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本文首先介紹和評價Fauconnier, G. Turner, M.的概念合成理論,回顧西方對《圣經(jīng)》寓言比喻的解釋,進而論述概念合成理論對寓言比喻的理解所起的作用。之后,通過對寓言比喻“好心的撒瑪利亞人”的認知分析, 得出如下結(jié)論:從認知角度對宗教文本進行分析,可避免陷入無關(guān)緊要的細枝末節(jié),從而把握文本的主旨。筆者同時指出,鑒于讀者概念域的千差萬別,對同一文本的釋讀必定極具開放性,這也正是認知科學的顯著特征之一。
關(guān)鍵詞:《圣經(jīng)》寓言比喻;認知解讀;概念合成理論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100(2008)04-0076-4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Applied to Biblical Parables
Wang Lei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83, China)
Beginning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and a critique of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Fauconnier, G M.Turner, 1994), and a brief review of the interpretative history of biblical parables, this thesis suggests that the theory in question might prove very helpful for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such parables. By way of testing this observation, the researcher conducts an analysis of a well known parable found in Luke 10: 25-37. The result is somewhat satisfactory to the effect that a cognitive approach like this one enables readers to grasp the main message of a religious text, preventing them from getting bogged down in superfluous details. It is also maintained at the end that given the heterogeneous nature of the reading experience attendant upon the vastly different input spaces of readers,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certain text, religious or otherwise, is anything but monolithic or bounded — a feature shared by the ever evolving cognitive science.
Key words:biblical story parables; cognitive interpretation; the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1 引言
自概念合成理論(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Fauconnier Turner 1994)問世以來,研究者將該理論應(yīng)用于諸如文學研究、數(shù)學、音樂理論、宗教研究、計算機科學等領(lǐng)域,并取得豐碩成果。近年來,許多學者從大量的人類語言以及藝術(shù)、宗教思想和行為、科學探究等人類活動領(lǐng)域中獲得證據(jù)并提出,概念合成在人類思維和想象中居中心地位(Evan Green 2006)。而作為認知語言學與文學研究結(jié)合產(chǎn)生的交叉學科——認知詩學或認知文體學也是一個相當活躍的領(lǐng)域,Stockwell, P.(2002)以及Gavins, J. Steen, G.(2003)的研究成果便是明證。
