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社會是考察語言的重要維度,因為語言是人的存在方式,而人則是社會性動物。無疑,語言的許多特征及其運作機制都與社會密切相關。本期刊發(fā)的《雙語公共標識的文本性研究》是楊永林、劉春霞先生合作成果的后一部分。本刊之所以采取連載形式,是因為希望凸顯以下認識:該文正是我國語言研究,尤其是外語界應該走但卻極少人走的研究路子。此外,榮紅、劉永紅兩位老師分別從性別和語境調變兩個維度出發(fā),考察社會與語言的關系,不乏新意。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100(2008)05-0076-4
(續(xù)上期第51頁)
4 文本解讀
文化的特殊性、語言的差異性、標識功能的多樣性、共享信息的不對稱性、翻譯文本的準確性等問題,構成雙語公共標識社會解讀的基本原則與重要內容。結合北京圖書大廈這個社會語境,根據(jù)調查所得數(shù)碼照片的語料內容,我們認為,“社會文本”小節(jié)中提出的5種文本關系特征,通過進一步簡化,可以概括為文化差異、功能指示、語言表達、交叉影響4個方面的內容,以便在“社會文本性”的理論框架中分門別類地分析研討。
首先,公共標識文本中的文化差異、功能指示、語言表達在雙語研討環(huán)境中,都和這種社會文本的翻譯有直接關系。通過調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整理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有問題的雙語公共標識,其問題主要出現(xiàn)在翻譯過程中,忽略這種特殊文本對于譯文內容文化性、功能性、表達性的要求。
其次,雙語標識文本的語境性、多重性、交叉性因素是一組基本參數(shù);一個好的標識翻譯還要注意文本“復雜性”問題。實際上,絕大多數(shù)有問題的雙語公共標識的問題主要出現(xiàn)在翻譯過程中,忽略了這種特殊文本對于譯文的文化性、功能性、表達性、復雜性4大基本要求。
從“問題化”角度入手,我們認為,通過北京圖書大廈的雙語標識文本的調查,本項研究在凸顯存在問題的同時,也明確了具體的工作目標,為標準文本(草案)的制定提供了一種技術路線:(1)文化性:探討文化差異的問題;(2)功能性:闡釋功能指示的問題;(3)表達性:分析語言表達的問題;(4)復雜性:討論交叉影響的問題。
同時,結合廣義翻譯研究,我們相信,在問題化前提下,采用這種“四位一體”的話語模式,結合具體社會語境,分析研究雙語公共標識文本,有幾個方面的學術特色:(1)提出社會文本性理念;(2)具有跨學科的應用性特色;(3)豐富翻譯學研究的內容;(4)順應新世紀語言學發(fā)展的潮流。(Hauser, Chomsky Fitch 2002)
5 問題與對策
文化性、功能性、表達性、復雜性的問題,廣泛存在于北京地區(qū)各類雙語公共標識文本中。結合本次調查“圖書大廈”這個社會語境,首先,我們采用“購書者視角”,通過文化差異、功能指示、語言表達、交叉影響4個層面的分析,凸顯北京圖書大廈中雙語指示標識文本的問題。其次,我們也借助在臺灣中興大學校園書店內拍攝到的一些雙語標識指示照片文本,參照、對比同一文化、相同語境、不同地域、不同翻譯的有趣現(xiàn)象。
5.1 文化差異的問題
北京圖書大廈內部雙語公共標識的翻譯文本存在著不少文化方面的問題?,F(xiàn)概述如下。
首先,如圖2所示,“大學英語輔導”譯為English coach book of university,不符合英文表達習慣。在英美社會文化中,“輔導”類書籍一般可以譯為reading materials. 其次,如圖3所示,“語文新課標系列叢書”譯為NEW CHINESE LESSON COLLECTION,也有問題?!靶抡n標”在中國語境中有其特殊的文化含義和時間效應,在英語中很難找到對應的說法。這條雙語標識的英文文本沒有翻譯出這個意思。建議使用Chinese Textbooks for New Standards. 最后,如圖4所示,“考研輔導”譯為Reference book for doctor test,也是沒有照顧到中西文化的不同。在英美國家,“研究生”一般用(post-)graduate student表示;for doctor test容易理解為“醫(yī)生考試”。臺灣中興大學校園書店,如圖5所示,也有一個相應的雙語公共標識。相比之下,其英語文本的翻譯Test Preparation,不但顯得更加清楚明了,而且更具概括性,較好地體現(xiàn)了雙語公共標識文本的基本特征與功能要求。
