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約翰#8226;奧斯汀的名字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他超越繼承,將人類對語言本質的認識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語言的功能不僅是描寫、反映,而且還可以行事,并且初步建立言語行為理論。雖然其后約翰#8226;塞爾等許多學者對該理論的發(fā)展和完善作出了貢獻,但還有大量相關課題值得研究,冉永平教授的《自我充實言語行為及其語用理據》就是證明。沈春華老師的《〈紅樓夢〉中林黛玉言語的語境順應性分析》是運用國外順應理論研究漢語話語的成果。將國外理論和方法運用于漢語研究,一方面驗證其科學性,另一方面修正和發(fā)展其局限性,是中國語言學,包括語用學的一條有效發(fā)展路徑。
提 要:在會話、訪談等言語交際中,除了滿足對方信息需求的應答語之外,說話人在很多語境中會主動附加相關話語,意在陳述原因,列舉事實,提供具體信息,進行解釋,凸現說話人的態(tài)度或認識等。該交際行為必然會隱藏說話人的語用動機,比如彌補聽話人的信息空缺,實現交際雙方對特定信息的對稱,這是自我充實這一交際行為的信息功能。另外,說話人附加相關話語也可能在于順應人際關系或實現人際語用緩和等,這是自我充實這一交際行為的非信息功能。
關鍵詞:附加話語;自我充實;語用功能;理據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0100(2008)05-0052-7
On the Speaker’s Self-enrichment and Its Pragmatic Motivations
Ran Yong-p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420,China)
Besides what is explicitly required in verbal interaction, the utterances which an addressor adds are called appended utterances in this study of speech . From the viewpoint of a speech act, this is a process of self-enrichment committed by the addressor, in which extra but relevant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After having examine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self-enrichment, the studyexplores the underlying motivations of self-enrichment in Chinese verbal interaction, For instance, how such utterances are used to compensate the addressee’s contextual information, balance th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relation between the participants, and manag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r achieve interpersonal purposes. The findingshave some implica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verbal interaction.
Key words:appended utterances;self-enrichment;pragmatic functioning;motivation
1 引言
