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文化腳本:跨文化語用學(xué)研究的語義學(xué)方法

        2008-04-12 00:00:00李炯英趙文薇
        外語學(xué)刊 2008年4期

        提 要:以威爾茲彼卡為首的波蘭語義學(xué)派提出的自然語義元語言(NSM)理論是當(dāng)代語義學(xué)中的一種新范式。NSM理論的文化腳本及其研究方法有助于揭示蘊含在復(fù)雜語言現(xiàn)象背后的語義共性,表征反映在語言中的文化規(guī)約和價值,為跨文化語用學(xué)研究提供新的語義學(xué)方法。本文首先討論文化腳本的定義及其性質(zhì),重點探討描寫文化腳本的元語言、文化腳本和規(guī)約性普遍主義方法的差異、文化腳本的跨文化語用觀等幾個方面,最后簡述了文化腳本研究方法對發(fā)展跨文化語用學(xué)的意義。

        關(guān)鍵詞:文化腳本;跨文化語用學(xué);自然語義元語言;語義基元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100(2008)04-0060-5

        Cultural Scripts: A Semant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ross cultural Pragmatics

        Li Jiong ying Zhao Wen wei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46, China)

        The Natural Semantic Metalanguage (NSM) theory, advanced by Anna Wierzbicka, is a new paradigm within contemporary semantics. Cultural Script approach is useful in exploring the semantic universals entailed in complicated language phenomena, and in representing the cultural norms and values which are reflected in language. Thus it provides a semant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ross cultural pragmatics. With a critical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in this area, the paper deals mainly with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1) definition of cultural script and its nature, 2) semantic primes used as metalanguage of cultural scripts, 3) differences between cultural scripts and conventional universalist approaches, and 4) cultural scripts as a semant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cross cultural pragmatic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cultural script approach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 cultural pragmatics.

        Key words: cultural scripts; cross cultural pragmatics; natural semantic metalanguage; semantic primes

        1 引言

        作為當(dāng)代語義學(xué)中的一種新范式,波蘭語義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威爾茲彼卡(Anna Wierzbicka)提出的“自然語義元語言”(Natural Semantic Metalanguage,以下簡稱NSM)理論始于20世紀(jì)70年代初(Wierzbicka 1972)。當(dāng)時,Wierzbicka初步構(gòu)建了NSM理論框架,提出了14個非任意性的語義基元(semantic primes),探討了依據(jù)化簡釋義(reductive paraphrase)進(jìn)行詞義分析的基本方法。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圍擴展到詞匯語義學(xué)、語法結(jié)構(gòu)、詞典編纂、語言類型學(xué)等許多領(lǐng)域(李炯英 2007:68)。進(jìn)入90年代,語義基元的數(shù)量逐步增加,目前已被提取的語義基元達(dá)60多個。這些語義基元必須通過不同研究者用多種分屬不同語系和結(jié)構(gòu)類型的樣板語言(如波蘭語、西班牙語、馬來語、姆布拉語、老撾語和漢語)進(jìn)行跨語言驗證后,才最終被確立下來(Goddard Wierzbicka 2002)。

        1994年,威爾茲彼卡首次明確提出了“文化腳本”研究方法(cultural script approach)(Wierzbicka 1994)。此后,波蘭語義學(xué)派研究者通過“文化腳本”理論向跨文化語用學(xué)領(lǐng)域滲透,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Goddard 1997; Goddard Wierzbicka 2004, 2006; Wierzbicka 1996b, 1998, 2002a, 2002b)。特別是2004年,國際學(xué)術(shù)期刊《跨文化語用學(xué)》(Intercultural Pragmatics)辟出第2期專門介紹“文化腳本”研究方法。

        從國內(nèi)現(xiàn)有文獻(xiàn)來看,除了盧植(2002)討論了NSM理論的語義啟動和文化腳本概念外,關(guān)于文化腳本的專門研究尚未見到。范文芳(1995)評介了Wierzbicka (2003[1991]) 的專著Cross cultural Pragmatics: The Semantics of Human Interaction. 這是我國學(xué)者首次向國內(nèi)語言學(xué)界介紹Wierzbicka的學(xué)術(shù)思想。近年來,國內(nèi)一些學(xué)者對威爾茲彼卡的NSM理論做過一些介紹或研究(張家驊2002, 盧植 伍樂其 2002)。同時,李炯英曾對波蘭語義學(xué)派的NSM理論做了較為全面的評述,詳細(xì)探討了NSM理論的研究目標(biāo)、原則和方法,并從語義基元的視角比較了Wierzbicka與Jackendoff的語義學(xué)理論(李炯英 2005,2006,2007)。為了進(jìn)一步理解并準(zhǔn)確把握這一新的語義學(xué)研究范式,本文擬對NSM理論中的文化腳本作一探討,以期拓展跨文化語用學(xué)研究的視野。

