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琴
在新課程背景下,站在教學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要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提升教育理念,更要將理念化為教育實踐。關于如何將新課程理念引入課堂有許許多多問題值得研究探討,下面就本人的語文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眼中有學生,注重學生的活動設計和學習過程中的參與,體現(xiàn)新課程自主學習的理念
理想的課堂應是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的課堂,要將學習過程交還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學設計要強調(diào)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嘴。比如在教學長篇戲劇的節(jié)選課文時,布置課前準備讓學生查閱相關內(nèi)容,如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況、所處的時代背景、全篇的故事梗概等。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將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課堂交流,教師可對關鍵的信息進行概括,并作適當補充。在劇情介紹環(huán)節(jié),由學生完成劇情介紹。發(fā)言的學生可側(cè)重介紹某一點,或是精彩劇情,或是劇中人物,或是本劇特點等等。在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要讓學生反復閱讀,加深對課文的了解。在文本研討環(huán)節(jié),要引導學生參與閱讀對話,表達交流閱讀的體驗和感受。側(cè)重提高學生解讀文本、鑒賞作品的能力。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時,要注意讓學生自行討論、自我感知、得出結論。人物特點分析之后,可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能加入表演則更好。
二、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體現(xiàn)新課程探究創(chuàng)新學習的理念
教學設計要有質(zhì)疑探究的環(huán)節(jié),這有助于把學生思考引向深入,在探究中創(chuàng)新。此環(huán)節(jié)要引導學生質(zhì)疑,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注意提問要有梯度、有層次,以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問題要體現(xiàn)出學生的思維走向;教師點撥要到位,要通過自己的點撥對學生進行有益的引導;注意探究的過程,切不可匆忙給出答案,要知道思維的過程比思維的結論更重要。教師應鼓勵并尊重學生獨立思考的權利,這符合學生求知的心理并能尊重個性,因而可以有效地把學生推到主動學習的位置。學生由生疑、質(zhì)疑再到思疑、解疑,整個過程充滿了積極求知的主動精神。這既是新理念在教學設計中的體現(xiàn),更是教師心中有學生的教學行為的具體體現(xiàn)。
教學設計要有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即在知識整合的基礎上向廣度和深度延展,從課堂教學向社會生活延伸。如人物比較——與以前所學過的課文中人物比較。如比較魯迅筆下的閏土、孔乙己、阿Q的異同,比較崔鶯鶯、林黛玉、杜麗娘的異同。這些類似研究型學習的教學設計,產(chǎn)生的不只是理解的深刻,更重要的應該是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的轉(zhuǎn)變。
三、突出學習方法指導,體現(xiàn)新課程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理念
現(xiàn)代教育的發(fā)展,不僅要求教師“傳道、授業(yè)、解惑”,更要求教師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如比較閱讀可從多角度、多層面、多范圍去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如戲劇中人物性格的比較、人物塑造方法的比較、戲劇矛盾沖突的比較等等。
如在指導學生寫記敘文如何讓文章充實起來時,教師可用細節(jié)描寫的典型語段,讓學生通過閱讀研究,總結出語段的寫法,明白典型語段之所以感人,最成功的原因是運用了細節(jié)描寫,這就為學生模仿、運用以至最終內(nèi)化這種方法鋪平了道路。
再如讓學生朗讀課文,經(jīng)常有老師提出要“讀出感情來”的要求,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老師都可提這樣的要求,許多老師不知道應該怎樣教會學生“讀出感情來”。其實,語文老師可自己范讀,讓學生模仿和感悟或利用“情調(diào)的把握”“語速的控制”“音色的變化”“輕重音的體現(xiàn)”“停頓和延續(xù)”等術語來點撥學生如何朗讀等等。
優(yōu)秀的教師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策略,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能力,獲得健康人格。
四、糾正教學實踐中的某些偏差
新教學理念并不是在空中飄忽不定的氫氣球,它總是建立在實踐研究的基礎上的。我們在探討“如何把新課程理念引入課堂”這一論題時,也應該把它跟具體的教學實際聯(lián)系起來,否則在教學實踐中會出現(xiàn)偏差。比如:
1.不恰當?shù)厥褂矛F(xiàn)代教育技術。有些教師片面地認為,使用越先進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教育教學的效果就越好。有些教師運用多媒體,學生的回答正好符合預設的“參考答案”的就點擊出來,學生的回答是預設中沒有的就置之不理。有時學生的思維剛打開,老師卻又把多媒體打開了,畫面的呈現(xiàn)替代或干擾了學生的思維,這樣的教學是“技術至上”的理念和行為,是不會達到好的教學效果的。
2.不能辯證地看待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與新的學習方式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要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看作是對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的完善,同時也要看到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可能有的缺陷。任何學習方式都不是完美無缺的,“自主”學習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指導,“合作”學習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程度的學習依賴性,“探究學習”可能會導致某種程度的低效和無謂的重復。只有對不同的學習方式采取辯證的態(tài)度,認真分析其潛在的優(yōu)勢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我們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3.得新課程的“形”而忘其“神”。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課堂上有些老師一提“自主”就“失語”,將語文課上成學生自己主持的“班會課”、“演講課”,忽視了教師的引導和指導作用;一提“合作”就組織學生一會兒小組討論,一會兒表演,一會兒進行多媒體演示,一會兒又是口頭上熱鬧愉悅的無窮無盡的“串問”,表面上課堂氣氛非?;钴S,似乎學生們個個參與其中,而實際上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我們語文老師在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施和課堂運作中,不能只追求課堂形式的活躍,應該想方設法將文本的學習體驗落到實處。
總之,讓每一個學生在新世紀的教育下,擁有人文與科學的力量,讓學生長出快樂與自由的翅膀,在未來的天空中展翅高翔,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盡的義務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