在會話、訪談等言談交際中,筆者認為存在這樣的常態(tài):(1)如果說話人替聽話人著想或從對方的角度出發(fā),他就會主動提供相關信息;(2)如果說話人認為聽話人有必要獲知某一相關信息,他仍會在能力范圍之內主動提供;(3)如果說話人提供的相關信息對聽話人來說是一種新信息,說話人的目的之一便在于實現目標信息補缺;(4)如果說話人提供的是聽話人已知的相關信息,說話人的目的之一便在于實現人際關系順應或實現人際的語用緩和。(1)和(2)是說話人在自我認知語境假設制約下的“自我充實”,即說話人的信息自我提供與補充行為;(3)和(4)是實施(1)和(2)的行為理據,(3)體現附加話語的信息充實功能,(4)體現附加話語的非信息充實功能,即人際語用功能?;诖耍疚囊匝哉Z交際中應答語的附加信息為對象,重點探討自我充實言語行為的類型及其實施理據,意在拋磚引玉。
交際目的在于傳遞或獲取信息,因此聽話人總希望理性的說話人能夠提供所期待的適量的相關信息,這是合作原則(Grice 1975)、關聯理論(Sperber Wilson1995)、新格賴斯語用學說(Horn 2005)等語用學理論支配下的普遍假設。然而,在日常會話、訪談等應對性言談中,我們卻能發(fā)現這樣的常見現象:針對某一提問,說話人在作出相關應答之后,可能附加一定的額外信息,本文將其簡稱為“附加信息”。從句法關系及提問者的信息需求來看,附加信息往往屬于多余信息或過量信息,陳新仁已對此進行過深入討論(Chen 1999)。但從語用功能綜觀的角度來看,在多數語境中說話人的附加話語和附加信息并非多余,不屬于冗余現象,它們的出現存在多種語用理據。
在中外語用學文獻中,有關語言經濟性的相關成果較豐富。此外,多數學者討論過冗余現象或冗余信息及其所引起的言外之意,如徐盛桓(1984)、魏在江(2000)、王德春(2002)等,而對附加話語、附加信息的研究還有待加強。
2 附加信息與自我充實
信息需求就是特定交際所需要的足量的關聯信息。根據言語交際的一般原則,如Grice的會話原則,說話人應該遵循一定的準則,如量準則:(1)說話人提供的信息應該是交際所需要的信息;(2)提供的信息不能超過交際所需。同時,說話人還應該遵守關系準則——提供相關信息(Horn 2004)。諸如此類,否則就違反了會話準則。如果說話人的話語提供了對方所需的額外信息,就違反了量準則;提供過量信息也可能違反關系準則。據此,聽話人便可以推導說話人話語的隱含信息??梢?,Grice主要關注說話人違反合作原則之后對聽話人推導隱含信息的影響,這是長期以來Grice理論對語言交際,尤其是話語理解產生的重要影響之一。
交際中存在較多說話人提供的附加信息,但它們不一定就是多余信息或過量信息。對說話人而言,主動提供附加信息的目的并非刻意傳遞隱含信息,也就是說,僅從含意的產生與推導的視角看待附加信息和過量信息是片面的,我們還可以從言語行為角度進行考察,將說話人提供附加信息的過程視為信息的自我充實過程,以彌補聽話人的某一信息空缺,從而實現信息的局部或完全對稱,或通過附加信息順應人際關系,實現語用緩和等??梢?,說話人附加信息的自我充實存在語用理據。例如:
①狗年說狗:各國元首的“第一犬” (新聞標題)
②查:你喜歡拍照,也會幫女朋友拍吧?A1
謝:會啊。B1
查:分手以后會扔掉嗎?A2
謝:不會的,有些放在鋼琴上已經有一兩年了,但只是背面而已。B2
2008年冉永平 自我充實言語行為及其語用理據 第5期
例①是一則新聞標題,各國元首的“第一犬”就是話題“狗年說狗”的具體化,這是作者在題目中對話題信息實施自我充實的一種表現,可幫助讀者獲知該報道所附載的主題信息,因此在相同條件下類似自我充實后的新聞標題有助于節(jié)省讀者的處理努力。從認知語用功能的角度來說,類似標題屬于“關聯優(yōu)化語”(relevance optimizer)(Dor 2003)。例②中,謝(B1)的回答滿足了對方的信息需求,但在另一話輪中他(B2)卻附加了一定的額外信息(劃線部分),對“不會的”應答進行充實,進一步提供不會扔掉分手女友照片的例證信息或事實。我們應深入探討此類現象出現的語用理據,不宜簡單地將它們視為多余信息或無關信息。
另外,我們應注意具有自我充實功能的附加信息和額外信息之間的區(qū)別。例如:
③記者:當感覺到婚姻出問題的時候,你有過掙扎,努力挽回過嗎?
李X:我想,所有夫妻該做的努力,我們都會而且也都做了。但是我覺得感情的事真地說不清楚,而且我覺得這段婚姻承受的東西也太多了,所以……
以上劃線部分并非說話人就對方的提問或自己的應答語而進行的自我充實,而是在附加額外信息,從而延伸相關議題,甚至轉移話題。這不屬于本文討論的說話人自我充實。再如:
④崔永元:這個金廁所全是金的,是嗎?
周先生:對。
崔永元:都是純粹的黃金,是嗎?
周先生:對。我們用了一共是12160兩3分4錢黃金。
崔永元:有這么多黃金打些戒指多好啊。
周先生:沒錯,可以打很多戒指。不過這個黃金廁所是我們公司創(chuàng)辦人,他姓林,跟他少年時候的一個夢想有關系,是完成他的夢想。
⑤記者:最開始唱歌的時候大概是幾歲?
