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日語語氣的前現(xiàn)代研究與當時日本語言學的研究背景密切相關,是在引進西方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日語國語學研究的實際情況進行的。前期研究的重點主要是以陳述概念為中心,各語言學家確立了自己的理論,代表人物主要是山田孝雄和時枝誠記。雙方圍繞陳述概念展開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論爭。日語語氣的前現(xiàn)代研究,主要功績在于恢復語言的主體性,提倡對主觀意義的研究。
關鍵詞:陳述;語言主體;主觀意義;詞辭論;陳述論爭
中圖分類號:H0-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100(2008)04-0100-3
A Probe into the Premodern Study on the Tone of Japanese:
Introduction and Exploration
Liu Li hua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Harbin 150080, China)
The premodern study on the tone of Japanes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hen background of Japanese linguistic research, which i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academic thoughts and research methods, together with the study on Japanese as native language. In the early stage, the research focused mainly on the concept explanation. Linguists established their own theories, and the representatives are Yamada Yoshio and Tokieda Motoki. A heated discussion was made concentrating on the illustration of concepts.The premodern study on the tone of Japanes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recovery of the dominant role of language, and laid emphasis on the research on subjective meaning.
Key words: statement; dominant role of language; subjective meaning; discussion on statement
句子的研究有主觀意義研究和客觀意義研究兩種。從前大多關注客觀意義研究而忽視主觀意義,同時形式學派也占據(jù)著相當?shù)牡匚?。無論就語言的本質(zhì)還是語言的使用來說,人都是最重要的因素。人(說話人和受話人)在語言當中體現(xiàn)為主觀意義,以說話人為中心的意義就是語言的主觀意義。目前,語言學研究的熱點正從以客觀意義為中心轉(zhuǎn)向以主觀意義為中心。就日語句子而言,說話人主觀意義的研究體現(xiàn)為語氣研究。本文以日語句子為研究對象,主要關注日本現(xiàn)代語言學之前的語言學界(以下稱為前現(xiàn)代)對語氣的相關研究。
1 日語語氣前現(xiàn)代研究的背景
“語氣”一詞源自瑞士語言學家巴利(Charles Bally)的術語modus, 在日語中的相關概念有「ムード」、「モダリティー」、「法」等等,現(xiàn)在一般統(tǒng)一稱為語氣(モダリティー)。日語語氣研究的萌芽和發(fā)展是與當時日本語言學的研究背景密切相關的。
明治時期,由于西歐近代科學的引進,日語學性質(zhì)有所更新,這是日語語法學史和語法思想史的轉(zhuǎn)折期、更新期。此時建立了系統(tǒng)的邏輯體系的學問,語言學不再是國學和文獻學的手段,而由從屬地位進入獨立研究時代。日本語言學對近代各種傾向進行反省、批判以及再認識發(fā)展到今天。
明治前期的歷史巨變,不單是指社會和政治領域的變革,也指在學術、文化領域發(fā)生的空前的變化。從西歐傳來的語言學、語法學、哲學、邏輯學、心理學等,還有自然科學成果的引進和移植,使語法研究從根本上產(chǎn)生了動搖,日語學、語法學為了更新和再出發(fā)也必須進行改革和重建。首先要引進的就是西洋各種學說的研究成果,即學術體系和學術思想。此外,還要引進現(xiàn)成的西歐學術的方法論和思想,從中按照自己現(xiàn)代化的需要來進行詮釋和改造。須要指出的是,這個時期各個語法學家學說的建立并不是對西方思想和學術體系的單純引進,而是在吸收國外先進要素的同時,繼承之前國語學研究的優(yōu)秀成果,提出自己獨特的創(chuàng)新理論。日語語氣的相關研究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chǎn)生、發(fā)展的。
