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名言】
天生的能力必須借助于系統(tǒng)的知識。直覺能做的事很多,但是做不了一切。只有天才和科學結了婚才能得到最好的結果?!官e塞
哪是鹿?哪是獐?
有人用一只大木籠,裝了一只鹿,一只獐,送給王元澤的父親王安石。
那時王元澤還是個小孩子。送東西的人問王元澤:
“你看,這籠子里哪是鹿?哪是獐?”
王元澤不認識獐,也不認識鹿。他想了一下就回答說:
“鹿旁邊的是獐,獐旁邊的是鹿。”
大家聽了都拍手叫好。
你覺得為什么王元澤的回答好呢?其實很簡單,他就好在不明確,好在含糊其詞。這就是模糊思維法。
模糊思維法是與精確思維相對立的,但是模糊思維現(xiàn)象并非含混不清,更不是拋開邏輯,放棄精確,而是辯證思維,以達到模糊與精確相統(tǒng)一,邏輯與非邏輯相結合,使之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社會生活中有些問題還非使用模糊思維不可。
誰的字更好?
在南朝時,齊高帝曾與當時的書法家王僧虔一起研習書法。有一次,高帝突然問王僧虔說:“你和我誰的字更好?”
這問題比較難回答,說高帝的字比自己的好,是違心之言;說高帝的字不如自己,又會使高帝的面子擱不住,弄不好還會將君臣之間的關系弄得很糟糕。
這時候,王僧虔巧妙地回答:“我的字臣中最好,您的字君中最好?!?/p>
雖然皇帝也聽出了王僧虔的言外之意是自己的字比較好一些,但至少他也說了皇帝的字在皇帝中是最好的。
高帝領悟了其中的言外之意,哈哈一笑,也就作罷,不再提這事了。
可見,在許多場合,有一些話不好直說不能直說也無法明說,模糊回答法就比較合適。怎樣進行模糊思考呢?
歧義模糊
在特定場合,特定情況下,如果根據(jù)需要有意識地利用歧義,制造歧義是一種機智的模糊思維法。
魯迅在廈門大學任教期間,校方號召開一次專門會議,無理削減一半經(jīng)費,遭到了與會人員的反對。
校長林文慶不但不予理睬,反而陰陽怪氣地說:“關于這件事,不能聽你們的。學校的經(jīng)費是有錢人付的,只有有錢人,才有發(fā)言權?!?/p>
他剛說完,魯迅即從口袋里摸出兩個銀元“啪”地一聲拍到桌子上,鏗鏘有力地說:“我有錢,我有發(fā)言權?!毙iL措手不及,啞口無言。
這里,魯迅就把“有錢”這個詞故意曲解了。
諧音模糊
在漢語中,諧音給理解帶來了一定的麻煩,但是,利用諧音也可以在思維及與他人交流和辯論中取得有利地位。
一天,蘇東坡與和尚朋友一起泛舟赤壁。蘇東坡見一條狗在河灘上啃骨頭,馬上靈機一動,說:“狗啃河上(和尚)骨?!迸笥崖犔K東坡的詩中別有含義,于是回敬道:“水流東坡詩(尸)?!?/p>
表面看來,兩人好像是吟詩寫實,頌揚風雅,但實際上兩人都在互相戲弄,互相嘲笑。
【練一練】
1、清代智辯家紀曉嵐和和坤分別擔當侍郎和尚書,有次兩人同席,和坤見一狗在桌下啃骨頭,問紀曉嵐:“是狼(侍郎)是狗?”
紀曉嵐明明知道和坤是在說自己,但又不能明說。如果你是紀曉嵐,你該怎樣還擊和坤呢?
2、幾個窮人來到財主家,對財主說:“我們有事求你幫忙,希望你不要拒絕?!?/p>
“我盡力而為?!必斨髡f。
窮人說:“第一,請你答應借一千金幣給我們的一個朋友,他急需錢用,我們大家都愿意為他擔保。第二,請你答應,讓他一年以后歸還?!?/p>
“朋友們,如果人家擺出要求,而某人只答應一半,那也不算吝嗇了吧!”財主問。
“那當然!”大家同聲回答。
如果你是這個財主,怎樣避免借錢給窮人呢?
【參考答案】
1、紀曉嵐馬上回答說:“垂尾是狼,上豎(尚書)是狗。”
2、財主說:“既然這樣,那么,我就答應一半吧!我同意滿足你們的第二個要求,出于對各位的尊敬,我甚至愿意把借期延長到兩年?!?/p>
【小秘訣】
模糊思維法的關鍵在于運用限定條件、歧義、諧音、斷章取義等方式來瓦解對方,混淆別人的視聽,從而達到亂中取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