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從來都是為生存,為生活,為生命的。生存、生活合為一體即為生活,是生命的通俗表述,而生命則顯得抽象而深刻。
事實上,我國中小學一直就存在兩種內容形式的作文教學,一是基礎性的,學習寫作記敘文、議論文及文學類文本;一是實用文體的寫作教學。所謂“為生命的寫作”“表達自我的寫作”“學會鑒賞和藝術表達,豐富學生精神生活的寫作”大致屬于前者,而“為生存寫作”“基于交流的寫作”“為‘有效率的交流’,完成‘基礎閱讀和表達’任務的寫作”大致屬于后者。詞語的變化并沒有改變寫作教學的形式、內容和性質,也未必產生創(chuàng)新與革命。事實上,大多數(shù)新的理念只不過是老思想的重新組合。所以,戈登·德萊頓說:“沒有新的成分,只有新的組合。”當然,我們還可以把寫作教學分為三種、四種、五種,只要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素養(yǎng),只要服務于學生現(xiàn)在與將來的生活。批評中學畢業(yè)生不會寫實用文,以此證明中學畢業(yè)生寫作素養(yǎng)低、學校教學質量差的聲音,十幾年來不絕于耳。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在考試,中考、高考是指揮棒,而考什么就教什么,一直以來就是中學寫作教學無奈的現(xiàn)實。其實,讓學生掌握幾種實用文體的格式,學會寫幾種常見實用文,絕非難事。所以,如何讓考試評價為學生將來的生活服務而不是為考試服務,是考試評價改革的當務之急。
從另一方面講,如果我們中小學寫作教學不能讓學生明白寫作是為了自己將來的生活,那么,寫作教學的動力、效率從何而來?由此可見,寫作教學首先要解決“寫作教學為什么”的問題。
既然寫作教學是為了學生將來的生活與發(fā)展,那就要充分尊重學生寫作的個性化,而當前寫作教學的最大弊端仍然是專制性和共性化。寫作教學如此,閱讀教學更是如此。為什么閱讀與寫作教學“少、慢、差、廢”的狀況總是改變不了?我想,問題出在我們的教學理念和行為上。譬如閱讀,閱讀本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我們卻總是以老師為中心,用老師的講來替代學生的讀。再如作文,本來也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是“我手寫我心,我文抒我情”,但在教學中,寫作卻往往被簡單地模式化——統(tǒng)一格式、統(tǒng)一主題、統(tǒng)一材料。如此,學生只能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地表達了。我以為,如果我們不尊重學生讀和寫的權利,不珍惜學生讀和寫的感受,不為學生營造讀與寫的時間和空間,不建立師生之間平等的教學關系,便無法走出當前的困境。其實,學生學習的地方是學堂而不是講堂,這是每個老師都應該明白的道理。所以,寫作教學、閱讀教學的真正出路在于民主性和個性化。
我們知道,閱讀(包括無字閱讀)是寫作積累的唯一途徑,沒有閱讀積累,寫作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專制、共性的閱讀卻將閱讀變成了老師講學生聽的閱讀、老師寫學生抄的閱讀、老師畫學生背的閱讀,變成了只知道聽、抄、背的“復習”的閱讀。如此,如何完成閱讀積累的任務呢?其實,閱讀是不存在復習的,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嶄新的感悟。閱讀需要親歷,需要個性化。