        2 文化腳本的界定及其性質(zhì)

        “文化腳本”是指利用語義基元的元語言作為描述媒介把不同的文化規(guī)約、價值和話語習(xí)俗簡潔地解釋出來的一種模式化方法(Goddard Wierzbicka 2004:153),是某個特定社團中被廣泛認(rèn)可的并在語言中反映出來的文化—話語規(guī)約。不同文化中的“文化腳本”或話語規(guī)范,可以通過普遍性語義基元加以清楚闡述,同時盡量避免“民族中心主義”的干擾,而使文化描述和語言描述的結(jié)合成為可能。由于NSM框架內(nèi)的語義基元和語法規(guī)則在所有語言中都具有對等的詞語和表達(dá)方式,因此,文化腳本是一幅“樸素的世界繪畫”。

        與文化腳本有關(guān)的第一個概念是文化關(guān)鍵詞,文化關(guān)鍵詞是人們賴以生存的詞。通過對這些關(guān)鍵詞的抽象構(gòu)建了特定的文化腳本。Goddard 和Wierzbicka 認(rèn)為,要理解某個特定文化的話語習(xí)俗,就必須理解與文化相關(guān)的、能夠反映其文化價值、觀念、社會范疇、言語行為等方面的文化關(guān)鍵詞(Goddard Wierzbicka 2006) 。文化腳本法是波蘭語義學(xué)派特有的一種描述方法,其最終目的是減少民族中心主義,使文化描述和語言描寫有機地融為一體。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些波蘭語義學(xué)派的研究者將“跨文化語用學(xué)”稱為“民族語用學(xué)”(ethnopragma tics)(Goddard 2004)。

        文化腳本模式為跨文化語用學(xué)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框架。在這個框架中,交際方式的差異和思維方式的差異能夠得到富有成效的探索。某一語言社團所特有的說話方式如果用純粹的行為主義術(shù)語進(jìn)行描述,很難令人滿意,更不用說解釋了。事實上,說話方式構(gòu)成了文化腳本潛規(guī)則系統(tǒng)的行為表征(Wierzbicka 1994:3)。為了理解某一特定社會的說話方式,我們必須識別并明確表達(dá)其隱含的文化腳本。

        文化腳本研究方法以事實為依據(jù)(evidence based),包括民族學(xué)、社會學(xué)、文學(xué)等學(xué)科方面的事實,尤其注重語言事實。除了文化關(guān)鍵詞的語義學(xué)事實外,能夠體現(xiàn)文化規(guī)約和價值的其它語言事實包括:俗語、諺語、常規(guī)搭配、日常會話、各種公式化言語、話語小品詞和感嘆詞、稱呼語、指稱詞等,所有這些都充分體現(xiàn)了語言的互動性交際(Goddard Wierzbicka 2004:154)。從語料收集的視角來看,研究者采用各種不同的方法,包括經(jīng)典的語言田野調(diào)查、自然觀察、語篇分析、本族語說話者的直覺、語料庫研究、文學(xué)材料的使用等。此外,他們還采用角色扮演、問卷調(diào)查等方法。顯而易見,文化腳本研究方法所關(guān)注的許多問題也是語言人類學(xué)、文化心理學(xué)等學(xué)科普遍關(guān)注的問題(Hymes 1968, Shweder 1993)。

        文化腳本表達(dá)特定文化中人們的思維習(xí)慣、行為準(zhǔn)則、言語方式或特定文化現(xiàn)象,體現(xiàn)了一種樸素的價值觀。特定社團中的人們,往往基于一套樸素的觀念,知道什么是合適的或不合適的言語行為方式,大家都很熟悉這種文化規(guī)約并在語言中反映出來。文化習(xí)俗的不同導(dǎo)致文化腳本的差異。與人類學(xué)的“文化范式”相比,“文化腳本”的特點是基于自然元語言的描述。

