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關愛“早戀”的孩子,讓他們健康成長,疏導是最好的預防教育。對有早戀現(xiàn)象的青少年,家長和老師給予正確的引導是責無旁貸的。
關鍵詞:預防;寬容;尊重;理解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08)06-0011-01
在我國文化背景下,一般把人青春期的異性過密情感交往視為“早戀”。以此看,中學生早戀就不是個別現(xiàn)象了。我們首先應建立這種認識,才不致大驚小怪,舉止失措。
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漸漸開始產(chǎn)生對異性接近、眷戀的心理需求,這種“性意識”萌芽是一種青春發(fā)育的正?,F(xiàn)象。但因他們往往關注自我形象而自我評價卻時有不合實際,性意識雖萌發(fā)卻掌握不好性別角色與行為準則……那不是他們的錯,而是“青春風暴”使然,是人生長河的一段“急流”。
教師和家長對學生的“早戀”主要有兩個顧慮:一是怕分心而導致學業(yè)下降;二是怕出現(xiàn)傷風化、悖倫理的行為。由此產(chǎn)生的壓力,可能使膽小的孩子暫時卻步,而把對異性的傾慕壓于心底,性格倔強的孩子則轉(zhuǎn)入“地下”,而“地下活動”因帶有更神秘感和刺激感,反而會使他們陷入更深的感情漩渦,在逆反心理支配下走上極端,而后果更難處理。
其實,孩子出現(xiàn)“早戀”和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有關系。如果家長充分理解、信任孩子的交往需求和能力,就會設法引導孩子學習、培養(yǎng)包括與異性正常交往的交往能力,促進孩子人際交往的充分發(fā)展。反之,則會障礙孩子的正常人際交往,使他們不順利、受挫折,進而對和異性交往產(chǎn)生自卑、冷漠、恐懼心理。有時這種障礙甚至可能潛伏下來,到了孩子該戀愛、結(jié)婚時,他(她)反而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做了。
應該把男女學生的來往看作青春期的正常反應,理解為他們正走向可喜的成熟;應有意識地設法為他們創(chuàng)造相互正常交往的健康活動空間,鼓勵他們和異性廣泛、自然、公開交往,群體交往,促使他們建立正常的同學和朋友情誼,以淡化對異性的好奇和對個別異性的過度好感,以更穩(wěn)妥地把握自己的情感;甚至可介入孩子的伙伴交往,自然地進行青春期教育,告訴他們正常交往要注意什么,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和義務意識。再加上生理衛(wèi)生課全面講授性心理、性生理、性安全知識,也對“早戀”起到很好的預防作用。還應適時進行直接說教,告誡他們:中學生之所以不宜早戀,主要是因彼此正處于求知識、打基礎的人生階段,身心正處在發(fā)育時期,白白錯過這個黃金時段,要后悔一輩子。“早戀”的人沒有學習不分心的。且因事業(yè)尚未定向、生活仍未自立,早戀者能真正發(fā)展為成功婚姻者微乎其微。
對青少年多一點寬容,多一些正向理解,多一分人性尊重,保護他們脆弱的自尊心、榮譽感、自信心和羞愧感,是成年人不可推脫的責任。他們的自我意識如同溫室里的幼苗,需要精心呵護和加倍愛護。即使是教師也不能隨意斷言早戀。必須從愛護學生的立場保護他們的隱私,理智而心平氣和地與他們談心、交流,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引導。
關愛“早戀”的孩子還應采取“疏”的辦法?,F(xiàn)實中很多學生“早戀”的直接原因是社交范圍狹窄,只要設法豐富學生的社交內(nèi)容,擴大其人際交往空間,就可有效減少他們的異性獨處,避免他們“早戀”。教師應指導學生交友的方式,引導他們理智區(qū)分友情與戀情,促使盡可能把全部精力投入文化知識學習。家長則要給孩子摘下“早戀”的帽子,鼓勵孩子進行正常的異性交往;要站在他們的立場上理解他們,用他們的觀點和思路去分析他們面臨的情境,設身處地地去體驗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要適時、適度、平等地與他們交流異性交往知識、經(jīng)驗和建議,以便他們能較好地與異性同學正常相處。
對確已早戀的青少年,家長和老師必須責無旁貸地給予正確引導,要以真誠的態(tài)度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好能有實際例子,包括“長者”們的親身經(jīng)歷與教訓,以便增強說服力和可信度。而切勿捕風捉影,隨意猜疑,更不可抄檢書包,偷看孩子日記,以免激起逆反心理,降低疏導效果。
斯賓塞說:“野蠻產(chǎn)生野蠻,仁愛產(chǎn)生仁愛,這就是真理。對兒童沒有同情,他們就變得沒有同情,而以應有的友情對待他們就是培養(yǎng)他們友情的手段”。
“早戀”只是人生中一個心理發(fā)展和完善的過程。我們反對早戀并非認為它是一種罪過,而只認為它對于青年是實實在在的“不合時宜”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