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實施者方面的原因
這里的“學術講座實施者”是指一場學術講座的發(fā)起、策劃、宣傳、組織以及主講等方面的所要涉及到的人員。一場精彩的學術講座是實施者齊心協(xié)力共同努力的結果。如果其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差錯,那么對講座的質量和水平影響就很大。
1.講座宣傳的不到位和夸張化
對學生來說,參加學術講座的目的是豐富廣大學生的課余生活,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對教師來說,提高他們的科研水平,營造良好的校園學術氛圍。因此參加的人員越多,講座的效率也越高,這就離不開舉辦講座前期的大力宣傳。但是,很多高校的學術講座的宣傳不到位,只在開講之時前一兩天,更有甚者兩三個小時發(fā)布。只是面向一個部門,只在自己院系門口擺上一塊宣傳板或者張貼一張海報,這往往使更多的同學錯失了接受教育的好機會。在講座時間安排上,也很隨機,常常造成與學生的上課時間相沖突的局面。另外,在介紹主講人的個人情況時,組織者為了能吸引更多的聽眾參與講座,造成一定的轟動效益,常常采取過分夸張的宣傳手段,動輒就是“國際××領域的著名專家”“中國××學科的杰出教授”等等,其實也就是一般的普通學者而已,既而降低了學生的期望值,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
2.參加方式的強制化
為了防止學術講座的冷場,或為了撐場面,盲目追求規(guī)模大,參加人數多,主辦方會通過行政文件或通知。規(guī)定、攤派各教學部門或派學生代表,或集體參加聽講,并且事先安排好固定位置,加強考勤管理。這就違背了學術講座是自由選擇聽取自己關心、感興趣的主題的初衷。使得聽講座變成了開會聽報告,失去了激發(fā)聽眾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拓寬師生的學科視野,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的應有作用。
3.主講內容的陳舊化、低水平重復化
學術講座作為高校教育的有效手段,逐漸成為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內容。要既能讓學生了解理工農醫(yī)文法哲史等學科基本知識,也可以讓他們分析與探討某一方面的學術前沿問題。因此主講人應盡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豐富專業(yè)知識,來啟發(fā)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品德。但一些講座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將最新研究成果作為講座內容,因而缺少了思想上的碰撞,缺少了批判的自由和寬松,使得講座內容的理論創(chuàng)新點、挑戰(zhàn)性不強。另外,在有些情況下,缺乏針對性的相同主題的講座低水平地不斷重復。
4.目的的非學術化
舉辦學術講座的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想象力,拓寬他們的學科視野,營造濃厚的校園學術氛圍。但是,一些所謂的學術講座的非學術性的目的過于明顯。這些目的包括商業(yè)營利性的宣傳,或推銷書刊雜志,或宣傳培訓輔導班;為了顯示政績而舉辦的內容空洞的“學術”講座;為了評職稱、完成教學科研工作量而“設計”的功利性的講座;為了標榜同學、朋友、同門的學術功力而造作的友情性、關系性講座。學術講座“暗渡陳倉式”的非學術化,導致了許多低質量講座的存在,打擊了學生對學術講座的熱情,致使學生產生了抵觸學術講座的心理。
5.主講人身份和講座形式的單一化
學術講座的主講人身份單一,是指主講人絕大多數是本校的教師,很少邀請其他單位的知名專家學者或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社會精英。講座形式的單一化主要指,在講座過程中,一般只有老師“填鴨式”的單向講解,缺乏與聽眾互動的環(huán)節(jié)。單一化大大降低了學生對學術講座的期望值,難以激發(fā)學生對學術問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學術講座聽眾方面的原因
一場講座被異化,不僅僅是主辦方面的因素,更有來自聽眾層面的原因。根據對高校學生的調查,筆者總結出以下方面的原因。
1.聽眾,尤其是學生對講座的概念、目的缺乏了解
學術講座作為一種教育方法的有效載體,應是以“啟迪思維,開闊視野,加強修養(yǎng),營造學術氣氛”為宗旨,邀請知名學者和社會人士登臺開講,傳播當今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發(fā)展的新思想、新觀念,提高各學科的人才培養(yǎng)水平和學術水平,陶冶情操、升華思想。然而,一些學生心態(tài)比較浮躁,功利性色彩濃厚,一味追求新奇、趣味和自我得失,對學術講座的概念、目的不了解,甚至誤解??偸钦J為學術講座就是講好玩兒的、有趣的東西,就是講講學術領域里生動的案例或故事,或是認為能夠直接快速地從一場講座里得到什么。抱著這種心理的人去聽講座,難免會對學術講座缺乏興趣,甚至失望。
2.學生對所舉辦講座的內容缺少必要的準備和熟悉
學術講座由于宣傳與時間安排上的不合理,導致學生沒有充裕的時間作出合理的知識準備。這樣學生不但沒有足夠的思考時間,而且不能有效地參與學術講座的互動,從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術講座的質量。
3.學生對講座的重視程度不夠
學生對學術講座重視程度的缺乏,往往是多個因素共同造成的。例如,學校的學習風氣不夠濃厚,學生對學習的動機不明確,缺乏應有的學習動力;對以往過多的非學術化的講座所帶來的不良影響的厭惡,學生的積極性被挫傷后沒有恢復;對被強迫參加自己毫無興趣的學術講座存在心理逆反抵制等等,覺得聽不聽學術講座都無所謂,甚至養(yǎng)成了鄙視的態(tài)度。
因此,面對有著強烈求知欲望的高校學生,如何將學術講座打造成學生喜歡的學術交流、知識傳播載體,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育創(chuàng)新思維、豐富大學學術生活,筆者深感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彭峰.大學學術講座重要性探析[J].考試周刊,2007(34).
[2]閆世武.談講座在政治課中的作用[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6(9).
[3]謝長青,李曉燕.以學術講座為視角探討大學通識教育[J].北方經貿,2006(1).
[4]鄭彩蓮.校園講座的現狀及建設途徑[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3).
[5]盤桂生,黃金華.試析師專適當舉辦一些學術講座的積極作用[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