5.2功能指示問題
雙語公共標識的“功能指示”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類屬的劃分上,形成一個普遍現(xiàn)象,廣見于北京圖書大廈的各類雙語公共標識文本中。例如,如圖6、7所示,“外國政治人物傳記”(BIOGRAPHY OF FOREIGN POLITICIAN)與“軍事人物傳記”(BIOGRAPHY MILITARY PERSONAGE)兩種雙語指示性標識文本,可以總體歸為“傳記”類,然后通過“次分類”方法采用副標題的形式,區(qū)分“外國政治人物”傳記、“軍事人物”傳記以及其他不同類型的傳記圖書。此外, BIOGRAPHY OF FOREIGN POLITICIAN的英文表達還有文化方面的問題。一般而言,politician在英美社會文化中含有貶義色彩,不如用FOREIGN STATESMEN STATESWOMEN代替(Maggio 1988: 137)。最后,BIOGRAPHY MILITARY PERSONAGE具有表達方面的問題——Biography之后缺少介詞of,有語法錯誤。
5.3語言表達問題
北京圖書大廈,如圖8所示,有一個雙語指示標識:“其他宗教”(OTHER RELIGION)。這個標識文本的英文翻譯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反映出譯者對英語復數(shù)形式的不敏感。英語既然有復數(shù)性質的修飾語other,religion就不能使用單數(shù)形式;二是說明譯者對公共標識文本的特性了解不充分。在英語中,有時候為了節(jié)約文本空間,某些名詞可以采用概括性表達的“統(tǒng)稱形式”或者“集合名詞”。但是這種用法不能同有量詞含義的詞語(如other)連用,否則有邏輯問題。這也說明,為什么臺灣中興大學書店的雙語標識中(圖9)用religion的單數(shù)形式。
實際上,在北京圖書大廈,雙語公共標識文本中英語表達的問題比比皆是,常見的有:不合語法規(guī)則,詞語翻譯不準確,語言使用不規(guī)范。
5.4 交叉影響問題
北京圖書大廈,如圖10所示,有一個“青少年勵志讀物”專柜,其英語譯文為ENCOURAGEMENT BOOKS FOR YOUTH. 從社會文本層面分析,這個標識的英文翻譯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背景,在文化教育領域中,隱形的歷史人文教育多于顯形的價值觀念的灌輸。ENCOURAGEMENT BOOKS不適合西方社會文化,可能產(chǎn)生誤讀——某種民族、宗教、文化的價值觀念并不一定適合其他社會文化群體的標準傳統(tǒng),所以“鼓勵”之說無從談起。其次,從信息指示角度看,英文標識中的ENCOURAGEMENT屬于信息冗余現(xiàn)象,可以省略。再次,從語言表達看,這條英文標識的意思是“鼓勵之書”;而encouragement在英語里沒有漢語的“勵志”之義。但是,英語倒有 great books之說,指“經(jīng)典讀本”。最后,在這個語境中,用works替換books,所表達的意義可能更為全面準確。基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這條雙語公共標識性英語文本可以有三個備選方案:其一,WORKS FOR YOUTH;其二,RECOMMENDED WORKS FOR YOUTH;其三,如圖11所示,YOUNG ADULT READER.有趣的是,“勵志”作為“青少年讀物”的一個次分類,在臺灣中興大學書店里,如圖12所示,翻譯成Body Mind.
