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心理咨詢的理論與方法起源于西方,但近年來隨著對西方心理咨詢理論學習、借鑒的深入及心理咨詢方法在我國的實際應用,心理咨詢本土化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臺、港、大陸兩岸三地的專家學者對此均在積極探索,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本土化的探索也遇到一些障礙:一方面是個別學者以“本土化”做政治文章;另一方面是少數專家把西方咨詢理論與方法當成操作和檢驗的律條。實踐表明,心理咨詢本土化的探索豐富了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方法,強化了心理咨詢的實效。本文從理論視角對心理咨詢方法本土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一些討論,與感興趣的同道商榷。
心理咨詢方法本土化的必要性
中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心理咨詢專業(yè)人員隊伍起步晚,數量奇缺,水平不高,求助者的求助條件(包括經濟支付能力)有限,在對待心理咨詢的態(tài)度觀念上,既有中國人歷來的隱蔽問題的個性特點的影響,又有中國人習慣于把心理疾患或障礙與個人道德品質聯系起來的影響,這就使得中國(尤其是中國內地)的心理咨詢師或治療師要同時完成科普宣傳與咨詢、治療矯正的雙重任務。所有這些使得傳統(tǒng)精神分析的嚴密設置(咨詢時間、咨詢頻率等)和技術方法運用起來常感十分困難。
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擁有不同文化的不同民族存在著心理差異,從而在變態(tài)心理及心理咨詢與治療方面必然也有差異,大致表現為在心理困難原因方面的差異;形成障礙的機制方面的差異;心理困難表現形式方面的差異;以及解決心理困難的途徑方面的差異。 至少可以從以下三點來考慮心理咨詢的本土化必要。
1.從咨詢師或治療師的角度出發(fā)。中國的咨詢師或治療師本身是由自己的文化環(huán)境脫生發(fā)展而來的,可以說是一種自身文化的產物,所以,即便在學習運用西方咨詢理論與技術的過程中,也免不了經由自身文化的演繹。咨詢師與治療師本身都難以接受和相信的東西,運用起來必定失效。
2.從學習的角度出發(fā)。心理咨詢的過程是一種學習的過程,它不斷增加求助者的自省力,促進求助者探索新知(關于自身、他人和環(huán)境)。而德國哲學家格德門曾說過,知識不能離開傳統(tǒng),人可以理解事物,是因為有傳統(tǒng)作基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都是深入骨髓、融于血液中的,是中國人集體無意識的組成部分。我們所處的歷史和社會環(huán)境一方面塑造了我們的經驗和對經驗的理解,塑造了我們對過去和未來的認識,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傳統(tǒng)的產物。求助者在咨詢中獲得的情感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的改善,必須有能力遷移到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中,否則,這種改善或咨詢治療的效果就不會持久。
3.從共情與解釋的角度出發(fā)。如果要以最少的條目來說明最重要的咨詢與治療技術,或以最簡潔的語言來概括咨詢師應具備的能力素質,可以概括為共情與解釋兩項。充分的、高級的共情是達到溝通與理解的前提(使問題得以澄清,使求助者產生信賴),甚至它本身即具有治愈作用;合理的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解釋則是其他一切有效干預(指導、忠告等)得以成行的先決條件。很明顯這兩項要素均與本土文化緊密相連。共情是一種走進求助者內心世界的能力,其運用除需考慮人類共通的人性的原則,還必須考慮求助者所處的本土文化。解釋則一方面有賴于各種理論,另一方面還有賴于咨詢師的經驗,而歸根結底,任何理論都是由學者和咨詢、治療專家的經驗派生出來的。同時我們必須看到,實際上許多解釋的內容并無法求證,正如鐘友彬先生說的,弗洛伊德的解釋內容無法求證,自己的解釋也未必完全實在,關鍵是要取得求助者的相信,而這種接受和相信深受文化制約。
心理咨詢方法本土化的可行性
心理咨詢技術方法本土化有三條路徑可走:改良和修訂是一條出路;在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去尋找精神本原,按照我們中國人的傳統(tǒng)思想去創(chuàng)建新的療法是第二條出路;研究現實情況,即通過直接觀察當代中國咨詢對象的心理困難,觀察一些有效咨詢的實際過程,在不帶預定理論套路的情況下,實事求是地提煉和概括出新的概念、理論和方法則是第三條出路。鐘友彬的認識領悟療法 、楊德森的中國道家認知療法都是本土化的經典實例,已經被世界華人乃至更廣泛國際范圍所認同和接納。
筆者認為,在具體推進心理咨詢方法本土化的進程中,應特別重視與注意以下幾點:
1.認真研究起作用的共同因素。西方對不同治療流派的療效進行比較研究表明,各種治療都有積極療效,且無明顯優(yōu)劣之分,許多障礙能在不同的治療中得到改善。這似乎得出了一個結論,即各種形式的心理咨詢的共同性要遠遠超過其表面差異。這種局面鼓勵許多學者和咨詢、治療專家拋開各治療流派不同的病理解釋和技術方法而去尋求它們實際起作用的共同因素。觀察、研究、總結我們所處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咨詢治療起作用的共同因素,對于推進咨詢與治療的本土化進程意義深長,它既可以從一個更高的視角關照、指導具體的療法建設,又可以作為具有共性的檢驗標準去評價、預計某種解釋與程序的有效性及可行性。為此,我們可能需要去研究總結我國各種傳統(tǒng)性或民俗性的心理干預、輔導,需要去深入理解中國人的人際關系特點,還需要去研究中國人的權威心理和特殊的家庭互動模式等。
2.充分利用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在充滿東方智慧的傳統(tǒng)哲學以及中醫(yī)、氣功等理論中采集瑰寶。西方的研究呈分析趨勢,而東方歷來重視整合。心理咨詢關心的是人的生命發(fā)展,從本質上說是一種人生輔導。每種咨詢流派都有自己的人生觀,也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生的終極目標。西方各種心理咨詢理論都是從生命個體——人自身去理解人,雖然均能很好解釋某些問題解決某些癥狀,但當涉及人生的終極目標或最高境界時,由于缺乏天人同構的整體性或辯證思想,往往受到局限。近年來,很多西方的心理學者和咨詢專家都在嘗試著從東方文化中、從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中來尋找一種新的思路。其實,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即是這方面的一個成功先例,榮格充分汲取了中國道家的哲學思想,認為心理分析的終極目的就是達到自性化。而在利用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同時,本身具有整體觀、體現著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中醫(yī)、氣功等,則必將在具體技術方法上作出其應有的貢獻。
3.注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方法論的指導作用。這種指導作用在推進心理咨詢方法本土化進程中具體表現為兩點:(1)認清心理咨詢本土化與全球化同步發(fā)展的趨勢。事實上,隨著全球經濟的發(fā)展,中西文化一直處在沖突和融合之中,我們很難單純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看待當代中國人,也很難說在他們身上就已經全部體現西方文化的特點。所以我們不能搞簡單的本土化,在談論本土化的同時,還必須考慮到全球化。(2)對“適應性”目標的批判問題。后現代主義心理治療的代表人物之一紐曼贊同馬克思主義的主張,認為人類不是被環(huán)境所決定的、被動的、惰性的,而是處于與環(huán)境之間辯證的矛盾運動之中,人類在與環(huán)境的關系上,不僅具有適應性,還應具有革命性。他所創(chuàng)始的社會治療特別強調去實踐一種創(chuàng)造新環(huán)境的方法,通過咨詢與治療,使求助者不再甘于將自己認同為社會環(huán)境的犧牲品,而是將自己認同為社會環(huán)境的改造者。紐曼認為心理咨詢不是指導人們去適應現存社會,而是要指導人們去適應歷史。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這種能動的咨詢觀應該被本土化工作所重視和吸取。
參考文獻:
[1]鐘友彬.認識領悟療法.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貴州科技出版社,1993.
[2]楊國樞.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為:本土化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陳麗云等.華人文化與心理輔導模式探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4]何敏賢等.華人心理輔導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5]樂國安.咨詢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6]錢銘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7]江光榮.心理咨詢與治療[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
[8]申荷永.心理分析:理解與體驗[M].北京:三聯書店,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