        3 文化腳本的元語言:語義基元

        跨文化研究所遇到的問題之一,便是用什么語言來描寫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它不能是描寫對象的語言,而應(yīng)該是客觀的、普遍的元語言。威爾茲彼卡非常關(guān)注這一方法論問題,并在跨文化語用學(xué)領(lǐng)域做了大量積極的探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Wierzbicka 1992, 1994, 1996a, 1996b, 1997, 1998, 2002a, 2002b, 2003)。她認(rèn)為,語用學(xué)只有放在語義學(xué)框架內(nèi)才能真正研究語言的互動性。因此為了比較各種不同語言的意義,就必須首先對其進(jìn)行界定:“要陳述一個詞、一種表達(dá)或一個構(gòu)式的意義,就需要語義元語言 …… 為此,我依據(jù)普遍語義基元的假設(shè)系統(tǒng),提出了‘自然語義元語言’ ……”(Wierzbicka 2003: 6)。

        這種元語言是由基本的概念和語義普遍性的詞語所組成。依據(jù)Wierzbicka的NSM理論,每種語言都有一個非任意的、不可再化簡的“義核”(semantic core),這個義核必須有一組不可定義的語義基元以及一套語法規(guī)則。作為文化腳本的描寫工具,“語義基元”這一概念貫穿于整個文化腳本研究之中。

        根據(jù)NSM理論,語義基元具有三個特征:(1)不可定義性,即基元的意義不可以用任何更簡單的詞來解釋;(2)普遍性,即基元在任何語言里都具有對應(yīng)詞;(3)可驗證性,即基元可以通過描述性實證研究得到多種不同結(jié)構(gòu)類型語言的驗證。因此,在語言中能作為基元候選對象的數(shù)量非常有限。(李炯英 2005:378)。

        提取語義基元的工作相當(dāng)艱難,在數(shù)量上只能是緩慢增加。1972年,威爾茲彼卡首次提出14個語義基元,15年后有10個得到廣泛驗證而確定下來。它們是:I, you, someone, something, part, this, say, happen, want, feel.(Wierzbicka 1992)

        1993年,確定的語義基元數(shù)量增加到37個,其中大部分得到10多種語言的驗證,新增加的27個基元是:people, know, think, the same, one, two, much/many, all, good, bad, big, small, if, can, like, kind of, because, very, when/time, before, after, where/place, below, above, word, see, hear.(Goddard Wierzbicka 1994)

        1996年,威爾茲彼卡在《語義學(xué):基元與普遍性》中介紹了55個基元,其中新增的18個基元是:not, maybe, live, die, a long time, a short time, for some time, near, far, inside, side, more, do, move, there is, other, now, here.(Wierzbicka 1996a)

        2002年已被確認(rèn)的基元數(shù)量達(dá)到61個,新增的6個基元是:have, long, touch, moment, body, true.(Goddard Wierzbicka 2002)

        威爾茲彼卡的語義基元來自當(dāng)代跨語言的詞匯語義分析。她用跨語言的普遍性語義元語言來解讀文化關(guān)鍵詞,以揭示語際民族文化因素的差異,有其積極的類型學(xué)和語義學(xué)視野。然而,Wierzbicka把語義元語言嚴(yán)格限制在60多個語義基元的范圍之內(nèi),這種語義元語言盡管有種種優(yōu)點,但有時會臃腫到令人難以理解的程度。

        4 文化腳本的跨文化語用觀

        跨文化語用學(xué)是交際中兩種或多種語言之間的跨面研究,是將文化因素引入跨文化交際中意義研究的一種寬泛的語用學(xué)(冉永平2004:29)??缥幕Z用學(xué)涉及不同文化社團對意義建構(gòu)的不同期待,這種期待是由人們的文化圖式引起的,而文化圖式實際上是人們在一定條件下的背景知識結(jié)構(gòu)(Yule 2000)。跨文化語用學(xué)的范圍主要包括4個方面:(1)言語行為語用學(xué);(2)社會文化語用學(xué);(3)對比語用學(xué);(4)語際語用學(xué)(Blum Kulka,House Kasper 1989:1-34)??傮w而言,跨文化語用學(xué)主要關(guān)注的是跨文化、跨語言交際中表示言語行為的語用問題,這些言語行為在不同語言中的不同表現(xiàn)體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價值。