張靚穎:大概十五六歲吧,但唱得很一般,比現在要差。
例④中,兩個附加信息具有不同的功能:第一部分是對相關信息(純金廁所)的進一步充實,在于提供具體信息,凸現黃金廁所的分量;第二部分則是說話人提供的額外信息,說明黃金廁所的來歷,與對方及自己的應答信息不直接相關。例⑤中,說話人附加的信息也是一種額外信息,而非應答信息的自我充實,其理據在于體現說話人的人際語用目的,如表現謙虛。
不難看出,具有自我充實功能的附加信息和對方或說話人的話語信息之間存在關聯性,而額外信息則具有離散性,可見有的附加信息的確是多余的。
3 兩種類型的充實
從信息充實的實施主體而言,我們可將語用充實簡單分為兩類:(1)說話人在話語生成過程中針對某一信息所實施的自我補充與完善,它的行為主體是話語生成者(說話人或作者),以上例釋可說明部分現象;(2)聽話人在話語理解時對省缺信息、隱含信息所進行的補充,包括詞匯及話語的意義收縮與擴展、歧義的排除與確定、指稱信息的明確、命題意義的完善、明確所指事件的產生排序等,都屬于以語境為基礎的特定信息加工與選擇,它的行為主體是話語接收者(聽話人或讀者)。第二類充實(另文討論)比第一類復雜得多,下面重點討論后者。
通常情況下,交際主體之間存在一定的信息不對稱性或不平衡,從而產生交際需要,并出現各種顯性甚至隱性的信息空缺。對此,說話人或作者可能會主動縮小、減少甚至消除信息空缺,以期實現目標信息的相互理解。比如說話人不斷提供相關信息或進行闡釋,使話語更加明確;或將無序信息變得更加有序;或附加必要信息之外的額外信息,讓聽話人付出更少的努力,獲取說話人期望傳遞的交際信息;或通過附加信息,實現雙方對所需信息的互知(mutually knowing),以求平衡等。我們認為,這是一個從信息不對稱到逐漸對稱的過程,也就是相關信息的擴張與明晰過程,以擴大雙方之間的共知(shared knowledge)或實現互知。其中,共知是交際雙方所具備的相關背景知識或常識,包括百科知識;互知是與認知語境相關的動態(tài)概念,是交際雙方在交際互動過程中隨時相互知信的在線語境信息和相互假設。比如說話人形成的有關聽話人的各種設想,并據此生成目標話語:如果說話人預設對方已知某一信息,就會省缺或簡化該信息;如果預設對方應該知道,說話人可能會主動附加該信息。在對話、訪談等言語交際中,基于一方對特定信息的探詢(如“問”),另一方通過話語應答的過程就是實現雙方甚至多方對該信息的互知過程,或填補對方的信息空缺,從而平衡雙方之間不對稱信息的過程。這就是說話人所實施的自我充實。
4 自我充實的類型
根據對方的信息需求,并參照說話人附加的話語信息,以及前后話語信息之間的關聯關系,我們將說話人或者作者實行自我充實的常見類別劃分如下。
1)提供原因。針對直接應答,說話人提供附加話語的目的在于解說原因或提供理由,對應答信息進行自我充實。例如:
①秋:百分之百因為我?
趙:對,因為我和那邊那個負責人關系極好,我們往那邊派過無數個老師,之前沒有一個被退回來的,因為她對我們這邊教學方面還是很信任的。
②記者:你現在感覺怎么樣?
張X:還好。最近在成都休養(yǎng)了一段時間,感覺舒服多了,然后跟朋友一塊相處,心情也放松多了。
例①的劃線部分是說話人對自身答語的信息充實,意在提供原因;例②中的附加信息在于說明“還好”的具體原因,以讓對方進一步明白說話人感覺好的誘因。以上兩種情況中說話人自我充實的都是原因。
2)列舉事例或事實。針對直接應答,說話人提供附加話語的目的在于列舉事實,以充實應答信息。例如:
③記者:文本呢?你“講古”的本子來源如何?
招卓寧:都需要我自己來改編。比如說,有些話是不能照原書讀的,你必須改動,使之口語化,更符合粵語的表達習慣。有時甚至要將全書改一遍,不像北方的評書,如果原書的語言表達非常好,基本上照念就可以的。
④觀眾:……國家公園之內嚴格按照法律,按照公約,嚴格地保持自然面貌,絕不允許破壞。
崔永元:即使就是說可以建索道,建在什么地方也非常有說法,是嗎?
觀眾:要非常慎重,非常慎重。大家知道黃山北海的夢筆生花這一棵樹已經活了400多年了,但是正是因為我們旅游的加強,大量的游人向這個方向集聚以后,大家知道,現在看到的夢筆生花實際上是一棵假樹。
例③中說話人應答了對方的提問,但隨即進行了列舉,以說明“改編”的具體情況及過程;例④中說話人也是通過額外信息的補充,列舉了風景區(qū)建索道要慎重的相關事實。以上兩種情況中說話人自我充實的是事例。
3)提供具體信息。針對應答信息,說話人提供附加話語的目的在于進一步說明詳情,或對此進行詳解,它不完全同于1)2)兩類充實。例如:
⑤記者:對你當晚的票數有什么感覺?