同樣,作文(除一些實用文外)也是不存在復習的,每一次作文,都是一次嶄新的創(chuàng)作。遺憾的是,許多學生從小學一直到高考的作文,竟然都在重復過去的故事。我不同意把學生的作文稱為習作、練筆,因為這不利于激勵學生寫好作文。愛因斯坦小時候曾制作了一個丑陋的小板凳,在他看來,其實就是一項偉大的創(chuàng)作。如果學生將每一次作文都視為嶄新的創(chuàng)作,那么學生的作文,一定會充滿個性、不同凡響了。這就是激勵發(fā)揮的作用。什么是個性化寫作?個性化寫作就是在安全自由的環(huán)境和心態(tài)下,獨立的、自主的、真情實感的,在立意、擬題、選材、結構、手法等方面彰顯個性的寫作。如果是虛情假意,如果材料明明有多個角度可以立意卻限制為一個立意,如果只規(guī)定用主題明確的相同材料,如果只允許用相同的結構,如果只按照一種模式……那么,就成為專制與共性的作文了。這樣的作文,一定與精彩無緣。
人才構成的最重要因素是個性和獨立的思想,而當下閱讀寫作教學最缺乏的正是個性和獨立的思想,因此,我們只能培養(yǎng)出沒有道德標準、沒有文化積累、沒有寫作素養(yǎng),只有虛情假意,投機取巧,只講假話、空話、大話、套話的“憤青”或庸人了。
閱讀積累是寫作的基礎。我們積累了什么?學生積累了什么?我們激發(fā)了學生積累的興趣嗎?我們提供了個性積累的示范嗎?缺少積累的前提而奢談方法,猶如緣木求魚。所以說,相對積累,方法永遠是雕蟲小技。但是多少年來,我們總是遠離積累而在空談方法的誤區(qū)中辛勤地耕耘。因此,要將“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進行到底,讓學生通過與眾不同的積累,養(yǎng)成與眾不同的個性,由平凡走向杰出。
個性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培養(yǎng)出來的,教的前提是模式,而個性是不可能有模式的。所以,首先要充分認識這樣一個道理:每一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涿兰~斯說:“一只鳥兒學飛,一條魚兒學游,一頭野獸學跑,都不需要任何強迫。它們一旦覺得自己的肢體長得夠強健了,立刻就自行去做這些事情?!彼岳蠋熥钚枰龅氖牵鹬貙W生個性,營造激勵環(huán)境,提供學習幫助,使學生做得更好。
當然在寫作教學中,共性也是存在的,如良好的習慣,如正義、道德、真善美的價值觀等,但仍需要我們個性化地理解、探究、養(yǎng)成、使用。共性是暫時相對的,個性是永恒發(fā)展的。
附:網友的觀點
我認為語文可以分為兩類閱讀和寫作:為“有效率的交流”的閱讀和寫作,完成適應時代需要的“基礎閱讀和表達”的任務;為“學會鑒賞和藝術表達”的閱讀和寫作,完成“豐富學生精神生活”的任務。
兩者的任務不同,在選文、讀寫訓練思路和方法上必然不同。舉例來說,同樣是寫作,前者強調規(guī)范,要求學生寫什么文體就要像什么文體,議論文必須三段式,寫新聞必須中規(guī)中矩。后者強調多樣,完全可以“韓寒式”的天馬行空。同樣是閱讀,前者強調求同,要求學生學會采用相應的方式理解,可以,也必須有標準答案。后者強調發(fā)散,提倡多角度思考,不應該有什么標準答案。我一直以為:語文教學界許多爭論不休的問題,就是因為將這兩者混為一談。
試試將這兩種情況分開處置,情況又會如何呢?
……
我們應該面對的現(xiàn)實是:絕大多數(shù)學生,將來不會當作家,對他們來說,有效溝通才是學習作文的根本目的。由于我們的作文教學、我們的作文高考,一直沒有分清這兩類寫作,所以造就了一代又一代高考作文分數(shù)很高,但連簡單的交際文書和論文都不會寫的學生。難道我們還要讓這種情況繼續(xù)下去嗎?
