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給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但某些課堂上存在著一些流于形式、趕時髦的不良現象,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教學方法還是應該發(fā)揚光大的。課改新法和傳統(tǒng)教法二者的有機結合,才是實際需要的既“活”又“實”的新課堂模式。
關鍵詞:語文教學;不良現象;辨析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08)07-0027-02
新課程改革給課堂教學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許多教師把課標中的新理念、新精神融入到教學之中,語文課堂教學有了可喜的變化。學生自主時間多了,課堂上的思維活躍了,讓人感到有一種全新的氣息。但我們發(fā)現,某些課堂存在著一些問題,流于形式、趕時髦。語文課堂并不是熱鬧就行,完全拋棄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會導致學生能力的下降。
一、只注重小組討論
在課堂上特別是公開課上,為了體現合作學習的理念,都采用了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討論兩分鐘左右后,讓各小組代表發(fā)言。從外表上看,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議論紛紛,與傳統(tǒng)教學課堂完全不一樣,確實做到了學生參與。但發(fā)現:在討論時,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參與,有的說,有的默不作聲,一些“活躍者”會趁機搞點小動作。再者,討論時老師叫停就停,不問學生有沒有討論好、思考好,規(guī)定的時間一到,馬上要學生回答,這既不符合學生思維規(guī)律,又不尊重學生,這種討論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應該獨立思考的問題也動不動用討論來解決,有些問題缺少難度和可變性,也要討論,這種沒有目的、沒有意義的討論是沒有用的。小組討論必須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小組內應該有分工,如檢查者、記錄者、協(xié)調者、報告者等,還應實現小組角色的互換,增進生生互動的有效性。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全員參與,才能營造一種自主、自由、合作而又合拍的氣氛。
二、濫用“表揚”詞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狈e極采用賞識教育,對學生的言行進行恰到好處的表揚,能激發(fā)學生的潛動力,使學生迸發(fā)出學習熱情??稍谖覀兊恼n堂上,無論是小組討論,還是正常的回答問題,不管學生說什么,當學生回答完畢,老師就是“回答的太好了”,“太棒了”,“真了不起”,表揚聲不斷。不少老師對學生回答的問題不加任何調控和引導,哪怕回答的內容已經游離了文本,甚至語言含糊、措詞不準,老師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這過于形式化了,難道學生所有的回答都值得這樣評價?未必?!吨袊逃龍蟆焚Y深記者李建平就曾對這種現象發(fā)表過看法:“一味的表揚與一味的懲罰一樣不可取……老師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表揚會使學生形成淺嘗輒止、隨意應付的態(tài)度?!睂W生回答的問題,首先應明細化,比方說“好”,好在什么地方,是聲音洪亮還是語言表達的清楚?是回答的準確還是對問題分析透徹?應具體指明,評價應因人而異,對成績差、自卑的學生,應該多一些賞識;對容易驕傲的學生應適可而止。因為適時的激勵能增強學生的自信,而過分的表揚會導致學生驕傲。當學生回答錯了,或偏離了問題要求,應及時給學生指出和糾正。學生才能真正學到知識。
三、教師由“主人”變成“陪客”
教學實踐中,語文課堂打破了老師唱“獨角戲”的沉悶氣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這無疑給語文課堂注入了新的生機。但有的老師在課堂上不敢多說一句話,惟恐占據了學生的學習時間,生怕壓制了學生的個性。于是一堂45分鐘的課,學生做主人,做上帝。老師上課后問學生“你想先學哪一段?”“你想用什么方法講?”學生暢所欲言,課堂氣氛熱鬧了,老師只作為發(fā)問者、旁聽者,由過去的主人變成了陪客。課堂上學生說喜歡哪,教師就跟到哪;學生匯報什么,教師就指導什么;學生說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有些“傻”,老師就應和說“傻”得可愛。學生漫無邊際地說著。課堂上學生主體似乎受到了“尊重”,可文本遭到漠視。到頭來,一節(jié)課學了些什么,達到什么教學目的,很難說得清楚。教師被學生牽著鼻子走,整個課堂由于缺乏教師的正確引導,達不到預期的目標,連最基本的字、詞都掌握不了。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應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課堂上起著穿針引線的重要作用,擔負管理和調控的職責。
四、教學手段繁雜
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是現代信息技術與教學實踐結合的新教學形態(tài),能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學生引入教學場景,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它畢竟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指導學生讀書、思考、必要的講解仍不失為課堂主要教學手段。有的教師只靠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課課必用影像代替文字閱讀,幾秒鐘就寫好的板書,卻非依靠投影儀。語文課堂不能沒有朗朗的讀書聲,傳媒手段在改變學生閱讀的習慣。這樣的課堂,學生已很難以平和、寧靜的心態(tài)誦讀文本,由此帶來的是青少年一代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理解膚淺,應引起語文界的關注。
在施行新課改、推進素質教育的同時,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教學方法還是應該發(fā)揚光大的。在我國語文教育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那些頗具民族性的東西,是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結晶,具有中華民族文化固有的魅力和特質。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希爾斯曾經說過,任何改革都逃脫不了過去的掌心。我們實施素質教育,是要糾正應試教育中的弊端,而不是排斥“應試”?!皩W習昨天和今天一切有用的,內化為自己的,去創(chuàng)造明天社會需要的”是素質教育的要求。課改的任務還很艱巨,我們必須看到語文教學中的問題仍然很多,需要經常反思并改正每一個看似細小的錯誤,避免課堂上不同程度的趕時髦、走形式。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課改的順利進行,才能讓每一個學生真正得到發(fā)展,讓課堂成為既“活”又“實”的新課堂。
【責任編輯 薛春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