日語語氣的前現(xiàn)代研究主要體現(xiàn)為陳述研究,它與現(xiàn)代日語語氣研究具有一種傳承關系。陳述概念首先由山田孝雄提出;而后,時枝誠記在構建語言過程學說中提出詞辭論,明確語言主體的陳述作用。由此,圍繞“陳述”問題展開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語法討論(陳述論爭),對日語句法研究起到推進作用。
2 山田孝雄的日語語氣研究
山田孝雄認為,“思想作為人的意識活動是各種觀念在某一點上發(fā)生關系,而且是在這一點上結合起來的。這個結合點是唯一的,因為意識的主要點只有一個。因此,一個思想必定存在一個統(tǒng)合作用,在此將其命名為統(tǒng)覺作用”(山田孝雄1936:901)。由統(tǒng)覺作用統(tǒng)一起來的思想,以語言形式表現(xiàn)出來即是句子。他提出一個重要的概念:陳述。陳述是一種外在的語言表達,是統(tǒng)覺作用在語言形式中的體現(xiàn),統(tǒng)覺作用和陳述的關系是內(nèi)心活動和語言表達的關系。陳述是山田語法理論中最重要的理論,這一術語是山田孝雄的創(chuàng)見。在他看來,陳述是說話人進行的判斷和斷定,相當于規(guī)定邏輯判斷的主概念與賓概念關系中系詞(copula)的作用?!笆龈袼硎镜年愂?,如上所述是把思想上主位觀念與賓位觀念對比這一事實的存在作為先決條件,來明確二者之間關系異同的精神作用的語言表達。”(山田孝雄1936:679)
與之前的研究相比,山田學說對詞論和句論明確地加以區(qū)分,指出句論并非詞用法的結合,并根據(jù)統(tǒng)覺作用以獨自的立場加以說明。如前所述,山田孝雄對句子結構的理解是句子由主位觀念(主語)與賓位觀念(賓語)對立存在,再由系詞來統(tǒng)一,這樣句子才能成立,而句子的成立就是陳述的成立。作為陳述的表現(xiàn)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1)系詞:表示存在或判斷的存在詞,如「だ、です、である、なり、たり」。(2)用言:形容詞、動詞等用言具有陳述的作用。(3)復詞尾(複語尾):這是山田孝雄詞語分類中的一個特色。在句子的分類方面,山田孝雄把句子分為有陳述的“述體句”和無陳述的“喚體句”兩種。例如:①気候溫和なり(述體句);② 妙なる笛の音よ(喚體句)。
述體句具有二元性,主格與賓格相互對立,意義的統(tǒng)一點在述格(表示陳述的部分)。與此相對,喚體句是一元性的,不能區(qū)別主格與賓格,意義的統(tǒng)一點在呼格。
山田孝雄的“陳述”概念為日語語法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此后,日本語法學界圍繞這一概念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語法討論(陳述論爭)。
3 時枝誠記的日語語氣研究
時枝誠記的國語學思想來自日本的傳統(tǒng)思想和西歐的哲學思想。一方面,他重視江戶時代日本傳統(tǒng)的國語學,吸收、繼承了鈴木朗的研究成果。時枝誠記的詞辭論是在對鈴木朗的語言四種論的頂峰て、に、を、は的研究中誕生的。另一方面,時枝誠記語法學說的建立深受胡塞爾現(xiàn)象學觀點的影響?,F(xiàn)象學的觀點認為人的意識的成立有兩個要素:對象面(noema)和志向作用(noesis)。對象面是指人周圍的客觀世界,而作用于此對象面的人的作用稱為志向作用,對象面與作用于它的志向作用結合在一起,人的意識才能成立。
當時,日本語言學界盛行索緒爾的語言學理論,而時枝誠記的語言過程說是以對索緒爾理論進行批判的姿態(tài)出現(xiàn)的。時枝誠記把語言看作一種心理過程,認為語言是說話人的主體活動?!罢Z言是思想的表達,也是思想的理解。思想的表達過程和理解過程本身就是語言?!保〞r枝誠記 1941) 時枝誠記語言理論的核心是語言過程說。語言過程說的核心是主體思想,即人的主觀意識。一個人要將一個具體的事物用語言表達出來,首先要在自己的主觀內(nèi)部形成概念,然后再通過付諸圖像、聲音、文字等過程達到表達的目的;同樣,聽話人在接觸到表達者的文字、聲音或圖像以后,也要經(jīng)過還原成概念這樣一個過程,才能達到理解的目的。
在語言研究中以主體的立場為前提十分必要,時枝誠記把語言主體(說話人)、場面(受話人及其他)和素材看成是語言的存在條件。“語言是人的一種行為,如果把進行語言行為的主體叫做語言主體的話,那么,語言只有作為語言主體的行為、實踐,才能夠成立。” (時枝誠記1950:18) 時枝誠記突出說話人的主體作用。他從語言主體的立場出發(fā),提出詞、句子和文章這三個語法單位,認為這三者都是思想的表達,各自形成一個統(tǒng)一體。
時枝學說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詞辭論。他在語言過程說的基礎上,指出語言表現(xiàn)行為的客體與主體不同,進行詞和辭的二元分類。經(jīng)過客體概念化過程的“詞”,表達客觀事物,包括體言、用言、代詞、連體詞、副詞等形式;沒有經(jīng)過客體概念化過程的“辭”,表示語言主體的主觀判斷,包括接續(xù)詞、感嘆詞、陳述詞、助動詞和助詞等形式。二者層次不同,“詞是被包容的,而辭則是包容的”(時枝誠記1941:237)。日語的句子結構,就是辭統(tǒng)括包容詞的套盒式結構(入れ子型構造),詞和辭的結合表達具體的思想。