        Wierzbicka(2003)認(rèn)為,作為研究人類互動性交際的語用學(xué)是語義學(xué)的一部分,因此跨文化語用學(xué)就是人類交際的語義學(xué)研究。她指出,在傳統(tǒng)上,像ask,question等詞語在詞典里被描寫,像I don’t know What time it is(我不知道幾點鐘)等句型在語法著作里被討論,而像you know(你知道)等語句則在有關(guān)“語篇策略”或“語篇標(biāo)記”等著作中被討論。也就是說,詞語、語法結(jié)構(gòu)和“語用手段”在不同類型的著作中,在完全不同的框架下被進(jìn)行描寫,仿佛它們之間沒有任何相似之處。事實上,它們緊密地聯(lián)系著,都涉及“知道”、“不知道”等概念,以及“我不知道”、“我想知道”或“我想讓你知道”等語義成分。所有這些都是互動性交際(語用)意義。因此,要理解人類互動性交際就必須理解言語中所表達(dá)的互動性交際意義,必須具有描寫互動性交際意義的合適工具。(Wierzbicka 2003: 3)

        在她看來,跨文化語用學(xué)主要是從說話者自身的視角來探尋對言語行為的理解。文化腳本的目的就是為了在某個特定的文化語境中使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交際方式能夠緊扣文化的背景規(guī)約、文化圖式或模式。為此,就必須理解相關(guān)文化的關(guān)鍵詞,包括特定文化的價值觀、社會范疇、言語行為等。

        顯而易見,在跨文化語用學(xué)的研究中,Wierzbicka的研究方法與Brown Levinson的“禮貌理論”(politeness theory) (Brown Levinson 1987) 以及Blum Kulka等人的“對比語用學(xué)”(Blum Kulka, House Kasper 1989)存在不同見解。

        Goddard和Wierzbicka 認(rèn)為,“對比語用學(xué)”研究方法的致命缺陷就在于,研究者利用諸如“要求”(request)、“道歉”(apology)、“贊揚”(compliment)等言語行為范疇作為工具,來描寫那些并不具有此類范疇的語言和文化(Goddard Wierzbicka 2004:159) 。顯然,利用這些詞語作為文化描寫工具,極易引起術(shù)語上的“民族中心主義”。采用這種分析性范疇,對比語用學(xué)等于放棄了表征世界上許多文化中本土概念化的言語行為。至于Brown 和 Levinson的“禮貌理論”,許多批評家對這一理論的“個體主義”特征反響強烈。他們認(rèn)為這種“個體主義”特征違背了盎格魯?shù)脑家饬x。同時,禮貌理論同樣存在術(shù)語上的“民族中心主義”的缺陷。這種缺陷不僅體現(xiàn)在 “正面子”(positive face)和“負(fù)面子”(negative face)這樣的基本二分法中,而且還體現(xiàn)在像“直接”(direct)和間接(indirect)這樣的關(guān)鍵詞的使用上。

        文化腳本則不同,它構(gòu)成了語言和行為的解釋性背景,個體往往根據(jù)這一背景來定位自己與他人的行為。試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表示“逆來順受、禍福相倚”的文化腳本為例(Wierzbicka 2001:49,李炯英2005:380):

        when something very bad happens to me, it is good if I think like this:當(dāng)某件不幸的事發(fā)生在我身上時,如果我這樣想就好了:

        something good can happen to me because of this.因為發(fā)生了這件事,有可能好事會發(fā)生在我身上。

        if I think like this, I will not feel something very bad at that time.如果我這樣想,那么此時我就不會感到某事不幸了。

        when something very good happens to me, it is good if I think like this.當(dāng)某件好事發(fā)生在我身上時,如果我這樣想就好了:

        something bad can happen to me because of this.因為發(fā)生了這件事,有可能不幸的事會發(fā)生在我身上。

        if I think like this, I will not feel something very good at that time.如果我這樣想,那么此時我就不會感到某事很好了。

        研究者認(rèn)為,這個文化腳本可以被看作是中國主流文化的腳本之一,描述了中國傳統(tǒng)的中庸之道,提醒人們應(yīng)當(dāng)平靜地接受生活中的現(xiàn)實。這一文化腳本所依據(jù)的哲理,即老子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思想。由于該腳本的解釋在NSM的受限詞匯和語法的框架之內(nèi),所以,很容易進(jìn)行跨語言解釋,而不像“禍福相倚”這種詞那樣具有漢語的“私有性”(private property),因為這種概念很可能在被描述的文化里找不到。

