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構建和諧課堂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是思想品德課程的需要,也是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的需要。要構建和諧課堂,一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熱愛學生,做到“教”“學”的和諧統(tǒng)一;二要開展生生合作,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和諧的環(huán)境和氣氛中學習。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和諧課堂;構建;合作;平等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08)06-0029-02
《管子·兵法》上說:和合故能諧。就是說,有了和睦、團結,行動就能協(xié)調,進而就能達到步調一致。心理學家認為,和諧是真善美的統(tǒng)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現形態(tài)。和諧能產生美,產生最佳效益。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睒嫿ê椭C社會的大背景,對新課程下課堂教學的和諧構建給予了積極的啟發(fā)。結合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構建和諧課堂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創(chuàng)設良好的師與生的關系,共建和諧課堂
有學者認為:和諧社會是一種有層次的和諧,其核心是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即人與人的和睦相處,是保證社會機體協(xié)調發(fā)展的基礎。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關系如何,便是構成課堂這個“小社會”能否和諧的主體。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人與人的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和諧課堂教學的基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既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前提條件,又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內容和任務。
愛學生是教師職業(yè)道德之本,尊重學生是師生關系之基。從事教師職業(yè),要達到的最起碼要求就是愛教育事業(yè)、愛學生。有一份調查表明,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教師自己,在對教師素質的重要性進行排位時,都將“愛學生”放在首位。我國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認為,教師沒有愛,就像池塘沒有水;在國外,夸美紐斯主張在“和藹可親和愉快的氣氛中喝下科學的飲料”。眾多教育家都提到師愛的重要性,因此,充滿師愛的課堂才是和諧的課堂。師愛是“泛愛”,而不是“偏愛”,這種愛是無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無論學生的成績優(yōu)劣、素質高低、也不論學生家庭的貧富,教師都應一視同仁,堅持平等的原則。師愛是“嚴愛”,而不是“溺愛”,教師的愛應“嚴慈相濟”,這就要求教師態(tài)度上和藹嚴肅,行動上細心關懷。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嚴師出高徒”等觀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已暴露出他們嚴重的不足。單純強調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權威以及呆板的課堂紀律,嚴重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忽視了自我探索和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現代課堂教學更需要教師放下架子,平等地看待學生,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尊重和信任,教師和學生應該是平等、民主、合作的伙伴關系。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學生作為獨立的個體,他有自我觀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興趣、愛好、追求和個性。因而學生有一定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此,教師的教學活動要始終以學生的發(fā)展為起點,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歸宿,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的和諧發(fā)展”。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教師是學生學習環(huán)境的營造者、學習過程的參與者、問題討論的合作者、學習前進方向的指引者。
新的思想品德課將深刻的理論蘊涵在鮮活的生活主題之中,鼓勵學生自主地進行探究、體驗,通過學生的探究和生活實踐,促進思想品德的知行統(tǒng)一。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的角色轉化,成為學生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強調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整合。和諧課堂中的教師在教學中是一個組織者、參與者、指導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主人,是一個探索者的角色。教師的“教”使學生 “學”到有價值的知識,體現了教師“教”和學生 “學”的和諧統(tǒng)一,使課堂教學成了一個和諧的教學共同體。教師的“教”最終要落實到學生身上,才能發(fā)揮作用,逐步過渡到“不需要教”的目的。教師“教”的過程是交給學生一把“鑰匙”,學生 “學”的過程是探索如何去打開知識的“鎖”,“鑰匙”打開了“鎖”,便達到了“教”與“學”的和諧了。
二、協(xié)調好生生關系,發(fā)展和諧課堂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新的課堂教學理念要求學生間的關系體現平等、互助、合作、競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合作,其目的是通過營造寬松、和諧、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使每一位學生的自主性都得以充分發(fā)揮,個性都得以張揚。多年的教學經驗證明,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是一種能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各種能力的好形式。
我在教學中進行了大膽嘗試,開展“生生互動”。依據教材內容的難易程度、知識的前后聯系以及所涉及問題的性質等諸多因素,對教學重點、難點問題,有利于學生探究的開放性問題,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在互動合作中,激發(fā)興趣,啟發(fā)思維,能力互補;或者在學生意見不統(tǒng)一時,問題答案不惟一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開展討論探索,學生的思維在合作中多向拓展,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合作學習的代表人物約翰遜(D.W.J.hnson)指出:“教師的一切課堂行為,都是發(fā)生在學生同伴群體關系的環(huán)境之中的,在課堂上,學生之間的關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對學生學習的成績、社會化和發(fā)展的影響都更強有力?!笨梢?,“生生互動”可以使人力資源得到充分開發(fā)和利用,可以擴大教學的交流渠道和方式,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開展生生合作,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課內外學習效率,培養(yǎng)了同學之間互幫互助和積極進取的精神,鍛煉和提高了學生的溝通交往、語言表達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團體意識,幫助個別學生改善“狹隘”心態(tài)和“自私”心理,優(yōu)勢互補,樹立正確的競爭觀,從而達到塑造良好的個人品格的目的,這也是思想品德課的落腳點和歸宿。
和諧課堂要求教師努力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愉悅、民主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讓學生能有感而發(fā),有感愿發(fā)。
總之,為了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fā)展,教師要依據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心理,想方設法讓課堂變得更活潑、更自主、更和諧。
參考文獻:
[1]王木君,張學枚,等.新課程課堂教學行為創(chuàng)新—初中思想品德[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2]傅道春.新課程中課堂行為的變化[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