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伊始,我讀到一個詩歌教學案例。課文是《錯誤》。作者為臺灣詩人鄭愁予,案例作者是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一中學的尤立增老師。反復研讀。傾心地欣賞,真是一堂好課!
讀完課堂實錄。再讀尤老師的教育觀點:“語文教學的核心重在‘轉化’,‘轉化率’是指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與語文相關的人文素養(yǎng)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文素質的比率,這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的核心。”他由此凝結出一個概念,稱為“(語文)轉化教學論”。在詩歌教學領域,他認定“詩能養(yǎng)人”。詮釋說:“鑒賞的主體是學生,鑒賞的客體是詩歌,詩歌教學就是感知美、接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褪菍⒃姼柚械拿栏幸蛩剞D化為學生個人審美結果和審美能力的過程。這就需要主體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面對客體,憑借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知識儲備、思想水平和文化修養(yǎng)等去思考、判斷、理解、聯(lián)想,使之內化為自己的審美體驗與感受。或外化為語言文字形態(tài)(寫詩、寫鑒賞文章、有情感地誦讀等)?!逼洹皟然迸c“外化”之說,頗有深意,引發(fā)了我的思考。
“內化”,如同糖和鹽溶化在清水里,痕跡與功效很難“量化”?!巴饣奔仁恰皟然睉{借的手段,又是顯示“內化”實績的評判標準之一。高瀑之下必有深潭。再返回來接著研讀尤立增老師呈現(xiàn)的這個案例,感想遂多。
先全文復現(xiàn)課文《錯誤》: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jié)里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我再量化一下,將閱讀過程中隨手記錄的數(shù)據(jù)整理出來。
(1)朗讀。凡三輪。開始由學生“自由朗讀”(初讀);當中由學生“帶著感情來讀”(賞讀);最后由學生帶著鑒賞心得美讀,并由教師作示范美讀。
(2)聯(lián)系課文鑒賞的需要,提示相關知識要點。主要有:知人論詩,知世論詩;作者被稱為“浪子詩人”且具有“仁俠”精神,還被譽為“中國的中國詩人”。這些屬于張目,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著其后的鑒賞教學走向。
(3)從整體感受到局部的細節(jié)分辨、賞析。這個環(huán)節(jié)占據(jù)了主要位置,是整堂課的教學重心和華彩樂章。簡略統(tǒng)計:
整體感受方面,一個基本的參照物——宋詞的審美趣味和習慣。比如,選取古典詩歌的典型意象。-如“東風”“柳絮”“江南”“春帷”等。還有,從詩行中提取出一個故事:陽春三月。某女獨守閨房,窗下馬蹄聲碎,乃過客南游,非情郎回歸也。美人掩窗而悲,窗帷內外同溫凄美之“錯誤”。
微觀體會方面,依次提出并辨析體味的問題有:
詩歌的題目為什么是“錯誤”?包含審視“錯誤”的兩個視角。
詩人為什么說這是“美麗的錯誤”?
本詩的前兩行字體與正文不一樣。為什么?
“向晚”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用“黃昏”?
詩中兩個“小小的”有什么妙處?
本詩以春為背景,而全詩的情感基調是凄美的,為什么不用秋為背景呢?悲秋不是更好嗎?這個問題比較另類,視角奇佳。
最后一句“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這是“過客”對女子的表白嗎?涉及對本詩意境、主旨的另類解讀。也值得玩味。
(4)概括本詩的特點:講述了一個美麗而傷感的故事;很有“張力”。留給人想象的空間大;是一首“中國的中國詩人”的詩,有中國傳統(tǒng)的“閨怨詩”的風格。
(5)執(zhí)教者扣住“閨怨詩”這個概念,簡要解說后,安排兩個課下作業(yè):或者分析詩人鄭愁予是如何從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萃取養(yǎng)料的。并將感受寫在練筆本上;或者把這首詩改寫成詩歌TV腳本。
一堂溫潤美好的詩歌鑒賞課。讓我拿著“手術刀”這么切割。連我也覺得略嫌“枯燥”了。我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教育首先是科學,語文教育和語文學科教學首先也是科學。每一堂課,乃至一堂課的每一分鐘,都應該是一段將“語文知識、語文能力、與語文相關的人文素養(yǎng)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文素質”的階梯,都應該是飽滿豐潤的母語教育的實施過程,都應該是對得起孩子們青春與生命的正規(guī)的學科教育。為此,近乎苛刻地審視這一節(jié)語文課。作出量化的統(tǒng)計。課上得很好,或者說相當好。
好在哪里呢?第一,內化有深度。大部分問題是由學生自己提出來的,最終也主要由學生破解了,“轉化教學論”的主旨體現(xiàn)得比較充分。第二,外化具有透明度。我拜讀這個案例的實錄文字,一直在復現(xiàn)想象中的課堂情境。作為新詩鑒賞課,這個案例顯示了諸多教學規(guī)則,蘊涵著重要的教學法則。第三,內化與外化之間的聯(lián)結,具有漢語文教學藝術層面上的熠熠亮點,這是語文特級教師共有的,也是尤老師這次教學實踐中獨有的。去年我也給中學生上了兩節(jié)課,想找回一線執(zhí)教的感覺。結果有些地方尚可,有些地方則比較失望。回來重溫這個案例,感想頗多。
最后,扼要說說我感受到的或可進一步提升的教學空間。
第一,課上多次提到“宋詞”“閨怨詩”“中國的中國詩人”等概念,能不能改寫一下,將這首詩的內容用“宋詞小令”復現(xiàn)出來呢?小令未必能表達得充分,中調我看比較適宜。最好教師自己寫?;蛘哒埵熘O此道的高手寫。其實課下讓學生嘗試寫也不是不可以。他們寫不出來,便可到網(wǎng)上舊體論壇里放上個“求賢”的帖子,高手們應該喜歡做這樣的事情。若有幾個“新翻楊柳枝”,教學面貌庶幾可生變化。
第二,鄭愁予的這個名篇,總字數(shù)沒超過100字,為什么不讓學生背誦下來呢?背過了,終生不忘。課堂上的教學活動,有了熟讀成誦的根基,可能會更從容一些。
一節(jié)課,學了一首不到100字的新詩,做了新詩鑒賞方面的重要的歷練,這是不容易的。但作為常規(guī)教學,教學容量是否飽滿,希望再斟酌一下。我的意思是,在臺灣詩作中風格近似或者意趣較遠的作品。還有許多,為什么不開發(fā)教學資源。讓這一類新詩鑒賞的區(qū)域更開闊些、豐富些、斑斕些呢?
讓語文課像詩歌一樣美麗,這個標準很高。也很實。尤立曾老師這堂詩歌鑒賞課作出了一個榜樣,類似又漂亮又扎實的語文課我也在陸續(xù)欣賞著。詩歌的美麗特質是什么。課業(yè)如詩的教學境界、標準是什么,新課程推進的未來區(qū)域、主題和要點是什么——這些問題我們共同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