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將《圣經(jīng)》作為文學(the Bible as literature)所進行的研究也可謂是如火如荼。學者們對《圣經(jīng)》的文學闡釋主要集中在《舊約》上,而論及《新約》則更多地關(guān)注耶穌所使用的具有道德說教性質(zhì)的“寓言故事” 或“比喻”(parables)?!缎录s》中的“比喻”主要為最后一種,大多通過生動、貼近生活的故事的講述以期在自然事物和宗教教義之間達成一致(Clowes 1851),而這正與“概念隱喻理論”特別是“概念合成理論”相一致。因此有理由相信:運用以上理論對《圣經(jīng)》“比喻”進行分析可開辟《圣經(jīng)》闡釋的一片新天地。
2 《圣經(jīng)》寓言比喻的特點
“比喻”一詞在《希伯來圣經(jīng)》(《舊約》)中為masal,在希臘文《圣經(jīng)》(the Masoretic)—— 《七十賢士譯本》(the Septuagint)為parabole,兩個詞的含義均包含“對比”,也就是兩個事物、概念之間的類比是通過人們熟悉的事物去理解或說明人們不熟悉的事物。大量地使用比喻是古代巴勒斯坦北部加利利亞拉姆語地區(qū)口頭敘事的一個顯著傳統(tǒng)。如前文所述,比喻的表現(xiàn)方式多種多樣,只要是采取類比的手法借用一定具體的自然物或人類活動來闡述抽象的宗教及道德意義言語形式都是比喻?!杜f約》中雖有大量的其他形式的比喻,但敘事性的、或寓言的比喻較為少見。最典型的有“眾樹求王”(《士》9:8-15)、“富戶取羊”(《撒下》12:1-4)、“當柴的葡萄樹”(《結(jié)》15:1-8)、“老鷹和葡萄樹”(《結(jié)》1:10)等(張朝柯 2004:358)。大量的寓言比喻見諸于《新約》中的四部《福音書》,竟達41個之多(Kuo, S.M. 1990: 330)。實際上,《福音書》的作者在文中便開誠布公地闡明:耶穌都是用比喻對眾人宣揚教義的(《馬太》13:34,《馬可》4:34)。
《新約》中的寓言比喻具有以下這些特點。首先,比喻雖采用虛構(gòu)的文學敘事手法,但均具有“世俗的現(xiàn)實性”(secular realism)。比喻多就地取材,反映的是公元1世紀的巴勒斯坦,特別是加利利地區(qū)的特色。人物來自當時的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的種族,有農(nóng)夫、漁民、律法師、祭司、國王、利未人、撒馬利亞人等;故事中的事物也極具地方色彩,如魚、水、珍珠、羊等。以如此現(xiàn)實的方式傳播教義的優(yōu)勢不言而喻:它可以使傳道者以聽眾喜聞樂見的內(nèi)容和形式對他們進行“潤物細無聲”的熏陶和灌輸。其次,《新約》比喻有很大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因《新約》成書的時間晚于《舊約》及兩者前后的一致性,故在《新約》中常常能看到《舊約》的影響。比如,有名的“浪子回頭”(the Prodigal Son)(《路》15:11-32)的寓言比喻與約瑟的故事(《創(chuàng)》37-46)是多么驚人的一致?!缎录s》比喻的互文性還表現(xiàn)在所謂的“同觀福音問題”(the synoptic problem)中。該問題是指《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的許多內(nèi)容是重復或相似的,故可以放在一起比照閱讀。三部福音書中的比喻也出現(xiàn)類似的情形。根據(jù)The Lion Handbook to the Bible(Alexander Alexander 2002),福音書里共有39 個比喻: 《馬太福音》中有21 個比喻,其中10 個是獨有的;《路加福音》有28 個比喻,其中有11 個與《馬太福音》的相同,另外的17 個是獨有的;《馬可福音》錄有8 個,其中1 個為其獨有。比喻多在人們所熟悉、易懂的情節(jié)中有序推進,而到了故事的末尾卻發(fā)生了令人始料未及的變化,這常常使人產(chǎn)生故事之外的聯(lián)想。比如,當讀到“迷路的羊”(《太》18:12-13,《路》15:3-7)的時候,人們一定會對牧羊人的“莽撞”行為感到詫異:就為了一只迷途的羔羊他竟甘愿舍命找尋,而實際上他的手中尚有安然無恙的99只羊呢!就是這種前文提及的出現(xiàn)在人們認知域中的“突顯結(jié)構(gòu)”引發(fā)人們?nèi)ニ伎荚摫扔鞯摹把酝庵狻?,從而感受到上帝的博愛胸懷?/p>
3 《圣經(jīng)》寓言比喻闡釋
3.1 闡釋概述