張xx:我很滿意啊。我對那個票數已經非常滿意了,3甲賽80多萬,排位賽130多萬,已經多了50多萬了。
⑥記者:為什么你會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聚集這么多的財富?有人質疑。
嚴介和:這么短?……不過是沒有宣傳報道而已。
記者:是一直藏在水下,不為人知?
嚴介和:對。所以對這種看法我們也表示理解,這也難免,很正常。
記者:你做企業(yè)有多少年了?
嚴介和:做了20年的企業(yè)領袖,做了10年國企的掌門人,做了10年私企的掌門人。我第一天就做企業(yè)的一把手,沒做過副手,也沒打過工。
⑤中說話人回答了對方的提問之后,進行具體說明,意在提供具體信息,同時還在于明示自我滿意的原因;例⑥中第一次附加話語在于回應對方的質疑,而非直接應答,可見類似附加信息具有語篇照應的功能;第二部分則是對應答信息的進一步充實,進行信息的具體說明與分解。
4)提供解釋。針對應答,說話人提供附加話語的目的在于進一步解釋或說明;或對前述信息進行定義或對其功能、性質等進行解釋,比如新聞、論文等的附加標題等。這類充實與以上C類之間存在一定差異。例如:
⑦記:作為女孩子給別人做足療會覺得丟面子嗎?
羅:沒有,我們是學醫(yī)的,我們只是在用所學的知識給客人進行治療。
⑧尖叫機器:過山車(新聞標題)
⑨測試空調“大腦”有新武器
春蘭研制出國內首臺空調電器組件測試新裝置
電氣盒“掃描”后不良品率低于萬分之五 (新聞標題)
例⑦中附加話語是說話人對“不覺得丟面子”的進一步闡釋,以消除聽話人的誤解并維護說話人的正面面子;例⑧和⑨是兩則新聞標題,與互動言談一樣,劃線部分是對前述信息的自我解釋,例⑧的劃線部分表達一種同位語義關系:尖叫機器=過山車;例⑨的劃線部分是標題信息的具體化,體現了前后信息之間的遞進關系。類似附加話語的出現更有助于讀者或聽話人尋找標題和語篇信息之間的相關性。在Dor看來,具有此類功能的話語屬于“關聯優(yōu)化語”,其作用在于優(yōu)化與凸現語篇信息和信息接受者之間的關聯性,并減少信息處理的認知付出(Dor 2003)。
5)凸現說話人的態(tài)度或認識。針對提問涉及的某事或某物,應答之后說話人附加關聯話語的目的在于強調或凸現自己的認識、態(tài)度等。雖然表面上看,仍是說話人在提供詳情解釋,但卻與以上3)4)兩類充實之間存在細微差異。例如:
⑩記者:經歷過這次,你會繼續(xù)相信愛情嗎?
李X:我會,我對愛情一直都是很憧憬、很信任的。
記者:物質會是你考慮的必需的方面嗎?
李X:從來不是。在和他結婚的時候,物質、錢從來不是決定因素,我們都從來沒有考慮這個。
此例中說話人提供額外信息的目的在于補充并強調對所指話題的看法,其中副詞“一直”和“從來”的使用更是體現了所在話語的強調功能。
以上是日常語言交際中較為常見的信息附加現象,都是說話人主動實施的。雖然不同類別之間可能存在交叉或重疊,比如1)類和2)類之間,3)類和4)類之間等,但它們之間仍存在一定的差異。除附加關聯信息之外,說話人實施自我充實的目的還存在更為宏觀的語用理據。
5 自我充實的語用理據
5.1實現信息補缺
對聽話人的信息補缺是在說話人的認知語境假設制約下實現的。由于人們所處的環(huán)境、地位、職位等不盡相同,從而導致對某事或某物的不同知信,出現不同程度的共知和受制于認知語境假設的交際互知,為此交際主體之間必然會出現各種信息空缺。認知語境是一個心理建構體,是存在于人們大腦中的一系列假設(Sperber Wilson 1996);類似假設具有動態(tài)性,交際主體隨言談的進行而不斷形成新的假設、放棄舊有假設。比如,交際一方根據對方提供的話語線索認為對方缺少某一信息并提供,這就是在認知語境假設制約下的行為,該行為的目的在于信息補缺,求得一種語境效果,比如平衡雙方之間的不對等信息。
縮小或彌補交際主體之間的信息空缺是促使交際行為產生或推進交際的動力之一。信息空缺的存在,以及特定的交際需求,便會衍生各種交際行為,如問與答、采訪與受訪等,從而補足某一信息空缺。以言談為例,當一方向另一方提問時,通常表明他具有探詢某一信息的需要,即存在信息空缺,從而要求對方進行語境下的補正與充實;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在一方沒有向另一方提問的情況下,說話人自認為對方不知道或缺少某一相關信息,從而主動向對方提供該信息,這會受到認知語境假設的制約。
可見,自我充實是說話人在認知語境假設支配下實施的、以補足對方某一信息為目的的一種言語交際行為。無論話語理解還是話語生成,都會受到交際主體認知語境假設的影響。當說話人認為對方缺少某種信息,或認為對方有必要獲取該信息時,他就可能主動提供,以補足或充實對方的所缺信息。由此可見,特定語境下的信息補缺是說話人進行充實的重要原因。
①記 者:你現在身體狀況如何,有沒有新的傷???
