴,消除等級觀、支配觀,尊重學生,平等待人;二要與學生互動對話,要善于兼聽博采、廣吸并納;三要講寬容,不搞“單一模式”,不提“唯一標準”,有容人之量,能寬待學生。
理念決定學校形象,也決定學校行為,“大愛”是情感和態(tài)度,是對教職工師德工作及教育教學工作提出的明確的要求。因為“愛”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得以成功的基礎,沒有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沙修女說過這樣一句話:“懷大愛之心,從小事做起?!?/p>
教育是充滿愛的陽光的事業(yè)。母愛給學生以成長的生命,師愛給學生以發(fā)展的生命。在高校,教育者要始終貫徹“平等、尊重、合作、發(fā)展”為基本內涵的人本思想,以誠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
2.“教育是服務”的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是大學的價值追求,是大學優(yōu)秀傳統(tǒng)的體現(xiàn),是大學文化的核心,是大學靈魂所在。
要將人文關懷與科學精神結合起來,營造廣大學生勤奮學習、積極上進、立志成才的校園環(huán)境。學校領導要從大局出發(fā),充分考慮大學的服務功能,以教學為根本,以科研為突破口,以服務為終極目標,實現(xiàn)教學、科研和服務的和諧發(fā)展。教師將由“傳道授業(yè)”的“教授”轉變?yōu)閷W習行為的引導人、課件開發(fā)的設計人、教學活動的主持人、情感交流的協(xié)調人、生存發(fā)展的咨詢人,這便需要教師扮好角色,真正具有教育服務“服務員”的意識、覺悟。弘揚“大愛精神”就是要強化奉獻教育,樹立教師形象,要重視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正如梅貽琦先生所言:“凡一校精神之所在,不僅僅在建筑設備之增加,而是在教授之得人?!盵4]教師是大學精神的主要依托或載體,大學精神體現(xiàn)在具有一定大學教育理念的教師的價值準則、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方式上。這就要求教師要以社會主義大愛精神為核心,調整心態(tài)、端正態(tài)度,做到真心誠意、全心全意為教育消費者服務。教育者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學習每一個學生,友愛每一個學生,教好每一個學生,依靠每一個學生。
3.新型的“教學觀”“師生觀”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用自己的美好情感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努力營造互動式教學氛圍。教師要弘揚大愛精神,熱愛學生,了解學生,誨人不倦,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往往從教師的言談舉止中發(fā)展其性格,從教師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從教師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義。教師愛學生,怎么愛才是真正的愛。林崇德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這種愛是神圣的,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實現(xiàn)了其根本的功能。
教師要站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高度,自覺加強“愛”的教育,靈活駕馭師生情感發(fā)展的航向。要建立民主平等、親密的師生關系,循循善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合作,實現(xiàn)情感的互動,情感的和諧是課堂中主動思考與創(chuàng)新的不竭動力,是師德師風建設的最高目標。
新時期師德師風建設中弘揚大愛精神的主要舉措
1.加強制度建設,創(chuàng)建激勵和長效機制
首先,設立校級獎項,學校在對教師關心的熱點問題。如職稱評定、競聘上崗、績效考核、科研經(jīng)費審批等方面加大對“大愛精神”突出的教師的傾斜力度,調動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充分發(fā)揮典型示范的作用。其次,將“大愛”列入師德考核指標量化,并與個人自評、學生測評、考核工作領導小組評定相結合,增強考核過程的透明度和科學性,力求做到公平、公正。三是公開公布考核結果。根據(jù)考核的結果,應當給予必要的獎勵或批評教育,獎優(yōu)罰劣,以促進師德師風建設整體水平的提高。
構建科學的管理體系和靈活的運行機制是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必要保障。需要學校黨政工青等各級部門、各級領導支持,管理到位,齊抓共管并堅持常抓不懈。同時,可以制定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師德標準,充分發(fā)揮法規(guī)制度的約束作用,使師德師風建設進一步落到實處。
2.確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強化教師的教育責任感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應弘揚大愛精神的理念,使教師確立正確的教育意識和觀念。教師要嚴于律己、樂于奉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去,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同時教師要熱愛學生,真心誠意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當學生的良師,做學生的益友,在教育中因材施教,避免過去教育中存在的工具性、盲目性等缺點。教師的這種責任感,更多地反映了高校領導倡導的“大愛”精神,同時也是“嚴慈、嚴謹、嚴格”教風的深刻體現(xiàn)。
學生渴望教師的愛護、關心和尊重,教師對學生真誠的愛,能贏得學生對教師的信賴和愛戴。這便需要教師全身心地投入,以愛取“心”,解除他們的煩惱,以使他們成為一個人格完善、實現(xiàn)自我的人。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在談到教師的責任心時曾指出:“教師得先肯負責,才能談到循循善誘,師生合作。教師不負責,有的因為教師對教學本無興趣,當教師只是暫居,這種人只有嚴加淘汰一法?!盵5]責任心的培育是一個由外部要求內化為教師自身需要的過程,是一個社會期望與教師現(xiàn)有水平之間的矛盾運動過程。這便需要教師在學習中交流與提高,踐行大愛精神。
3.營造輿論環(huán)境,形成良好和諧校園氛圍
以堅持不懈地開展大愛系列理論學習為先導,強化教師的職責、責任感教育,定期組織教師進行政治理論特別是社會主義大愛精神理論和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的學習,樹立愛崗敬業(yè)、積極向上、教書育人等業(yè)績突出的優(yōu)秀教師的典型形象,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跡,營造以典為范、人人向上的氛圍,從而使師德師風建設工作充滿生機。
大愛精神屬于精神文明的范疇。從這個意義上說,弘揚大愛精神,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是大學校園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大愛精神只有通過大學校園文化的各種形態(tài)才能體現(xiàn)出來。凡是真正弘揚大愛精神的大學,其校園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明德任責”的校訓、“好學力行”的校風,以及一些規(guī)章制度等都充滿了“人文關懷”,形成了更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時也是一所學校獨特的精神風貌的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楊福家.有“大愛”才有一流大學[N].新京報,2004-06-05.
[2]武漢大學黨委書記顧海良點評各名校[EB/OL].武漢大學校友論壇,2005-11-17.
[3]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46.
[4]高萬祥.大愛陶子,大德陶子[J].教師博覽,2005(3).
[5]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上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