        下面描述的是一個在盎格魯文化(Anglo culture)中表示“不同意”的腳本(Wierzbicka 2002a):

        People think: 人們想:

        I can say to another person: “I disagree”. I can’t say to another person: “you are wrong”.我可以跟別人說:“我不同意?!蔽也荒芨鷦e人說:“你錯了?!?/p>

        If I want to say to another person that I disagree, it is good to say something else at the same time. 如果我想跟別人說我不同意,最好同時說點別的想法。

        If this person knows that I want to agree with this person about some things, it is good.如果這個人知道我想同意這個人的一些觀點,這樣就好了。

        英語中有句俗語,叫Let’s agree to disagree. 這句俗語和該腳本反映了盎格魯文化中這樣一種文化規(guī)約:首先,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不同意別人的意見;其次,如果能同意別人的意見,最好是同意;更重要的是,當(dāng)表達(dá)不同意時,最好能同時表示部分同意。這一文化規(guī)約反映在英語中表現(xiàn)為常用短語not really. 這個短語表示:(1)當(dāng)我不同意時,我希望不說出來;(2) 我說不同意是因為不得不這樣,并非固執(zhí)己見;(3)我并非不愿意,但我不能說我同意。

        這兩個例子意在說明如何使用基于文化中立的語義基元來分析和解釋一個帶有特定文化內(nèi)涵的復(fù)雜概念。

        Goddard和Wierzbicka認(rèn)為,文化腳本在概括性的等級上存在差異(Goddard Wierzbicka 2004:157) 。表征主流文化的腳本(如第一個腳本)是一種“代表性腳本”(master scripts),用Hymes的術(shù)語,是一種“表征性規(guī)約”(norm of interpretation)(Hymes 1968) ,關(guān)注一種跨越各種文化域(cultural domains)和文化習(xí)俗的主流文化態(tài)度。第二個文化腳本被稱作是“互動性交際規(guī)約”(norms of interaction),主要涉及具體的言語或者互動性交際。

        總之,文化腳本追求從說話者本人的文化視角來理解話語習(xí)俗。NSM理論所描述的文化規(guī)范和言語行為能夠通過“自己人”的視角與“外人”的可理解性結(jié)合起來,從而避免了盎格魯中心主義,可以直接應(yīng)用于跨文化交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波蘭語義學(xué)派的文化腳本理論有其獨特的跨文化語用觀(李炯英 2007:75)。

        5 結(jié)束語

        Wierzbicka 的文化腳本研究方法盡管在很大程度上是假設(shè)性的,但具有很大優(yōu)勢。其優(yōu)勢主要在于,它充分認(rèn)識到了需要用普遍性的元語言來探討交際中的跨文化差異。一般來說,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價值層級性(hie rarchies of values),并在語言中反映出來。語義基元作為元語言,為滿足對文化價值和話語系統(tǒng)進(jìn)行獨立、客觀描寫的要求,邁出了堅實而正確的步伐。盡管Wierzbicka的NSM理論在其建構(gòu)的過程中,還存在不同的爭議,但是NSM理論成功地創(chuàng)建了探討語言和文化的普遍性工具。

        在Scollon和Scollon(1995)的人類文化研究中,他們雖也提供一種解釋話語中跨文化差異的系統(tǒng)方法,但是他們是從社會語用學(xué)的視角來探討的,而Wierzbicka的文化腳本則是從語義學(xué)的視角來探討跨文化差異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以威爾茲彼卡為代表的波蘭語義學(xué)派所提出的文化腳本及其研究方法有助于發(fā)現(xiàn)蘊含在復(fù)雜語言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特質(zhì),揭示不同文化的語義共性,為跨文化語用學(xué)研究提供新的語義學(xué)范式。

        參考文獻(xiàn)

        范文芳. 《跨文化語用學(xué):人類交往語義學(xué)》評介[J]. 國外語言學(xué), 1995 (3).

        李炯英. 波蘭語義學(xué)派概述[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 2005 (5).

        李炯英. 從語義基元的視角比較Wierzbicka與Jackendoff的語義學(xué)理論——波蘭語義學(xué)派研究之三[J].外語教學(xué), 2006(5).