通過以上案例分析可以看出,雙語公共標識英文文本的翻譯,有必要從文化差異、功能指示、語言表達、交叉影響4個層面入手,同時還要照顧到這4種因素在整體層面的平衡問題,才能科學、準確、規(guī)范、得體地實現(xiàn)雙語公共標識這一特殊文本的社會功能。雙語公共標識文本性研究在不同社會語境中的重要意義,也許正在這里。
實際上,本項調查發(fā)現(xiàn),文化性、功能性、表達性、復雜性問題不僅存在于文化購物這一社會語境,而且廣泛存在于北京地區(qū)其他雙語公共標識文本中,有一定普遍性,值得研究。
6 結論
隨著我國國際影響、經(jīng)濟實力的提升,貿(mào)易往來、科技協(xié)作的增加,文化交流、體育活動的
興盛,雙語公共標識現(xiàn)象已經(jīng)成為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大地上一道亮麗的“語言風貌”(linguistic landscape)(Landry Bourhis 1997)。
從研究視角看,中國語境中的雙語公共標識研究同國外相比,存在著不同。首先,國外關于“語言風貌”的研究,一般針對習得性的雙語/多語環(huán)境(bilingualism or multilingualism),注重其信息功能與符號功能,較少考慮語言層面的分析討論。其次,外語環(huán)境中的一些公共標識的研究多半從標識本身的文化性和符號性談起(Backhaus 2005),不涉及雙語標識文本的社會性、文本性、信息性、標準性、規(guī)范性問題。
從問題意識角度看,結合北京地區(qū)雙語公共標識的調查,中國語境中的雙語公共標識問題,由于受到管理素質、信息意識、標識功能、教育程度、英語水平等影響,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同國外研究有著本質的差異與不同。這種差異性使得我們有必要從社會語言學角度、從社會文本層面理解雙語公共標識的一般性,從雙語公共標識翻譯的層面了解英語公共標識文本的特殊性,進而提出改進方法,制定標準文本。
本文是北京地區(qū)雙語公共標識社會語言學調查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通過圖書大廈這個社會語境聚焦文化購物這個特定的主題場所,考察雙語公共標識文本問題。從理論研究和應用價值方面來說,這項社會語言學調查體現(xiàn)出5個特色:(1)定量與定性方法相結合,注重語言事實研究,體現(xiàn)出方法論上的優(yōu)勢;(2)通過“網(wǎng)格定位”調查網(wǎng)絡建立,比較全面地調查大都市窗口服務行業(yè)外語用語的規(guī)范性,體現(xiàn)科學研究的原創(chuàng)性;(3)研究內容體現(xiàn)語言學研究本土化特色;(4)研究結果有可能成為我國服務行業(yè)制定外語規(guī)范用語的參考;(5)所得結果有助于豐富社會語言學的研究內容。
不言而喻,這些特色對于加強理論化背景下的語言事實研究,提升語言學研究的應用價值,深化本本性問題的闡述,參與全球性問題的對話,不無啟迪。
參考文獻
楊永林. 社會語言學四十年[J]. 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1(6).
楊永林. 社會語言學研究:功能#8226;稱謂#8226;性別篇[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
楊永林. 北京地區(qū)公共標識的社會語言學調查[A].“社會語言學與功能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臺灣:元智大學, 2006.
楊永林. 雙語公共標識中的拼音化現(xiàn)象研究——來自北京地區(qū)的報告[A]. “社會語言學與功能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 臺灣:元智大學, 2007.
楊永林 程紹霖 劉春霞. 北京地區(qū)雙語公共標識的社會語言學調查——理論方法篇[J].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7(3).
楊永林 張彩霞. 社會語言學與外語教學——跨學科視野下的對比研究[J]. 現(xiàn)代外語, 2007(3).
楊永林 張彩霞. 雙語公共標識文本的跨文化研究——來自北京地區(qū)的報告[J].外語研究, 2008(1).
Backhaus, P. Signs of Multilingualism in Tokyo — A Diachronic Look at the Linguistic Landscap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2005(175/176).
Beehler, Sharon A. Close vs. Closed Reading: Interpreting the Clues [J]. The English Journal, 1988(6).
Cenoz, Jasone Durk Gorter.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Minority Languag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lingualism, 2006(1).
Hauser, Marc D., Noam Chomsky W. Tecumseh Fitch. The Faculty ofLanguage: What Is It, Who Has It, and How Did It Evolve? [J]. Science,2002(22).
Labov, William. Sociolinguistic Patterns [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72.
Landry, R. Bourhis, R.Y. 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 [J].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7(1).
Lave, Jean Etienne Wenger.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Maggio, R. The Non-sexism WordFinder: A Dictionary of Gender-free Usage [Z]. Boston: Beacon Press, 1988.
Wenger, Etienne. Communities of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M].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收稿日期:2007-08-23
【責任編輯 李鳳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