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ERP思想的URP數字化校園建設理念為我國大學特別是綜合性大學信息化帶來了全新的解決方案,這一建設思想正被眾多院校廣泛借鑒和使用。但高職高專院校本身規(guī)模相對較小,核心業(yè)務較為單一,技術力量較為薄弱等,針對這種現狀,本文在ERP和URP的基礎上提出了針對高職高專院校的高校資源計劃(CRP)系統解決方案。
關鍵詞:CRP系統 高校資源計劃 數字化校園 緊松互補耦合 高職高專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08)13-0044-03
一、數字化校園概述
數字化校園就是以數字化信息為依托,利用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支持學校教學和管理信息流,實現教育、教學、科研、管理、技術服務等校園信息的收集、處理、整合、存儲、傳輸、應用,使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優(yōu)化利用的一種虛擬教育環(huán)境。數字化校園的核心是指用全數字化的信息獲取、存儲、傳輸及處理技術,控制和操縱整個學校的事務,包括教與學、科研、管理及技術服務?!皵底只@”的理論基礎是以建構主義為核心的現代教育理論,其技術基礎是以計算機、通信、多媒體、網絡、虛擬現實技術為主的現代數字技術群體。
二、高職高專數字化校園建設現狀和存在問題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掀起了全社會的信息化應用浪潮。這也加快推動了我國高職高專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步伐。在2006、2007兩年列入國家示范性建設的70所高職院校中,有近三分之二的院校,明確提出了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相關項目或內容。數字化校園建設已經成為高職高專院校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校園信息化系統和使用用戶都達到了相當的規(guī)模,初步實現了網上辦公、網上教學管理、網上信息服務、網上科研管理等。以我院為例,目前已經建立了完整的院系(部、處)兩級學校網站,以及網絡辦公、綜合教務管理、科研管理、人事管理、圖書管理、財務管理、VPN、FTP、Email等系統和服務。這些都是在校園數字化進程中取得的可喜成就。然而由于高職高專院校一方面信息化能力比較薄弱,導致自我研發(fā)的系統有限,很大一部分需委托企業(yè)研發(fā)或直接采購;另一方面各系部處室之間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導致在數字化校園建設時往往是各自為政,缺乏全校性詳細的統一規(guī)劃和建設標準。這也直接使這個過程中存在如下問題:
(1)規(guī)劃、設計過程缺乏總體關聯
由于缺乏統一的規(guī)劃和建設標準,使得各系統建設過程中只考慮自身業(yè)務實現需要,而完全割斷了與其他系統之間的關聯。
(2)技術架構不統一
由于沒有統一的技術架構標準,以及各系統往往由不同時間段、不同人群或企業(yè)研發(fā)完成,使得各系統中存在著不同的技術架構。如網絡辦公系統采用ASP技術,財務管理系統采用JSP技術,教務管理系統采用.NET技術等。這種多樣性的技術架構必然使得系統間無法形成統一的訪問接口和相互間的集成,數據無法實現有效的共享,從而形成了整體網絡環(huán)境下的一個個“信息孤島”。
(3)使用便捷性有待提高
正是由于各系統間的孤立性,從而導致缺乏統一的用戶數據庫。對于不同的應用系統,用戶需要分別登錄后才能進行使用,這就極大地降低了數字化校園整體的使用便捷性。
(4)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數字化校園建設過程中,管理制度的完善應該和硬件、軟件建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多時候管理制度比技術手段和硬件水平的提高更有效。如,校園網中關于限制P2P(BT等)使用,盡管限制的技術不斷完善,但同樣突破限制的技術也是層出不窮。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筆者認為還是要有相應的管理制度配合。
(5)過分注重硬件建設
在數字化校園建設中,往往更注重硬件和網絡基礎設施的提高。而事實上整個數字化校園的應用,是建立在軟件層面上的。從“重硬輕軟”轉向“硬件是為軟件建設而服務”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發(fā)展趨勢。
三、URP、ERP系統在高職高專數字化校園建設中的局限性分析
針對數字化校園建設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清華大學根據自身數字化校園建設經驗,在吸收ERP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URP(University Resource Planning,大學資源計劃)的相關理論和建設理念。其主要思想是采用松散耦合的體系結構實現應用系統的集成,即由一個基礎平臺、一個門戶和N個應用系統構成(1+N+1)。這種體系結構有其自身的優(yōu)點,主要體現在對現有信息化資源的兼容性較好,靈活性大,比較適合于規(guī)模較大的綜合性大學。高職高專院校與綜合性大學之間存在很大的區(qū)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核心任務不同:高職高專院校主要是以教學為目的,綜合性大學往往是教學與科研并重。
