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張愛玲作品的人大都知道,張愛玲在上海常德路的愛丁頓公寓期間寫過一篇饒有生活情趣的散文《公寓生活記趣》,詳盡描述了她在此間的生活情況。確實,張愛玲一生最燦爛的文字大都是在這幢公寓的605房間完成的,因此愛丁頓公寓自然也是“正宗”的張愛玲故居,門口掛著銅牌。但是,公寓在當(dāng)時都是租借住的,張愛玲在愛丁頓公寓之后,還居住過上海的其他地方。黃河路上的卡爾登公寓就是一處。
黃河路是一條垂直相交中華第一街南京路的馬路,國際飯店的半個身軀立在黃河路的地盤里。如果說南京路是相府千金,黃河路最起碼也是小家碧玉。它曾經(jīng)有一個非常響亮洋氣的名字叫派克路。想來是因為它緊靠原來叫派克弄的南京路又正對著跑馬廳而得名的吧。解放后改名黃河路,南京、黃河倒也像兄弟般親切,再加上一個長江,簡直占了中國的半壁江山。
張愛玲曾經(jīng)于上世紀(jì)50年代初在上海黃河路上的卡爾登公寓里住過短短的一年多。本來黃河路在許多上海人心目中并不算很有“名”的,但就因為張愛玲曾在這兒生活過,八十年代以后,隨著張愛玲作品的再度走紅,黃河路上的卡爾登公寓頓時得到了許多文學(xué)“老中青年”的青睞,他們經(jīng)常把它作為拜訪“張愛玲上海路線”的最后一站,因為張愛玲確實是在卡爾登公寓301室的陽臺上蒼涼轉(zhuǎn)身,只身一人乘船遠(yuǎn)涉香港。此后她就再也沒有回過她一生鐘愛的上海,那一年她才32歲。套用一句張愛玲本人的話來說,有誰知道呢,也許就為了成全黃河路的今天,一個紅遍上海灘的年輕女作家轉(zhuǎn)眼之間就悄無聲息地消失了,以至留下許多讓人們有興趣去“考證”的軼事,成為“張迷”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卡爾登公寓如今早已改名叫長江公寓,但是幾十年來,任憑風(fēng)吹雨打,這幢扇形的公寓始終像一勾新月砌在黃河路和鳳陽路的街口,這幢大型的英國風(fēng)格的房子又像一座城堡匍伏在那兒,與著名的國際飯店后門遙遙相望。公寓是老舊了,但是棕灰相間面磚的外表靜默沉穩(wěn),依然有一種“紳士”氣派,半圓型的立面后方還有矩形的層樓,高低錯落,遠(yuǎn)遠(yuǎn)望去,像一艘正在駛?cè)サ木掭單膊?。公寓里有四扇搖門,鉸鏈?zhǔn)诫娞?,套入式的中央花園。每個層面有二十五個套房。
在卡爾登公寓里的張愛玲依然勤奮寫作。她平生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十八春》就是在這里完成的,發(fā)表后引起轟動,一些女讀者甚至找上門來向張愛玲傾訴心事;張愛玲在大陸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說《小艾》也是在這里完成的。小說的男主人公是個印刷廠的排字工人,張愛玲為了熟悉排字工人的生活,特地跟姑姑去附近的印刷廠了解工人的生活;張愛玲還是從這里出發(fā),到位于虹口的江寧路上的威利大戲院去參加上海解放后第一屆文學(xué)藝術(shù)家代表大會。張愛玲依然穿著她的旗袍和帶網(wǎng)眼的白絨線外套,在一片“中山裝”和“列寧裝”里顯得有些落落和寡高處不勝寒,所以很快她就轉(zhuǎn)身離開了上海,離開了卡爾登公寓。
如今張愛玲已經(jīng)去逝十多年了,昔人已乘黃鶴去,惟見“長江”天際留。“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只有這座長江公寓經(jīng)過修整,還將長期地矗立在黃河路上,無聲地向后人訴說著張愛玲的種種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