匕首是身材最小、使用壽命最長的冷兵器,直到今天仍在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其首形狀類匕(古人取食的器具),故而得名“匕首”。一般說來,匕首的長度介于小刀與短劍之間。它短小鋒利、攜帶方便、容易隱藏,是近距離搏斗的有效武器。所以,即使在火器發(fā)達之后,仍然還是軍人無法離手的原始武器。
匕首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原始社會就有石匕首,那是使用堅硬的石頭打制或磨制而成的,通常作為“切削器”。商周以后出現(xiàn)了青銅匕首。進入鐵器時代后,匕首改用鋼鐵鍛打而成,基本結(jié)構(gòu)是在鍛制的刀身上安裝革、木、骨等材料制作的柄,也有整體用鋼鐵鍛制而成的。在我國古代,從漢代到清代,鋼鐵匕首的外形基本一致,始終保持直身、尖鋒、雙刃的特點,柄首經(jīng)常做成圓環(huán)形。為了增加刺殺效能,有的匕首還在尖端刃部用毒藥粹之,刺中人身即可致死?!稇?zhàn)國策·燕策三》中記載了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故事中荊軻使用的就是燕太子丹給他的一把事先叫工匠用毒藥煮煉過的鋒利匕首。
漢代匕首常常與長劍并用。軍隊中除裝備常規(guī)兵器外,有的也配有匕首以備急用。一般官吏除了佩劍外,還佩有匕首,用于防身自衛(wèi)。到了晉代,受少數(shù)民族刀劍形制的影響,匕首的形制有所變化,其首為環(huán)形呈紗帽狀。至唐代,佩帶匕首之風仍盛。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俠客行》說:“少年學劍術(shù),匕首插吳鴻,由來百夫勇,挾此生雄風。”可見,匕首長久以來以其獨特的功能普遍為兵家武士、行者俠客青睞,作為一種輔助兵器而流傳至今。
匕首在古代雖一直不屬于主戰(zhàn)兵器,但卻是自火器普及以后仍然被繼續(xù)使用的少數(shù)冷兵器之一,顯示了其強大的生命力?,F(xiàn)在,世界各國的特種部隊大都裝備有匕首,如美國中央情報局所屬特工人員就裝備了一種多功能暗殺匕首。它的鋒刃長14厘米,刀尖和血槽中可以放上劇毒藥物,刀背是踞齒狀的,尤其刀鞘設(shè)計得很巧妙,可裝有指北針、信號反光鏡、螺絲刀等常備工具,刀鞘底部還有一把折疊叉,只要接上一根乳膠管就成了一把彈弓。匕首具有了如此奇妙的功能,難怪它會受到各國軍隊的普遍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