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戲在為幼兒提供與同伴交往合作機會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使幼兒與同伴發(fā)生沖突。3~6歲的幼兒已能覺察到?jīng)_突以及沖突帶來的痛苦,他們往往由于缺乏解決沖突的能力而陷入無助狀態(tài),甚至形成心理障礙。因此,教師要引導(dǎo)幼兒正確處理沖突,使沖突雙方的關(guān)系不受嚴(yán)重影響,恢復(fù)原有交往水平進而加深友誼。
一、“情境暗示法”,讓幼兒在反思中解決沖突。
亮亮和紅紅被分配在一個小組內(nèi)玩搭建游戲,亮亮要建金字塔,紅紅想搭長城,為此,他倆爭了起來。紅紅很生氣地對我說;“老師,我不和亮亮玩了?!睒窐芬舱f他不和紅紅玩了,我說:“老師,請你們看一個小猴子和小熊的動畫片,你們看看它們是怎么合作的,好嗎?”亮亮和紅紅都是動畫片愛好者,他倆高興地看起了動畫。過了一會,他倆拉著手走到我面前。亮亮說:“老師,我們猜了拳,紅紅贏了,所以先搭長城,然后再建金字塔?!闭f完,他倆便到建筑區(qū)搭長城了。
在沖突出現(xiàn)后,教師可以根據(jù)幼兒的興趣愛好采用或設(shè)計一些與幼兒沖突有關(guān)的情境,讓幼兒觀看并討論情境中的沖突是如何產(chǎn)生和解決的。然后,讓幼兒想一想該如何解決與同伴之間的沖突,從而提升幼兒自我反思、自我判斷以及解決沖突的能力。
二、“自然后果法”,讓幼兒在體驗中解決沖突。
在“公共汽車”游戲中,明明、英英、輝輝都想當(dāng)公共汽車司機,但司機只能有一個。于是,他們在公共汽車旁邊爭了起來。整個游戲時間,他們誰也不讓誰,最終誰也沒當(dāng)咸公共汽車司機,游戲也沒有完成。
對于此類沖突,教師可以采取“自然后果法”,即讓幼兒憑自己的直接經(jīng)驗去接受教育,體會自己所犯錯誤的自然后果。我先讓幼兒自己體驗到?jīng)]有玩成游戲的不快,然后再引導(dǎo)幼兒討論:“大家都想當(dāng)某個角色時該怎么辦?”從而使幼兒懂得“輪流當(dāng),不爭搶”的道理,在今后游戲中他們便會自覺地遵守游戲規(guī)則。
三、“榜樣示范法”,讓幼兒在示范中解決沖突。
在下午的游戲活動中,天天和玲玲為了一個玩具爭得不可開交。這時我看到涵涵和昆昆正合作地玩著一輛小汽車,一個當(dāng)司機,一個做乘客,他們玩得高興極了。于是我對全班幼兒說:“老師現(xiàn)在要表揚涵涵和昆昆,他倆一起玩小汽車,合作得真好啊!”天天似乎明白了我的暗示,他對玲玲說:“我們一起玩好嗎?”玲玲笑著說:“好!”接著,他倆開心地玩了起來。
幼兒具有好模仿的特點,因此在幼兒出現(xiàn)沖突時教師可采用榜樣示范法,有意識地提供給幼兒可借鑒或模仿的榜樣,通過表揚、鼓勵等方法引導(dǎo)幼兒注意觀察榜樣的示范行為,從而進行模仿或借鑒,
四、“體驗遷移法”,讓幼兒在明理中解決沖突。
在“貓和老鼠”的表演游戲中,突然,“貓司令”剛剛扭住了“大老鼠”磊磊的胳膊,磊磊猛地一腳后踢在剛剛的膝蓋上,剛剛痛地叫了一聲,更是使勁地扭住磊磊不放,兩人撕打了起來,我見他們越鬧越兇,便上前制止了他們的行為。我問磊磊:“要是剛剛狠狠地踢你一腳,你會有什么感受?”磊磊低著頭說:“那會很痛的?!薄澳悄憬窈筮€踢不踢同件呢?”“再也不會了?!崩诶诤軋詻Q地說。
在幼兒之間的沖突愈演愈烈,尤其是即將威脅到幼兒的安全和健康時,教師應(yīng)予以調(diào)解??刹捎谩绑w驗遷移法”,即讓幼兒以同伴的身份體驗他施加于同伴身上的行為,感受該行為所帶來的后果,從而刺激幼兒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內(nèi)省,進而明辨是非。
五、“授之以漁法”,讓幼兒在親自解決沖突中提高能力。
在“建樓”游戲中,幼兒正興致勃勃地建著各種各樣的樓。突然,斌斌和洋洋起了沖突,臉紅脖子粗地互相扯著對方的衣服。強強喊:“你們不要打了,有事找法官評理去?!北蟊筮吪ぶ鴱姀娺呎f:“走,我們?nèi)シㄍフf理去?!睆姀娨才ぶ蟊笳f:“去就去,誰怕誰啊,”他倆相互扭著來到“小法庭”,值班的“小法官”黃黃和蕊蕊讓他們闡述事情的經(jīng)過,并請了相關(guān)的幼兒做“證人”,為他們做出了公正的“判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幼兒園的日常生活中,沖突時有發(fā)生,所有的沖突都由教師解決,會增加幼兒的依賴性,消弱或剝奪他們的自主性。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教會幼兒解決沖突的方法。比如,我在班里設(shè)立了一個“小法庭”區(qū),讓幼兒輪流當(dāng)“小法官”,當(dāng)幼兒在游戲中發(fā)生沖突時,就讓“小法官”來幫助他們解決沖突,從而培養(yǎng)了幼兒獨立解決沖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