        李炯英. NSM理論的研究目標(biāo)、原則和方法——波蘭語義學(xué)派研究之二[J].當(dāng)代語言學(xué), 2007(1).

        盧 植 伍樂其.自然語言元語言論與語義分析[J].外語學(xué)刊, 2002(4).

        冉永平.《語義學(xué)與語用學(xué):語言與話語中的意義》導(dǎo)讀 [Z]. (K.M. Jaszczolt著)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04.

        張家驊.Ю.АПРЕСЯН/A.Wierzbicka的語義元語言[J].中國俄語教學(xué), 2002(4).

        Blum Kulka, S., House, J. and Kasper, G. (eds.). Cross Cultural Pragmatics: Requests and Apologies [C]. Norwood, NJ: Ablex, 1989.

        Brown, P. and Levinson S. C.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Goddard, C. Cultural Values and “Cultural Scripts” of Malay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97(27).

        Goddard, C. “Cultural scripts”: A New Medium for Ethnopragmatic Instruction [A]. In Achard,M. and Niemeier,S. (eds.). Cognitive Linguistic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4.

        Goddard, C. Wierzbicka, A. Semantic and Lexical Universals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4.

        Goddard, C. Wierzbicka, A. Meaning and Universal Grammar — Theory and Empirical Findings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2.

        Goddard, C. Wierzbicka, A. Cultural scripts: What are they and what are they good for? [J].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2004 (2).

        Goddard, C. Wierzbicka, A. Semantic Primes and Cultural Script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In Farzad Sharifian and Gary B. Palmer (eds). Applied Cultural Linguistics: Implica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6.

        Hymes, Dell H. The Ethnography of Speaking [A]. In Joshua Fishman (ed.). Readings on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C]. The Hague: Mouton, 1968/1962.

        Shweder, Richard A. Cultural Psychology: Who Needs It? [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1993(44).

        Scollon, R. and Wong Scollon, 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 [M]. Oxford: Blackwell, 1995.

        Wierzbicka A. Semantic Primitives [M]. Frankfurt: Athenum, 1972.

        Wierzbicka, A. Semantics, Culture, and Cognition: Universal Human Concepts in Culture Specific Configurations [M]. Oxford: OUP, 1992.

        Wierzbicka, A. “Cultural Scripts”: A Semantic Approach to Cultural Analysis and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A]. In Bouton, L. and Kachru, Y. (eds.). Pragmatics and Language Learning [C]. Urbana Champaig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1994.

        Wierzbicka, A. Japanese Cultural Scripts: Cultural Psycho logy and “Cultural Grammar” [J]. Ethos, 1996b(24).

        Wierzbicka, A. German ‘Cultural Scripts’: Public Signs as a Key to Social Attitudes and Cultural Values [J]. Discourse Society, 1998(9).

        Wierzbicka A. What Did Jesus Mean? Explaining the Sermon on the Mount and the Parables in Simple and Universal Human Concept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Wierzbicka, A. Russian Cultural Scripts: The Theory of Cultural Scripts and its Applications [J]. Ethos, 2002a(4).

        Wierzbicka, A. Australian Cultural Scripts — Bloody Revisited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2b (34).

        Wierzbicka, A. Cross cultural Pragmatics: The Semantics of Human Interaction [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3/1991.

        Yule, G. Pragmatics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收稿日期:2007-10-21

        【責(zé)任編輯 王松鶴】

        亚洲精品女人天堂av麻|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女厕| 精选麻豆国产AV|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品在线| 日本老熟妇乱| 亚洲一级黄色毛片|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更新|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99杏|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在线中文字幕有码中文| 久久av一区二区三区下| 国内自拍偷国视频系列|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网站| 亚洲精品成人专区在线观看| 伊人影院在线观看不卡| 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在线|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免费一| 欧美成aⅴ人高清免费| 亚洲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美女毛多水多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99精品无码视亚| 丝袜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国主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韩三级一区二区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视频在热| 麻豆五月婷婷|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不卡| 亚洲a∨无码精品色午夜| 国产熟女高潮视频| 成年女人片免费视频播放A| a黄片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美女在线播放啊| 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av无码|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在线视频| 日韩av一区在线播放| 美腿丝袜诱惑一区二区|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爽| 久久久99久久久国产自输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