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咳喘是比較頑固而難治的病證之一。引起小兒咳喘的原因有很多,中醫(yī)辨治有寒證、熱證與氣虛證等。結(jié)合多年來臨床用方治療體會,認為小兒咳喘病變證機以寒證居多,若能根據(jù)病變證機而合理選用小青龍湯,往往能取得預(yù)期治療效果。假如不是肺寒咳喘證則不能運用小青龍湯,否則即會加重病情。如劉某,女,6歲,一年四季均有咳喘,尤其是在春秋冬季咳喘更為明顯。曾多次服用中西藥,還屢屢靜脈用藥,未能取得治療效果。根據(jù)其咳嗽、氣喘、痰多清稀色白、無汗、喉癢、手足不溫、舌淡、苔薄白、脈緊,辨為肺寒咳喘證。用小青龍湯6劑,痰多有所減輕。又以前方鞏固治療2個月,咳喘得以完全控制。隨訪2年,咳喘未再明顯發(fā)作。
[臨床表現(xiàn)]肺寒咳喘證:咳嗽,氣喘,不得平臥,臥則不得息,痰多清稀色白,或呈泡沫狀,或肢體水腫,或胸悶,或胸滿,或心悸,舌淡,苔薄白,脈浮或兼緊。病變證機是寒飲郁結(jié)于肺,肺氣逆亂于上而不能肅降,水不得下行而為飲,寒飲因之郁結(jié)于肺,以此而變生為肺寒咳喘病理病證。
[治療方法]宣降肺氣,溫肺化飲。
[方藥組成]麻黃5克,桂枝5克,細辛5克,干姜5克,白芍5克,五味子6克,半夏6克,炙甘草5克。
[服用方法]本方既可作湯劑,又可作丸劑。湯劑每日1劑,具體用法是:將上藥置于醫(yī)用煎藥鍋中,加水約500毫升左右,浸泡藥約25分鐘,煎煮約30分鐘,取出藥汁;再加水300毫升左右,煎約15分鐘,取藥汁。合并2次藥液,分早中晚3次服。丸劑制法是:將上藥研為細粉狀,煉蜜為丸,或以水為丸,每次用3~9克,1日分2次或3次服。
[用藥要點]小青龍湯是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治療肺寒咳喘證的重要治病方。方中麻黃解表散寒,宣肺平喘;桂枝解表化飲,溫肺化飲;半夏降肺溫肺,化飲止咳,燥濕醒脾,斷絕飲生之源;干姜溫肺散寒,溫陽化飲;細辛溫陽化飲,既助麻黃、桂枝解表發(fā)汗,又助半夏、干姜溫肺化飲;五味子收斂肺氣,并制溫?zé)崴幧⒑嫸粨p傷陰津;白芍補血斂陰,既能滋榮營氣,又能利飲利水;炙甘草既能補中榮汗源,又能培土生金和肺氣。諸藥相互為用,以奏其效。
[加減用藥]若痰多者,加蘇子、白芥子,以溫肺化痰;若氣喘甚者,加白果、杏仁,以斂肺降肺;若夾氣虛者,加黃芪、人參,以益氣固肺;若咳嗽明顯者,加紫菀、款冬花,以宣降肺氣,止咳平喘;若夾郁熱者,加石膏、知母,以清瀉郁熱等。
[注意事項]濕熱證,痰熱證,慎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