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區(qū)區(qū)18000字,張愛玲用28年反復雕琢,李安殫精竭慮傾心改編,《色,戒》是一個怎樣獨特的文本?而今電影《色,戒》上映,“張潮”又熱,一場關于《色,戒》的論爭正轟轟烈烈展開。從小說《色,戒》到電影《色,戒》,究竟是震撼之作,還是“濫俗文藝”、“漢奸文學”?
我們從《文藝報》、網絡等媒體摘錄了有代表性的文章和觀點,特向讀者介紹如下:
龍應臺:貪看湖上清風
──側寫《色,戒》
我在德國的雪夜里翻讀當年審訊丁默村的筆錄等,后來再看《陳立夫回憶錄》,發(fā)現這個立功的降將保釋后游覽玄武湖被一小報記者看到,寫了出來,蔣介石看到,就很生氣地下令槍斃。判他死刑的,不是真正的法院,也不是真正的法。
電影的瞬間大眾魅力真的不是文學的慢火細燉可以比的。張愛玲的《色,戒》是一篇比較少人知道的短篇;如果不知史實背景,小說本身的隱晦粗描筆法更讓一般的讀者難以入門。李安的電影,卻像一顆來勢洶洶的大火球從天而落,邊落還邊星火四濺,嗤嗤作響,效果是,人人都在談《色,戒》,涼涼的小說也被人手人嘴磨蹭得熱了。
小說里的漢奸大壞蛋易先生,因為在小說里被處理得不夠“壞”,當年《色,戒》發(fā)表時還被評論家批判,覺得張愛玲是非不明、忠奸不分。當時讀了“域外人”對張愛玲的批評,我忍不住大笑。胡蘭成不早就說過張愛玲的人格特質了嗎?在“民國女子”里,他這么看二十三歲的她:“愛玲種種使我不習慣。她從來不悲天憫人,不同情誰,慈悲布施她全無,她的世界里是沒有一個夸張的,亦沒有一個委屈的。她非常自私,臨事心狠手辣。”又說,“愛玲對好人好東西非??量蹋鴮π∪伺c普通的東西,亦不過是這點嚴格,她這真是平等?!?
而且,張愛玲文學作品里頭最讓人震撼、最深刻的部分,不正是她那極為特殊、極為罕見的“不悲天憫人”的酷眼。
如果張愛玲有一般人的“忠奸意識”,她大概也不會在二十三歲時,嫁給了赫赫有名的“漢奸文人”胡蘭成啊。
易先生在小說里不夠“壞”,除了張愛玲本身的認知價值和性格,除了她和胡蘭成的極深刻、極纏綿的愛情之外,我看見一個很少被人提及的角度,那就是,小說和電影之外,民國史里頭的“易先生”,其實也不見得是個多“壞”的“壞人”。
易先生的“原型”丁默村,一九零三年出生,因為陳立夫的舉薦而做了調查統(tǒng)計局第三處的處長,第三處后來撤銷,他就加入了汪精衛(wèi)的政府,歷任要職。中日戰(zhàn)爭結束前夕,他是“偽浙江省省長”。一九四七年七月五日,丁默村被槍斃,罪名是“通謀敵國,圖謀反抗本國”,判決書里列出好多罪狀,包括“主使戕害軍統(tǒng)局地下工作人員及前江蘇高二法院庭長郁華、與參加中統(tǒng)局工作之鄭蘋如……”
這樣的一個“漢奸”履歷,他的死刑不是理所當然嗎?
不這么簡單。
塵封的史料所透露的真實人生如此曲折,幾乎有血肉模糊之感,其幽微傷痛諷刺殘酷完全不需要假借文學家之手。
在鄭蘋如因為刺殺丁默村未遂而被秘密槍決之后一年,一九四一年,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陳立夫和丁默村秘密取得了聯系,對這位當年被他提拔過、如今為汪偽政權特務頭子的后輩“曉以大義”,指示他應該設法“脫離偽區(qū)”,如果不能“脫離偽區(qū)”,就當“伺機立功,協(xié)力抗戰(zhàn)”。陳立夫“策反”成功,往后的幾年,丁默村表面上是傀儡政府的交通部長、福利部長,私底下,他為戴笠的軍統(tǒng)局架設電臺、供給情報,與周佛海合作企圖暗殺當時的特務首腦之一李士群,并且配合戴笠的指示不斷營救被捕的重慶地下工作人員。
這些被營救的情報人員,在審判庭上,也都具函作證,丁默村和重慶政府的合作是毫無疑義的。而在日本戰(zhàn)敗以后,局勢混亂,重慶政府為了防止共產黨趁機坐大以及新軍閥崛起,又適時而有效地運用了丁默村這個棋子。他被國府任命為“浙江省軍委員”,這一回,“浙江”前面沒有“偽”字了。
我讀到戴笠給“默村吾兄”的手書,戴氏要求丁默村在混亂危險中“切實掌握所部,維持地方治安,嚴防奸匪擾亂,使中央部隊能安全接收”。而丁默村也確實一一執(zhí)行了重慶的指令。在中央部隊進入浙江之前,“奸匪”已經占有浙西半片,是在丁默村進行“剿匪”之后,中央部隊才穩(wěn)穩(wěn)地接收了浙江。
夜半讀史,我揉揉眼睛,困惑不已。
那么這丁默村等于是國民政府招降成功的一名降將,這名降將不曾回到“漢軍”中來披麾上陣,但他留在“曹營”暗中接應,做蘋果里的一條蟲,等于是國民政府植在敵營的間諜,其處境何等危險,其功勞何等重要。在戰(zhàn)爭中,隱藏的間諜所發(fā)揮的作用絕對不小于沙場浴血的戰(zhàn)士,不是嗎?