如果說當社會還處于農耕文明等低速發(fā)展的時期,當教育依然是少數(shù)人享用的產品時,這種混淆兩類不同寫作的教學和考試還有它存在理由的話,那么在當代,這種混淆的危害已經日益顯現(xiàn)。意識到這一點,或許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有可能開辟出一條新路來。
我覺得文中的“生存寫作”更接近于我所理解的“為‘有效率的交流’的閱讀和寫作”,而“生命寫作”則更接近于我所理解的“為‘學會鑒賞和藝術表達’的閱讀和寫作”。前者順應了信息化時代有效率交際的需要,強調規(guī)范、求同;后者順應了人們精神生活的需要,提倡多樣、發(fā)散。當然,這兩種寫作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它們之間相輔相成,共同滿足人類社會生活和人的個體發(fā)展對“作文教學”的要求。
我們一直在議論作文教學的種種問題,但是總有一種深不下去的感覺。我們一直對高考作文題議論紛紛,但即使讓你去命題,按照我們習慣的思路也未必能命出多好的題目;面對考試作文能得高分卻不會寫一張合格假條的學生,我們可以憤世嫉俗地詛咒作文教學,但是我們是否真的找到了深層次的原因?我們一直關注美國的“形式訓練作文法”,但是又有多少人解出了其中真正的深意?
所以,我們不要急著反對“兩類寫作”的觀點,不妨聯(lián)系我們的作文教學實際,一起來看看:這一話語系統(tǒng)是不是比各位熟悉的話語系統(tǒng)更能有效地針對作文教學現(xiàn)實,更能作出合理的“描述、梳理、解釋和推斷”。
(網友:aimin)
美國的作文考試跟中國的科舉考試“如出一轍”:只考“基于交流”的寫作。這樣做,有沒有壞處?我個人認為沒有。
但是,如果把這兩種寫作混為一談,便會導致很多人寫出來的文章別人看不懂,或者無法精確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根本就不會寫某類型的文章。比如我曾經用美國初中的英文統(tǒng)考題考我的移民學生,讓他們用中文來寫,題目是“用500到800字左右評估一樣初中生常用的產品”,結果沒有一個人得到及格分數(shù)。接近一半人想不出有什么產品可以讓他們寫;另外一半人不知道什么叫評估,不知道原來評估是要設定評估根據的,寫出優(yōu)點和缺點,然后提出自己的意見。
(網友:方老師2007)
讀了這篇文章,我首先想到的是,它的產生,是拍腦袋拍出來的意見,還是對寫作教學現(xiàn)狀及寫作理論進行過細致研究之后形成的意見?把真實表達跟交際交流需要對立起來,只要真實表達不要交際交流技巧,本來就是作文教學中的一股歪風邪氣,怎么能給以肯定呢?
沒事寫著玩,不給人看,從而提高個人寫作水平和心智水平。這樣的寫作,用得著老師去教嗎?而且記錄內心隱秘,只是為了宣泄個人情思,根本不需要考慮是否明白清楚,別人越看不懂越安全。
以交際交流為目的的寫作,照樣需要真實地表達自我。真實、真誠不是有效交際交流的基礎嗎?怎么一提表達自我,就要否定交際交流方面的要求呢?
作家寫作,看似不考慮閱讀對象,只是把內心形成的東西描摹出來,其實他們還是要使用各種各樣的表達技巧,以使文章能夠吸引人,或者以情感人,或者以理服人。也就是說,表達自我,產生表達愿望,只是寫作的一個起始條件和動力基礎,而不是寫作的全部。要很好地表達自我,需要表達技巧;要使表達的“自我”為讀者所認知、認同,同樣需要表達技巧。
有人說,作家寫作不需要技巧,這就好像有人說騎自行車不需要技巧一樣。我們成人騎自行車的時候,往往把心思用在注意道路走向和交通安全方面,基本不關注騎車技巧。這是因為我們騎車多年,經驗豐富,各種騎車技巧掌握得非常熟練。作家寫作不關注技巧的情形也是這個道理。
作家寫作的時候較少考慮(甚至不考慮)表達技巧的情形是有的。如果我們通觀一下一些作家的寫作歷程,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他們早期的作品,大都比較重視表達技巧的運用;隨著寫作經驗的豐富,其成功作品,往往給人以渾然天成、不事雕琢的感覺。從這樣的角度看問題,我們不難得出一個很樸素的認識:作家也是需要寫作技巧方面鍛煉的,鍛煉得越多,用得越純熟,作品越容易返璞歸真。
(網友:透明的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