對《圣經(jīng)》寓言比喻的闡釋經(jīng)歷了一個不斷變化的發(fā)展過程。 Adolf Jülicher出版兩卷本Die Gleichnisreden Jesu的1899年為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奧古斯?。ˋugustine of Hyppo,A.D. 354 - 430)所奠定的“寓意釋讀法”傳統(tǒng)左右人們對比喻的理解達1500多年。這位羅馬帝國時代著名基督教思想家試圖從寓言比喻中找出盡可能多的宗教象征意義,如在對“好心的撒瑪利亞人”(《路》10:25-37)的解讀中,他幾乎為比喻中所有的人和物找到了寓意①。奧古斯丁這種分析雖然影響持久深遠,但其過于主觀的闡釋遠遠脫離了比喻所在文本及其成文的歷史文化背景。另外,令人眼花繚亂的寓意往往使人陷入細枝末節(jié),從而看不到寓言比喻的主旨。1899年Adolf Jülicher提出了“單一寓意”觀點,認為寓言比喻的意義是整體性的,且往往只有一個寓意。比如先前提到的“好心的撒瑪利亞人”,雖然故事中涉及到多個敘事元素,但寓意只有一個:要關(guān)愛鄰居。這與耶穌對該比喻的解釋也是一致的(《路》10:25-37)。同時,Jülicher指出耶穌的那些比喻原先并不是寓言。如果成了寓言,那便是福音書作者后來硬加上去的——耶穌本意只不過要通過簡單明了的比喻來傳遞一條宗教格言。但是,Jülicher的理論出臺不久便遭到批評,被認為是對奧古斯丁的矯枉過正,因為“單一寓意”對耶穌教誨的處理過于簡單化。另外,許多學者指出他的有關(guān)《圣經(jīng)》比喻的觀點是以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的修辭學為基礎(chǔ)的,而未考慮到希伯來文學的傳統(tǒng)。同時,他還混淆了作為文學手法的“寓言”(allegory)與解釋學(hermeneutic)中的“寓言化”(allegorizing)的區(qū)別。20世紀(1930-1970)的《圣經(jīng)》比喻研究的代表人物為Dodd, C. H. 和Joachim Jeremias. 他們從比喻的文本形式入手試圖重構(gòu)其原先可能的形式和歷史環(huán)境。這種力圖重現(xiàn)比喻原貌的努力現(xiàn)在仍在繼續(xù),并且表現(xiàn)為兩種新的發(fā)展趨勢。第一種趨勢是采用讀者反應(yīng)理論去分析《圣經(jīng)》,關(guān)注它的最初的影響,其代表人物為Funk, R. W. 和Crossan, J. D. 第二種趨勢是從美學修辭的視角去探究寓言比喻內(nèi)在的美學特性以及意義。
3.2 認知闡釋
著名的《圣經(jīng)》學者Dodd認為寓言比喻是:“取自自然界或普通人生活的明喻或暗喻;它以其生動或奇異的特性引起聽者的注意,并使他們對其確切的實際含義深感困惑,以啟發(fā)主動的思維?!保╝ metaphor or simile drawn from nature or common life, arresting the hearer by its vividness or strangeness, and leaving the mind in sufficient doubt about its precise application to tease it into active thought)(Dodd 1961:5)。《國際標準圣經(jīng)百科全書》②則將《圣經(jīng)》比喻定義為: “想象的故事,但通過其細節(jié)闡述或灌輸某種天國的教義?!本C合以上兩種定義,我們可以認為《圣經(jīng)》寓言比喻是以來自自然界以及普通生活中鮮活、具體的事物去闡述或教誨某個抽象、新穎的宗教教誨。這種理解實際上暗合了Lakoff Johnson的“概念隱喻理論”中兩個概念域映射的觀點 (Lakoff Johnson 1980)。但是,鑒于《圣經(jīng)》寓言比喻的文學性以及所具有的明顯宗教色彩,寓言比喻不應(yīng)僅僅是故事及其寓意間的直接的比喻映射(metaphorical mapping),其主要原因在于相關(guān)輸入空間(input spaces)的復雜性。具體地說,對一則《圣經(jīng)》寓言比喻的理解不僅要調(diào)動讀者的圖示映射(schema mapping),同時還要動用文本信息、讀者自己的閱讀經(jīng)歷及相關(guān)的社會文化知識。其中,文本信息包括耶穌使用該比喻的上下文背景以及他對該比喻的解釋。閱讀經(jīng)歷主要是指讀者先前的閱讀與該比喻的關(guān)聯(lián),即前文所說的“互文性”。相關(guān)的社會文化知識指的是讀者對耶穌傳教以及福音書成書時當時當?shù)氐臍v史文化背景的了解,這也是準確把握寓言比喻內(nèi)涵所必需的。這些復雜的輸入空間中的概念經(jīng)過映射形成屬類概念域,進而合并為合成概念,從而突顯該比喻的內(nèi)在含義。在下文中,筆者擬在概念合成理論的框架下分析一個著名的《圣經(jīng)#8226;新約》寓言比喻 ——“好心的撒瑪利亞人”,以檢驗該理論的解釋力。
這個寓言比喻是嵌于耶穌與一個律法師的問答之中的,其所在的語境可幫助我們理解比喻的意義。這種上下文可以說構(gòu)成了該比喻的一個基本的輸入域,使讀者很容易地理解到該比喻要揭示的意義:我們應(yīng)該愛什么樣的鄰居。隨著故事的展開,我們看到了種種細節(jié),如“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去” (went down from Jerusalem to Jericho)、“落在強盜手中” (fell among thieves)、“走了”(departed)、“過去了”(passed by)、“行路”(journeyed),“帶到店里”(brought … to an inn)。這些細節(jié)實際上形成了這樣一個貫穿始終的概念比喻:LIFE IS A JOURNEY,或更為具體地表述為A RELIGIOUS LIFE IS A JOURNEY。