(2)規(guī)模不同:高職高專院校規(guī)模相對較小,其規(guī)模往往不及綜合性大學的一個分院。
(3)部門之間業(yè)務關系不同:正是由于高職高專院校核心任務單一,規(guī)模較小,必然使得各部門之間直接業(yè)務關系更加緊密。
(4)信息化能力不同:高職高專院校信息化能力相對較弱,對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往往更多地依賴于外部力量。除計算機相關系部和網絡中心外的其他各部門基本上不具備直接的建設和維護能力。
(5)現有數字化校園建設程度不同
正是由于高職高專院校規(guī)模小,信息化能力薄弱,其數字化校園建設程度普遍較低,主要體現在起步較晚,網絡應用系統較少,較為簡單,已經建立的信息資源庫規(guī)模不大,這一切為全面的改造創(chuàng)造了條件。
正是高職高專院校的這些特征,高職高專數字化校園建設理念顯然與松散耦合的URP建設理念有著不同的地方。當然與企業(yè)相比,高職高專院校作為高校的一部分,也并不具備完全企業(yè)般一體化設計,全程高度緊密耦合的ERP建設條件。在這樣的條件下,我們提出了針對高職高專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緊松互補耦合的CRP建設理念。
四、CRP系統體系結構
CRP(College Resource Planning)高校資源規(guī)劃,它是一個以教學為核心的緊松互補耦合型信息系統,識別和規(guī)劃高校資源,從而出色地完成招生、教學、就業(yè)、辦公、管理等任務。
換言之,CRP系統以角色間業(yè)務活動為核心線將高校內部所有資源整合在一起,對招生、教學、考試、學生管理、就業(yè)、教師管理、科研、財務、后勤等資源進行規(guī)劃,從而達到最佳資源組合,取得最佳效果。
我們知道目前高職高專院校的核心任務主要是教學。其中教學的最主要角色是學生和教師。整個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的互動關系,這兩者之間在教學過程中均是一一對應,有教師的教才有學生的學。除了教師教學,學生需要接受學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學管理,而一般承擔這兩個功能的往往是學生處和教務處。同時教師的教學也需要教務處的管理,而人事處又負責對教師的日常工作進行管理考核。以此類推、延伸可以建立起CRP系統的所有角色和角色之間的業(yè)務聯系以及具體的功能需求。
完成詳細的CRP各角色、業(yè)務聯系和各角色的詳細功能需求后,再對整個系統進行架構和技術設計。其體系結構如圖1所示。
1.CRP基礎模塊群
CRP基礎模塊群是整個CRP系統的基礎,為各個應用模塊研發(fā)提供一系列的基礎性服務,使得各應用模塊之間能夠實現數據交換和共享、應用間的相互訪問、統一的信息發(fā)布接口和用戶訪問接口,從而在此基礎上實現各模塊研發(fā)的統一標準。
(1)組織機構:實現學校組織機構在CRP系統中的一一對應;
(2)角色與權限:在組織機構的基礎上建立各角色及其相應的權限,從而實現部門內崗位與相應權限與CRP系統中角色的一一對應;
(3)用戶:將角色分配給相應的具體的用戶,從而建立起CRP系統公用的標準用戶庫;
(4)公共信息庫:主要為CRP系統各應用模塊提供統一的初始化公共信息。
2.公共模塊群
為各角色提供共同需要的模塊群。如內部郵件、在線交談、公告通知、新聞發(fā)布、文件共享等模塊。
3.業(yè)務流程模塊群
根據每個角色的業(yè)務活動設計相應的功能模塊。圖1中初步分成了學生、教師、職能部門、系統管理員四種不同類型的角色。而這些用戶角色的功能模塊之間根據角色間的作用都有一定聯系。如學生的網絡考試模塊與教師的在線批卷模塊、題庫出卷模塊均是在同一個子系統中。業(yè)務流程模塊群內部是高度的緊密耦合。
4.自定義模塊群
根據個性化的需求,實現特殊化的模塊群。如一些精品課題申報、示范性建設等有特殊要求的定制模塊系統。
5.各角色用戶界面
通過各角色用戶界面層,構成整個CRP系統的訪問入口點,為每個用戶根據自己所擔任的角色,給用戶提供個性化的使用界面。用戶進入系統后,除了可以看到公共信息外,只能瀏覽和操作與其身份相符的各項服務。
在整個CRP系統結構中,CRP基礎模塊群、公共模塊群和業(yè)務流程模塊群構成了CRP主要的核心應用部分。并與自定義模塊群進行松散耦合,從而滿足了個性化的需求。各個模塊根據需要可以單獨或相互之間進行結合,開發(fā)出不同的CRP子系統群,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
五、結束語
本文提出的CRP系統建設思想,僅僅是根據高職高專院校自身特點吸收ERP、URP各自思想而做的一種嘗試。希望本文能在小型高校特別是高職高專院校數字化校園建設探索中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孔繁之,王春梅等.數字化校園的構建與實踐探索[J].教育信息化,2004(1).
[2]蔣東興,史宗愷等.大學資源計劃的方案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
[3]蔣東興,陳懷楚等.大學資源計劃理論探討與實踐[J].教育信息化,2005(9).
[4]黃貴懿.運用企業(yè)資源計劃(ERP)構建高校資源計劃(URP)的研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
[5]蔣東興.信息集成階段新一代數字校園建設探討[J].教育信息化,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