為了使這一理論成立,對沒有具體的辭出現(xiàn)的句子,時枝誠記提出零記號理論。例如:
從上述觀點出發(fā),時枝誠記確立了自己的陳述理論。他認為,由于陳述屬于說話人主體立場的表達,所以,陳述的表達形式是辭,辭承擔陳述的作用。這種陳述作用不僅限于句末(謂語性陳述),還出現(xiàn)在句子中間(修飾性陳述)。用言本身不具有陳述作用,陳述作用是由接續(xù)在后面的辭或是零記號來表示的。這與山田孝雄語法體系中“用言的本質(zhì)是陳述”的觀點不同。時枝誠記認為主體表達和客體表達應該區(qū)分開來,形式上體現(xiàn)為辭與詞的對立,主張詞辭分離說,與后來的詞辭連續(xù)說形成對立。
這樣一來,句子應該具備三個條件:表達具體的思想、具有統(tǒng)一性、具有完結性(時枝誠記1950:197)。具體的思想指客觀與主觀的結合,統(tǒng)一性指表達完整的思想,完結性指句末必須有完成句子功能的陳述(辭)。
在句子的分類方面,時枝誠記把句子分為“謂語格句”和“獨立語格句”。例如:③ その話は田中さんから聞きました(謂語格句);④ 火事(獨立語格句)。
關于陳述的概念,始于山田語法,但時枝與山田的觀點迥然不同。兩者在認為具備陳述是句子成立條件之一這一點上是相同的,但時枝誠記認為陳述不僅僅出現(xiàn)在句末,句中出現(xiàn)的辭統(tǒng)一詞也是陳述。山田孝雄認為述體句的結構中含有陳述,陳述是指語言形式上的關系;時枝誠記則把述體句的陳述擴大到喚體句,認為一切句子都有陳述。時枝誠記明確指出語言主體的存在,此后的陳述研究也基本遵循這個方向,探討語言主體在句子成立中發(fā)揮的作用以及在語言表達中的體現(xiàn)形式。時枝誠記的語法理論對后來的日本國語學研究具有深遠的影響。在今天的學者中,以渡邊實、南不二南等為代表,仍有許多學者批判地繼承著時枝誠記的語法學說理論。
4 陳述論爭
“陳述論爭”這一說法出自大久保忠利,指在山田孝雄提出陳述概念后,日本語言學界圍繞此問題展開的數(shù)十年的語法討論。山田孝雄的『曰本文法學概論』(1936)發(fā)表后,1937年,時枝誠記、三宅武郎、三尾砂等人對山田孝雄的陳述概念進行了批判,但由于戰(zhàn)爭而中止。戰(zhàn)后,大野晉等人在批判時枝誠記的詞辭分離說時涉及了陳述問題,由此引發(fā)了戰(zhàn)后關于陳述問題的大規(guī)模論戰(zhàn)?!?953年,金田一春彥發(fā)表論文『不変化助動詞の本質(zhì)』,指出在日語的助動詞當中,有如う、よう 、まい等一類的助動詞,它們不具備語尾變化形式,這一類助動詞與其說是助動詞,不如說它們是終助詞,是徹底表達說話人主觀意識的語言形式。而其他語尾變化形式齊全的助動詞在某種意義上應該說表達了語言的客觀概念。這篇論文的意義在于,指出了時枝誠記所說的辭并不是一個完全統(tǒng)一的概念,其內(nèi)部還有不同的層次?!保ㄐ煲黄?007:4)
繼山田孝雄和時枝誠記后,在日語語氣的研究方面達到一個較高水準的是渡邊實。渡邊實提出“陳述”和“敘述”這兩個概念,認為“敘述”就是描寫句子內(nèi)容的部分,表達由此形成的陳述內(nèi)容和語言主體的關系的部分叫做“陳述”,敘述內(nèi)容和陳述的結合形成句子。渡邊實認為,“所謂陳述,是以敘述內(nèi)容作為素材,決定其與語言主體關系的句法功能。包含有陳述功能的內(nèi)在意義之一是語言主體精神的斷定作用”(渡邊實1971:67)。他進而指出日語助動詞的特點:“越靠近動詞的助動詞,其詞的性質(zhì)(客觀性)越強,而越遠離動詞的助動詞,其辭的性質(zhì)(主觀性)越強。而陳述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最終出現(xiàn)在句尾的終助詞(但所有這些助動詞或終助詞并不是句子必不可少的條件,即使它們不出現(xiàn),動詞、形容詞等用言本身出現(xiàn)在句尾時,也同樣具備陳述的功能)”(徐一平2007:4)。
5 結束語
日語語氣的前現(xiàn)代研究是在引進西方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結合日語國語學研究的實際情況進行的,其主要功績在于恢復了語言的主體性,提倡對主觀意義的研究。我們說,語言研究是以人的主體性為中心的人文科學,作為文化現(xiàn)象的本質(zhì),永遠是人的精神活動,也就是意識的主體活動。這是因為離開人的主體活動,社會現(xiàn)象和文化現(xiàn)象都不能存在。
參考文獻
渡邊實. 國語構文論[M]. 日本:塙書房, 1971.
山田孝雄. 曰本文法學概論[M]. 日本:寶文館, 1936.
時枝誠記. 國語學原論[M]. 日本:巖波書店, 1941.
時枝誠記. 日本文法口語篇[M]. 日本:巖波書店, 1950.
徐一平. 層次性情態(tài)論學說的形成及其局限性[J].日語學習與研究, 2007(1).
收稿日期:2007-06-04
【責任編輯 鄭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