當重慶政府需要丁默村的協(xié)助時,陳立夫和戴笠都曾對他提出保證。陳立夫應允丁可以“戴罪立功,應先有事實表現,然后代為轉呈委座,予以自首或自新”。戴笠則說得更明確,“弟可負責呈請委座予以保障也”。
好啦,那么為什么國民政府在勝利后就殺對它有功的“降將”和“間諜”呢?尤其在早已給予不殺的具體保證之后?問題出在“委座”——蔣介石嗎?
正在困惑時,陳立夫的回憶錄出版了。于是飛電請求朋友“火速寄《陳立夫回憶錄》來歐”。一周后書寄到,郵差從雪地里走來,胡子上還沾著白花花的細雪。我從他手中接過書,一把拆了包裝,幾乎就在那微微的飄雪中讀了起來。
我竟然找到了答案。
《陳立夫回憶錄》第二百三十二頁:丁默村本來可以不死的,但有一天他生病,在獄中保出去看醫(yī)生,從南京拘留所出來,順便游覽玄武湖……這個消息被蔣委員長看到以后,蔣委員長很生氣地說:“生病怎還能游玄武湖呢?應予槍斃!”
丁默村就被槍斃了。只因為他從獄中出來,貪看一點湖上清風,被一小報記者認出來,寫上了報。
啊,我不禁掩卷嘆息。難怪丁默村的死刑判決書讀起來那么的強詞奪理,對丁默村所提出來為自己生命作辯護的種種白紙黑字的有力證據完全漠視。原來,判他死刑的,根本不是一個真正的法院,也不是一部真正的法。
在那樣的時代里,你對所謂“忠奸”難道不該留一點人性的空隙嗎,不管是易先生還是丁先生,是張愛玲還是胡蘭成?
崔衛(wèi)平: 手下留情的懺悔之作
李安對于張愛玲的無限敬意,體現在他對于張愛玲的體諒理解上面。當李安說這是張愛玲的“懺悔之作”,其中張“明寫易先生,暗寫胡蘭成,傾注了自己的全部感情”,是非常精準的。小說雖然只有區(qū)區(qū)28頁,但是張愛玲聲稱寫了三十年,啃噬她內心的那條蛇也存活了這么長時間。
處在辯解中的人是怎樣的狀態(tài)?遮掩、延宕、吞吞吐吐都是難免的。這就決定了這部小說一反張愛玲通常的洞燭幽微,在遇到自己時她不得不手下留情。作為小說它在布局上是不勻稱的,打麻將這樣無關緊要的東西占了太多的篇幅,而關于易先生如何“潛入”王佳芝內心,只是一些結論性的意見,明明滅滅地閃爍著。
由于“目的地”是這些不同凡響的結論,小說本身是帶有概念化嫌疑的,對于王佳芝本人的心理描寫,是能省就省。在這個意義上,張愛玲的這部小說很像是一篇說明文章,說出多年思考的結果,比展示過程本身更加重要。
王飛: 美和健康不能混為一談
從《色,戒》原作和張愛玲來看,張愛玲的文字讓人感覺到美,更感覺到刻畫逼真,她有深刻的小市民體驗,有被父親拋棄母親寄人籬下的生活經歷,這讓她的文字多一點刻薄和深入,這些都是成就。但美和健康不能混為一談。毀了一個城市、一個民族,成就一段愛情,這種沒落貴族的心態(tài)是不健康的。一種完全建立在個人角度,自個人角度始、以個人角度終的文字,天生就有缺陷,張愛玲的才氣平衡了、而不是彌補了這個缺陷。
曾子航:真實反映了某種特定情況下的人性
凡是流傳下來的作品都表達了偉大的人性,在比較左派評論家看來,永遠是階級性大于人性,這部電影是人性超越了階級性和民族性。我看到了三部經典電影的原型,《夜間守門人》,女戰(zhàn)俘愛上納粹軍官,有一點像王佳芝和易先生。另外我看到了《霸王別姬》,有一個情節(jié),放走了易先生之后,車夫問她回哪兒,她說回福開森路,她和易先生兩個人幽會的地方,王佳芝有人戲不分的影子在里面。第三《無間道》,掙扎兩難選擇當中,這也是王佳芝內心的復雜,表現人性不僅僅是說上床,我認為有一點戲如人生,人生如夢的感覺,加上情愛的糾葛,我比較同意木子美說的,女人在選擇感情當中,國家、民族對她來講不如一個愛人更為重要,人有階級屬性,也有自然屬性。我認為《色,戒》是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某種特定情況下的人性。
郭松民:情欲壓倒了道德律
瑪柳特卡是一部前蘇聯小說《第四十一個》(后來被改編成了電影,并獲1957年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特別獎)的女主角。她是蘇俄國內戰(zhàn)爭時期的一位紅軍女戰(zhàn)士,還是一位神槍手,她的死亡簿上已經有四十個白匪了,但第四十一個卻沒打死。白軍中尉本應是瑪柳特卡死亡簿上的第四十一個,可是他卻成了瑪柳特卡處女歡樂簿上的第一個了。浪漫的故事最后有一個嚴酷的結局:第四十一個還是被打死了。
王佳芝和瑪柳特卡有一個本質的區(qū)別:在最后關頭,王佳芝聽從了自己的情欲,而瑪柳特卡則遵循了自己作為一個戰(zhàn)士的職責。
誰更人性?康德說過這樣的話:在普遍的人性之上還有普遍的道德律!