如前文所述,概念映射可反映兩個概念域中對等的部分,但不能完全揭示目的域的“言外之意”,故此須要“概念合成理論”的引入。這兩個概念域都享有PATH圖示或SOURCE PATH GOAL, MOTION圖示下的一系列共同特性,即都有出發(fā)點(SOURCE),經(jīng)過某個路徑(PATH),最終到達某個目的地(GOAL),而在整個過程中旅行者可能會遭遇到種種障礙。這段描述構(gòu)成了我們對這兩個概念域的圖示映像,實際上也是他們的屬類概念域。至于RELIGIOUS LIFE的內(nèi)在含義的把握還要依賴其他因素,如文本信息、讀者的閱讀經(jīng)歷及相關(guān)的社會文化(包括宗教的)知識等,當然也包括上文所提及的“互文性”。首先,讓我們來理解一下JERUSALEM和JERICHO的含義。對《圣經(jīng)#8226;舊約》了解的讀者應(yīng)該記得該城被上帝“安置在列邦之中。列國都在她的四圍”(《以》5:5),可見其在猶太#8226;基督教中的中心地位。耶路撒冷被大衛(wèi)所奪并定為國都(《撒下》5-6),后又為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所滅(《歷下》36:15-23)。該城雖歷經(jīng)磨難,屢毀屢建,但作為精神家園的象征早就被確立了下來,故有“世界肚臍”(Navel of the Universe)和“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的稱謂。再來看看JERICHO,耶利哥臨死海西北海岸,扼約旦河下游河谷,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難怪摩西事業(yè)的繼承人約書亞進入迦南地區(qū)最主要的功績便是攻陷該座城池。在耶利哥被攻陷后,約書亞曾詛咒道:“有興起重修這耶利哥城的人,當在耶和華面前受咒詛。他立根基的時候,必喪長子,安門的時候,必喪幼子?!币虼?,該城就有了“被詛咒/邪惡之城”(Cursed City)的惡名。那么,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旅途可寓意從(天國的)純潔到(耶利哥的)邪惡的墮落。上述概念特性分析可表述為EVIL WAYS ARE FULL OF OBSTACLES,EVIL WAYS LEAD TO DEATH及EVIL WAYS ARE DARK AND SLIPPERY③。此種分析說明奧古斯丁的解讀未必一無是處,實際上它是有一定的認知基礎(chǔ)的。
現(xiàn)在我們來討論本寓言比喻的另一個同樣重要的主題。當那個身份不明、宗教隸屬未知的旅行者遭遇強盜時,路過的祭司和利未人,即上帝的子民為了嚴守進圣殿前要保持清潔、不得沾染血腥之物的戒律而徑自離去。讀者至此也許會期待下一個能夠伸出友愛之手的人應(yīng)是一位普通的猶太信徒。但故事卻出現(xiàn)了轉(zhuǎn)折:前來救助的是一名撒瑪利亞人 ——雖也屬于猶太部落,但一直與外邦人(gentiles)通婚而為以色列人所鄙視和棄絕。實際上,讀者略加思索,也會聯(lián)想起《歷代志下》中第28章里有關(guān)撒瑪利亞人接濟傷員并用驢子送他們?nèi)ヒ绲墓适拢ˋlter, et al.1987: 433)。這可謂互文性影響閱讀的又一實例。該故事令人始料未及的情節(jié)發(fā)展挑戰(zhàn)著讀者原有的輸入概念域,從而促使一個新的“突顯結(jié)構(gòu)”的形成:我們施與愛心的對象是不分種族、國界和宗教信仰的。至此,“誰是我的鄰舍呢?”這個問題便有了一個水到渠成的答案。
4 結(jié)束語
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認知語言學中的一些理論框架,特別是“概念合成理論”對《圣經(jīng)》中那些道德或宗教說教比喻有較強的闡釋力,辟出了宗教文本分析的另一條蹊徑,它要么印證了前人的闡釋,要么提供了全新的解釋。讀者對某一特定宗教文本的釋讀取決于其社會文化背景、受教育的程度、互文及文本概念域的寬窄程度諸因素。這些因素具體到讀者個人又都是動態(tài)、在線的(online)。所以,任何對某一文本的解讀都不是唯一的、終結(jié)性的,而是開放的、無限拓展的—— 這正是方興未艾的認知科學及其交叉學科的魅力所在。
注釋
①那位在路上被強盜打得半死的人是亞當,他所離開的耶路撒冷象征著天國,耶利哥喻人間罪惡之城;強盜是使亞當失去永生并引誘他違背上帝意志的魔鬼;祭司、利未人代表舊約律法和牧師,他們不能洗凈人們的罪惡,也不能拯救其靈魂;為傷者包扎傷口的撒瑪利亞人是寬恕人們罪惡的耶穌基督;喝酒象征希望和工作的動力,牲口寓意道成肉身;旅店即教堂店主則是使徒保羅。
