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安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都是美德贊頌曲上一個個撥動人心的音符。美德的力量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語文課程標準》也要求:“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zhì),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p>
綜觀這兩年的“美德”類作文命題,我們可以看到兩個鮮明的特點:
一、激勵人心向善、趨美是這類考題的初衷,所以這類考題的材料和導語往往愛憎分明,歌頌美好的品德修養(yǎng),批評不良、丑陋的言行。
二、廣納百川是這類考題的共同特征,因為品德是一個極其寬泛的概念,大凡人的思想品質(zhì),如理想、信念、追求、奉獻、責任,或者人的道德情操,如寬容、謙虛、勇敢、正直、樂觀等,都可以成為命題的核心概念。
總之,這類試題,既檢測我們的思想素養(yǎng),又滲透了思想教育,讓我們體悟道德的價值,感受道德的力量。
從寫作的角度,特別提醒同學們兩點:
一、如果題目有強烈的道德指向,比如“謙讓”“節(jié)儉”“樸素”等,一般不宜為了立意的新奇,故意唱反調(diào),你說“謙讓好”“節(jié)儉好”“樸素好”,我偏要說“不讓好”“奢侈好”“華麗好”。但簡單的附和話題,又容易陷入立意雷同的泥淖。穩(wěn)妥的求勝之道是從非此即彼的兩分法思維中跳脫出來,用辯證的觀點,給傳統(tǒng)的話題注入現(xiàn)代意義,比如謙讓話題,“現(xiàn)代社會即需要謙讓,也需要競爭”“競爭應遵守規(guī)則,應不失法規(guī)法紀、不失道德規(guī)范;謙讓要合情合理,應不失文明禮貌,不虛偽,實事求是”,這樣的立意既不偏頗,又具新意。
二、要意識到寫作文不是思想品德表態(tài),應該結合我們個體的體驗、理解、感悟,從人性、人情的角度中肯地記敘和議論,不要空發(fā)議論,不要疲唱高調(diào)。最近幾年,大家對那些偽圣化,虛假的東西認識漸深、批判漸徹。不是說你只要一發(fā)議論,一唱高調(diào),就證明你覺悟高,立意深,有時正好相反,容易讓人厭倦、厭惡,不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