王治郅:現在還好吧,沒有,目前看來應該不會影響到季后賽。
在此言談應答中,說話人回應了對方的提問,但隨即附加了一定的額外信息。就問答的句式要求而言,該附加信息是多余的,但就對方所隱含的交際目的而言,則是有理據的。根據前后語境,記者提問的真實目的在于探詢對方的身體狀況是否會影響常規(guī)(籃球)賽結束之后的季后賽,這是隱性的。在識別該目的,并形成相關認知語境假設基礎之后,說話人(王治郅)主動充實了相關信息,以補足對方的信息需求。類似信息補缺就是說話人基于認知語境假設,主動提供的附加信息。這也進一步說明,交際主體存在的信息空缺及信息需求是促使交際行為實施的驅動力。當然,在不同的交際條件下,比如英漢/漢英翻譯、新聞采訪、專家答疑等情況下,都存在不同類型或不同程度的信息空缺,需要縮小或完全充實類似空缺,以實現說話人/作者和聽話人/讀者之間對相關信息的互知(冉永平 2006)。
5.2實現交際主體之間目標信息的對稱
以上信息空缺的存在說明交際中信息分布存在不對稱性,而認知語境假設支配下的信息補缺則是實現交際雙方信息對稱的重要方式。平衡不對稱信息或實現信息對稱也是促使交際行為產生或推進交際的動力之一。對稱性即平衡性,是指物體之間或一個系統(tǒng)各部分之間的比例適當或協(xié)調一致。比如,鉛筆具有軸對稱性,因此鉛筆向各個方向倒下的概率相同。也存在諸多不對稱現象,比如人類和其他脊椎動物的心臟、肝臟具有位置的不對稱性;教師與學生、醫(yī)生與病人、領導與工人、原告與被告、軍官與士兵等之間的地位、對相關信息的知信程度等不同,存在信息的優(yōu)勢與劣勢之分,掌握信息多,就處于信息優(yōu)勢;掌握信息少,就處于信息劣勢,也說明存在信息知信的不對稱性、不平衡性。造成信息分布不對稱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信息獲取方式、信息處理能力、信息偏好、工作性質等都是導致信息不對稱、不平衡的直接誘因。比如,司法過程中原告和被告之間的訴訟與舉證就是突顯、甚至制造信息不對稱的過程,因為雙方都會努力隱匿不利于自己的信息,而提供不利于對方的信息,從而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類似過程就是制造不對稱信息的過程。
在會話、訪談等言語交際中,說話人可能省缺某些詞語或結構等,從而出現信息空缺,給聽話人的信息理解帶來障礙,甚至導致誤解。我們認為,制造信息差的過程就是產生信息不對稱的過程,也就是說,信息差和不對稱性是相互依存的。信息之所以有價值,關鍵在于類似不對稱性、不平衡性而導致的信息空缺,由此體現了信息收集與處理的意義與價值。因此,信息不對稱是促成交流或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
語言是一個平衡系統(tǒng)(錢冠連 2002),其中包括信息的相對平衡,但它并非是一個靜態(tài)的平衡系統(tǒng)。言語交際就是實現信息對稱或心理平衡的動態(tài)過程。比如通過提問,說話人可探詢信息,補缺所需信息,從而實現信息對稱;或通過提問,尋求心理平衡等。在問-答之類的動態(tài)交際中,提問表明說話人在進行信息搜尋,采集所需的空缺信息,這表明交際主體之間存在不對稱信息。由于各種條件的制約,比如說話人提問的顯性程度、應答者的配合程度等,都會影響信息搜尋的認知努力和效果。如前所述(參見引言),如果說話人替聽話人著想,他會主動提供相關的足量信息,以補正或補全對方的所需信息,平衡相互之間的不對稱信息;一旦說話人的信息需求得到滿足,也即不對稱信息得到平衡,提問便會終止,或出現話題轉移等。對稱也表現為交際雙方之間心理平衡的實現,如同踩高蹺一樣,平衡是在互動中進行的。例如:
②周 沖:媽,我要告訴您一件事,——不,我要跟您商量一件事。
周蘩漪:你先說給我聽聽。
周 沖:媽,(神秘地)您不說我么?