②見http://www.studylight.org/enc/isb/view.cgi?word=parableaction=Lookup。
③《圣經(jīng)》中此類的比喻很多。又如:
——懶惰人的道,像荊棘的籬笆。正直人的路,是平坦的大道 (The way of the slothful man is as an hedge of thorns: but the way of the righteous is made plain)。 (《箴》15:19)
——乖僻人的路上,有荊棘和網(wǎng)羅。保守自己生命的,必要遠離(Thorns and snares are in the way of the froward: he that doth keep his soul shall be far from them)。 (《箴》22:5)
——因此,他們的道路必像黑暗中的滑地,他們必被追趕,在這路中仆倒。因為當追討之年,我必使災(zāi)禍臨到他們。這是耶和華說的(Wherefore their way shall be unto them as slippery ways in the darkness: they shall be driven on, and fall therein: for I will bring evil upon them, even the year of their visitation, saith the LORD)。(《耶》23:12)
參考文獻
新舊約全書[Z]. 南京: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 1994.
張朝柯.《圣經(jīng)》與希伯來民間文學[M]. 北京:東方出版社, 2004.
The Holy Bible (King James Version)[M]. New York: Ivy Books, 1991.
Alexander, D. Alexander, P.The Lion Handbook to the Bible[M]. London: Lion Hudson Plc, 2002.
Alter, R. Kermode, R.The Literary Guide to the Bible [M], Cambridge, MA: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Dodd,C.H. The Parables of the Kingdom[M].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61.
Evan, V. Green, M.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Fauconnier, G. Turner, M.Conceptual Projection and Middle Spaces[Z]. www.cogsci.ucsd.edu/research/files/technical/9401.pdf, 1994.
Fauconnier, G. Turner, M.The Way We Think: Concep 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2.
Gavins, J. Steen, G.Cognitive Poetics in Practice[M]. London: Routledge, 2003.
Kuo, S.M. Journey Through the Bile[M].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1990.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Lakoff, G. The Invariance Hypothesis: Is Abstract Reason Based on Image schema?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1990(1).
Rev. J. Clowes, M.A., The Parables of Jesus Christ Explained[M].London: D. Batten’s Office, Clapham Common, 1851.
Stockwell, P.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M]. London: Routledge, 2002.
Yancey, P. Stafford, T.The New Student Bible, New International Version[M]. Grand Rapids, Mich: Zondervan Publishing House, 2002.
收稿日期:2007-10-13
【責任編輯 王松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