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讀者王某來信說:我孫女今年22歲,患有口臭癥。在北京、石家莊多醫(yī)院求醫(yī),有說是脾濕熱,有說是胃食物滯留……服用多種中西藥物不見效。請專家給予指點。
答王某讀者:
口臭并非疾病。而是一種病癥。究其原因,一是服食了某些有異味的食物,如煙、酒、大蒜、甜食等,停食之后會引起口臭,但會很快消除。二是病理性的口臭。往往是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和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如牙周炎、齲齒、口腔潰瘍、食管炎、胃炎、胃及十二腸潰瘍、肺部感染、便秘、支氣管擴張、腫膿瘍、肺膿腫、肝硬化、糖尿病、年紀大的人等,都可引起。西醫(yī)生病治療,對某些口臭病癥效果欠佳。中醫(yī)除了對病治療的方法外,還可以對癥進行辨證施治,對某些原因引起的口臭有明顯的效果。
中醫(yī)一般把口臭分為二種類型,脾胃實熱型:證見牙齒刷牙、進食時出血,小便赤,大便燥結(jié),口發(fā)出腐臭味,舌紅,苔黃厚,脈洪數(shù),治宜清脾胃實熱。方用清胃散減:黃連6克、生地15克、丹皮12克、當歸6克,生石膏30克,山梔10克,大青葉10克,仙鶴草15克。陰虛火吐型:癥見牙齦出血,口干不欲飲,五心煩熱,盜汗,大便天石結(jié),小便黃,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治以滋陰清火。方用玉女煎合六味地黃丸加減:生地黃15克,石膏30克,知母10克,懷牛膝10克,熟地10克,麥冬10克,丹皮15克。早蓮草10克,茱萸10克。腎陰虧虛型:證見病久,齒腫不顯,牙齒松動、疏松,齒隙變寬,咀嚼無力,伴有腰酸腿軟,耳鳴脫發(fā),舌根紅,苔薄少津,脈細數(shù),治宜滋陰降火。方藥用知柏地黃湯加減:知母10克,黃柏10克,熟地15克?;瓷?0克,山茱萸肉10克,丹皮10克,玄參10克,骨碎補10克,早蓮草15克,花粉9克,只要辨證得法,即能取得明顯的效果。
還有一些常用的單方驗方,也可一試。如鮮蘆根洗凈,煮水代茶飲,對一般口臭有效;百合、綠豆煎熬成湯,每天一次,對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支、肺膿腫、肺膿瘍有效果。生山桔、陳皮煎水,加少許白糖,代茶飲,對消化道慢性病,如胃炎、胃腸潰瘍、口腔疾病均有效。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教授 周祖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