周蘩漪:我不說你,孩子,你說吧。
周 沖:(高興地)哦,媽——(又停下了,遲疑著)不,不,不,我不說了。
周蘩漪:(笑了)為什么?
周 沖:我,我怕您生氣。(停)我說了以後,您還是一樣地喜歡我么?A
周蘩漪:傻孩子,媽永遠是喜歡你的。
周 沖:(笑)我的好媽媽。真的,您還喜歡我?不生氣?B
周蘩漪:嗯,真的——你說吧。
周 沖:媽,說完以後還不許您笑話我。
周蘩漪:嗯,我不笑話你。
周 沖:真的?
周蘩漪:真的!
此例是周沖和母親周蘩漪之間的一段對話,他想告訴母親自己愛上了自家仆人之女魯四鳳,但因對方的地位卑下,類似愛情不可能被家人所接受。以上言談中,周沖試圖將此事告訴母親,但又擔心母親生氣,不喜歡自己,這是一種心理失衡;于是,反復求證并得到對方的肯定答復“真的!”,這是說話人努力實現心理平衡的動態(tài)過程。具體而言,以上言談就是周沖尋求心理滿足與平衡的過程。就局部的附加問句(劃線部分)來說,它們是對方應答之后說話人的進一步追問,是他對應答信息的自我充實——通過提問進一步求證并充實該信息,從而滿足心理需求??傊f話人傳遞信息與聽話人獲取信息,實現信息對稱與語用平衡是言語交際的基本目的。
5.3實現人際關系的緩和
實現語用緩和是順應人際關系的需要與表現。群體性決定了人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獨立生存,必須與周圍的人或事發(fā)生各種聯系。本質上,人際關系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心理關系,因此作為一種復雜的語境變量,此類關系必然對語言形式、策略等的選擇產生制約,也可能影響說話人提供信息的方式,比如直接與間接等。對此,Verschueren已在語言順應論中進行過宏觀論述(恕不贅述),并指出說話人的語言選擇就是順應自己和聽話人的心理世界的動態(tài)過程(Verschueren 1999)。這必然涉及說話人實施信息自我充實的言語行為,比如特定語境下說話人附加一定的關聯信息,其目的可能在于緩和人際關系。
在日常言語交際中,說話人充實附加話語,維護與實現人際關系和諧的情況十分普遍。例如:
③記 者:你之前好像和天娛的關系不是很好,超級女聲首張合輯中你都沒有出現?
張靚穎:沒有。其實是這樣的,在成都時其他的超女都有簽約,但是我沒有簽,因為我本來是不打算到長沙去參加總決賽的,這個我后來也說過,所以當時就沒有準備,但是后來的事情又有變化。其實是涼粉給我的感動和鼓勵,我才去的。
在以上交際語境中,記者已知受訪者的相關背景信息,比如受訪者與天娛(公司)之間的關系、超級女聲首張合輯的發(fā)行等。面對記者具有面子威脅的提問,說話人附加了相關的額外信息進行充實,表面上看似對自我應答的進一步解釋,而實則意在實現人際關系和諧:一方面,通過附加信息的自我充實,維護說話人的正面面子;另一方面也在于表現或維護說話人和天娛公司之間、說話人和其他超級女生之間和諧的人際關系。再如:
④姑甲:你先坐一坐,暖和一下,再看她吧。
老人:不。(走向右邊病房)
姑甲:你走錯了,這屋子是魯奶奶的病房。你的太太在樓上呢。
老人:我——我知道,(指著右邊病房)我現在可以看看她么?
