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是傳統(tǒng)名篇。不少語文教材都將其收入。蘇教版高中課標(biāo)教材《語文》也選了這篇文章,課本編者對文中的“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可入;削木為吏,議不可對,定計于鮮也”中的“鮮”和“定計于鮮”作了這樣的注釋:“[定計于鮮]指不必等到受辱,就應(yīng)當(dāng)決斷自殺,以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鮮,態(tài)度鮮明?!闭n本編者對課文文句還附有譯文,對上引那幾句話的譯文是:“所以,有這樣的士人,在地上畫個圓圈作監(jiān)牢他也決不進(jìn)入;削個木頭人做法吏,他面對這樣的審訊也決不回答。而是決計在受辱之前便自殺?!?/p>
對“鮮”和“定計于鮮”,還可以看到另一種不同的理解,如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63年10月第1版,第867頁):“定計于鮮:大意是說,準(zhǔn)備未遇刑就自殺以免受侮辱。鮮,不以壽終為鮮(依沈欽韓說)?!庇秩绻a良、李玲璞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語文出版社1992年9月第1版,第953頁):“定計于鮮:(這是)拿定了主意在受辱之前便自殺。鮮,不以壽終(依沈欽韓《漢書疏證》的解釋)?!?/p>
對“鮮”和“定計于鮮”的兩種理解,究竟哪一種合理呢?
在文章中,司馬遷從《禮記》中引出“刑不上大夫”之語,肯定了士人保持自己節(jié)操的重要性。用老虎在深山時與被關(guān)進(jìn)獸籠或落入陷阱后的截然不同的遭遇來比喻士人落入牢籠受制約、受辱之情狀,說明必須在受刑之前自殺的道理。若把“鮮”解為“態(tài)度鮮明”,那“定計于鮮”就成了“態(tài)度鮮明地拿定主意”?!白詺ⅰ钡脑~義就無從落實了。但假如將“鮮”解為“不以壽終”,那么“定計于鮮”就是“拿定主意不以壽終”的意思?!安灰詨劢K”就是“非正常死亡”,它當(dāng)然包括“自殺”。這樣,前后文意是貫通的,理解起來也非常順暢。
《漢語大詞典》“鮮”的第11個義項為:“夭折,短命。《左傳·昭公五年》: ‘葬鮮者自西門?!蓬A(yù)注:‘不以壽終為鮮?!?/p>
俞樾在《群經(jīng)評議·春秋左傳三》中對《昭公五年》的“葬鮮者自西門”的“鮮”注曰:“人死為之鮮。正取鮮落之義。”
語文出版社、人教社的教材均將《報任安書》中的這個“鮮”解為“自殺”“自盡”,是非常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