也許這樣的結論更接近事實:能夠讓情欲遵從了道德律的,則為人性,如瑪柳特卡;而聽任情欲壓倒了道德律的,則為動物性,如王佳芝。
邵明: 千萬不可忘記易先生本是漢奸
若說沉溺一己肉欲而甘愿墮入萬劫不復之境地的行止可恨、可笑、可憐、可恥,那么,為了所謂的愛情而背育家國正義也并不能削減其可恨、可笑、可憐、可恥之分毫。文藝評論者有責任出于價值考慮提醒觀眾:千萬不可忘記易先生本是被人恥罵的漢奸,而露骨的情色內容也不能因為包裝的精美便成為藝術品。
姜德鋒:熱血青年之殤
青年的血白流了。這不僅因為特務機構的嚴密和易的狡猾,更源自于人性的深處,按影片的邏輯,這幾乎就是天意。影片結尾是深夜里的刑場。黑暗、沉重、令人窒息,但在導演看來這一切植根于人性的深處,無法抗拒。青年是可笑的,并不代表希望。果真如此的話,那黑暗如何終結,歷史的進步和勝利又從何而來?
唐伯:《色,戒》剪下的那三刀
說《色,戒》只是成人電影的觀眾大概永遠無法體會李安的心情,記得和陳沖聊天的時候無意聽到她講到一個細節(jié),說導演重回拍攝王佳芝和易先生“肉搏”戲的那個場景,憶起兩人那番浪漫的虛情假意中卻引入真情,竟然在片場嚎啕大哭。那三段床戲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但遺憾的是,內地的大銀幕上,觀眾看不到那三段展示影片精神要義的激情戲。
“一個下雨的午后,等待多時的易先生秘密地將王佳芝約到他在上海的秘密居所,與她上演了一段充滿‘虐戀色彩的情欲戲?!薄@是第一段。
第二段是幾天之后,易先生借口去南京開會,易太太獨自出去串門,易先生借機返回家中,在王佳芝的房中與她又一次云雨。
最后,則是王佳芝在易先生的車里等他結束工作,直到幾個小時之后易先生才現身,王佳芝抱怨說車里很冷,應該讓她進去,易先生用十分陰霾的表情看著她說,你想進到那里面去?然后鏡頭一轉就開始上床了。云雨之后,易先生給了王佳芝一個信封,讓她拿給珠寶店老板。
這精彩的三段戲,決不是如今媒體誤導下的單純色情場面,李安用到的每一個鏡頭都非常精準,而這個精準性正是為了對王佳芝和易先生的關系有最完美的表現。
老實說沒了這三段戲,影片的神已經散了。但是形還在,老百姓依然喜歡。
文取心:誤讀萬歲
——我看《色,戒》
《色,戒》看完的感覺一言難盡,回來又重新讀了張愛玲的小說,只能說張愛玲誤讀了丁默村,李安誤讀了張愛玲,我們,觀眾,又誤讀了李安。
作為高官之丁默村的世界被“利害”兩字所左右,情欲只在他生活重心占極小一部分,跟抽一筒鴉片似的。作為小說家之張愛玲切入的角度卻從“情欲”兩字著手,除了兩情眷纏之外萬事皆空。一個出發(fā)點,兩條交叉線,怎么不演出一劇羅生門?
李安是個功夫做足的導演,李安明修了一條“愛”的棧道,卻暗暗地從“性”之陳倉潛渡過來。就從書名或片名來看,并沒有多少愛的成分,色字當頭,在原作里愛情也是風中的火柴剛劃著就被吹滅掉,李安或是借了一個幌子,或者是他存心誤讀。
正讀也好,誤讀也好,藝術也好,色情也好,這場電影使我對李安肅然起敬,因為他把事情推到了極致,一到極致,也就佛家說的彼岸,所有的道德律統(tǒng)統(tǒng)不起作用。
責任編輯章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