姑甲:(和氣地)我不知道。魯奶奶的病房是另一位姑奶奶管,我看你先到樓上看看,回頭再來看這位老太太好不好?
老人:嗯,也好。
以上劃線部分是說話人附加的一種關聯信息,屬于第一類自我充實現象——提供原因。此例中,昔日剛愎自用、獨斷專行而現在人老凄涼的老人(周樸園)來到教堂醫(yī)院,探視癡呆了的魯侍萍和瘋狂了的周繁漪。按常理,他應先去樓上探望病妻周繁漪,他卻下意識地走向右邊病房,欲先探視魯侍萍。姑甲(教堂尼姑——護士)應答了老人的提問,隨后卻主動附加了相關的額外信息,意在提供“不知道”的原因;但同時又在實施委婉的拒絕“你現在不可以看魯侍萍”和建議“你先到樓上看周繁漪”。其實,老人已多次來過教堂醫(yī)院,并熟知姑甲和“另一位姑奶奶”(姑乙)的責權范圍。從語用功能的角度來說,此語境下的附加話語順應了兩種人際關系:一方面,姑甲和姑乙具有相同的身份地位,各施其職,前者負責照管樓上的周繁漪,后者負責照管樓下的魯侍萍,姑甲的類似處理可更好地維護她與姑乙之間的人際關系;另一方面,該附加信息還可更好地維護老人的正面面子,并表示尊重,從而避免直接拒絕而傷其情面,從對方的應答“嗯,也好”來看,這比直接拒絕或建議所取得的語用效果要好??梢?,說話人附加類似話語意在順應姑甲和姑乙之間、姑甲和老人之間的人際關系,實現人際交往的語用緩和。類似情況屬于附加話語的非信息充實功能。
6 結束語
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并非一定遵從話語生成的簡約原則。通過例釋,我們發(fā)現,在多數情況下除應答信息之外,說話人會自動附加一定的額外話語,進行相關信息的自我充實。其中必然存在一定的語用理據。比如,彌補對方的信息空缺,實現交際主體之間對目標信息的對稱。這體現了附加話語的信息充實功能。同時,說話人附加相關話語的目的也可能在于順應一定語境下的人際關系或實現人際關系和諧。這體現了附加話語的非信息充實功能,即人際功能。在英漢語交際中類似現象都是十分常見的,附加話語的多樣性、理據的復雜性等是語用學研究中值得注意的。
參考文獻
錢冠連.語言全息論[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02.
冉永平. 翻譯中的信息空缺、語境補缺及語用充實[J]. 外國語, 2006(6).
王德春. 多角度研究語言[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2.
魏在江. 語境與冗余信息[J]. 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0(4).
徐盛桓. 語言的冗余性[J]. 現代外語, 1984(2).
Bach, K. Conversational Impliciture[J]. Mind Language, 1994(9).
Chen, X. R. The Pragmatics of Interactional Overinformativeness[D]. Ph.D. Dissert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1999.
Dor, Daniel. On Newspaper Headlines as Relevance Optimizers[J]. Journal of Pragmatics,2003(35).
Edmondson, W. Spoken Discourse: A Model for Analysis[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imited, 1981.
Ferrara, A. Appropriateness Conditions for Entire Sequences ofSpeech Acts[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80a(4).
Ferrara, A. An Extended Theory ofSpeech Acts[J]. Journal of Pragmatics,1980b(4).
Giora, R. On the InformativenessRequirement[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988(12).
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A]. In P. Cole and J. Morgan (eds.) Syntax and Semantics 3: Speech Acts[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5.
Horn, L. Implicature[A]. In L. Horn G. Ward (eds.) Handbook of Pragmatics[C]. Oxford: Blackwell, 2004.
Horn, L. CurrentIssues in neo-Gricean pragmatics[J]. Intercultural Pragmatics, 2005(2).
Sperber, D. D. Wilson.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lackwell, 1995.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London: Edward Arnold Limited, 1999.
Wilson, D. Saying andImplying: the Explicit-implicitDistinction[A]. ICU Open Lectures on Cognitive Pragmatics[C]. Japan, 2002.
收稿日期:2007-05-27
【責任編輯 李鳳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