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課應該有不同的評價標準。
這不同的課包括不同內(nèi)容的課,不同類型的課,甚至不同學段的課……但是到了工業(yè)化時代,尤其是到了數(shù)字化時代、標準化時代,似乎沒有不能劃一的東西,當人、單位都可以用數(shù)字代碼來指稱的時候,一切都變成了強權下的可能。
我在20年前曾為一個地區(qū)擬出過聽課評價標準,近些年也為全國課堂教學大賽擬出過評價標準。眼看上千人在那里抄評課標準時心里就覺得不是滋味,我很想對我的同行們說,別太相信這些,標準只是一種倡導,在評價過程中是不起作用的。評審委員會看重的是專家經(jīng)驗,猶如跳水和體操比賽,那一瞬間的感覺,比十條百條千條標準管用得多。
最近,一位頗有影響的教育理論工作者提出了一堂好課的標準:真誠、深刻、豐富。我以為,這六個字比過去提出的好課標準有了很大的進步,它基本上承繼了或者說總攬了大家對課堂教學的積極理解與理想追求,從師生關系和心理氛圍、學習氛圍的營造,從知識理解學習傳授掌握的程度,從教學方式、學習方法的呈現(xiàn)等三大方面提出了理想的標準。就一般意義上講,這的確是有所進步的概括。
但是,仔細一推敲問題又來了,它能夠操作嗎?它適合于所有的課堂教學嗎?我看最多適合于以講授或者說以知識傳授為主的課堂學習,當該堂教學是以技能訓練為主時,是以耐力磨練為主時,或者以學生的發(fā)現(xiàn)式學習為主時……我們還以深刻、還以豐富來評價,則很容易使人感到滑稽可笑了。
很多時候,我們的確在一些問題上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進步,但是,當我們一旦頭腦發(fā)脹,把個別的甚至局部的東西用來囊括一切、統(tǒng)管一切,用來做“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時,我們就可能自己把“發(fā)現(xiàn)”的一點價值迅速腐朽化為謬誤了。
教無定法。到21世紀了,如果還有人硬是缺乏教育史常識,缺少教學改革常識,非得要再次叫板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的客觀實際,到三五年以后,也不過是為大家的酒后茶余徒增笑資而已!
教學尚且如此,對教學的評價又何來刻板劃一的標準。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作者單位:深圳市南山區(qū)教研中心)
本欄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