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從小就有著“中國的大提琴神童”之稱,現(xiàn)已是世界知名的杰出大提琴演奏家。他內(nèi)斂而真誠,音樂對他而言不只是掌聲、鮮花,更是自我實現(xiàn)和情感依托。
記者:在國內(nèi)的舞臺上演出與在國外演出是否有不同的感覺?
王?。簩?。在家鄉(xiāng)上海的舞臺上表演感覺不太一樣,而且古典音樂在中國還算是一種比較新的音樂。在中國在大提琴方面我首演了不少經(jīng)典作品,在國外已經(jīng)演奏了幾千次了,可是在中國還真的沒有人拉過。大家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從這個角度來說也是一件很令人興奮的事情,我的演奏也可以算是先鋒吧。
記者:中國很多孩子從小學音樂,他們對音樂的理解、追求與國外是否不同?
王健:對,還是不一樣。國內(nèi)功利性比較強一點,真正意識到音樂在社會中所起作用的人還是不多。在國外音樂屬于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為成名、為謀生,而是潛移默化地成為人的精神支柱,成為靈魂上的伴侶,你可以接受音樂方面的訓練,但不需要成為音樂家,很多生活的挫折可以在音樂中找到力量。
記者:你小時候拉琴是自愿的嗎?
王?。阂膊皇牵芸煸谝魳分姓业阶晕?。我覺得這對小孩來說是一件好事,因為小孩如果在某一方面找到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這對他的成長是很有好處的。我們總希望被別人贊賞,說得壞一點是虛榮心,說得好一點是自尊心,如果一個小孩覺得自己沒有值得驕傲的地方,他就很可能調(diào)皮搗蛋。
記者:你10歲的時候就被小澤征爾稱為“世界級演奏家”,當時是否很驕傲?因為你剛才說到小孩子也有虛榮心。
王?。寒敃r很高興。但我也知道,別人說你大師,要看是什么場合說的。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任何事情要通過頭腦來判斷。很多人說話是不大準確的,夸大其詞,或者縮小。從小看了很多書,知道人說的話絕大多數(shù)跟當時的場合有關系,場合一變,說話就會不一樣。
記者:聽說你的粉絲大部分都曾受到過心靈的創(chuàng)傷?
王健:對。大提琴有自己的特點,比較深沉,講究深度,不像鋼琴,非常華麗,可以炫技巧啊。世界上沒有沒受過創(chuàng)傷的人,對于創(chuàng)傷,有些人會消極面對,而有些人會正確面對,后者應該更加喜歡大提琴,他們會在聽音樂的時候有一些共鳴,感到自己是不孤獨的。
記者:你有沒有遇到很狂熱的粉絲?
王健:哈哈,沒有,我不像李云迪,后面跟著一群小姑娘。我的粉絲一般都有點年紀,有蠻多生活閱歷,他們一般只是在遠處靜靜地看著你,聽你的音樂。
我的長處就在于敏感
記者:藝術家總容易讓人感覺清高,但是你給人的感覺很親和,并不張揚。
王?。浩鋵嵨覍η甯咚囆g家的評價是很低的,他們往往不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哪里,所以說整天要把他身邊的普通人搞得神經(jīng)緊張,從別人的神經(jīng)緊張中得到一種滿足。有些人虛榮心太大,在沒有演奏的時候也要讓別人承認自己是音樂大師,這是沒有自信的表現(xiàn)。
記者:你虛榮心上的滿足來自于哪里?
王?。貉葑嗟臅r候。
記者:不一定需要觀眾的掌聲?
王健:對,我不一定需要掌聲,自己感覺可以就行。
記者:你如何用你的音樂來感染觀眾?
王?。阂魳肥侵v人的故事,故事每個人都有,情感上一樣,講的方法不一樣。
記者:你講自己的故事時是否會受到樂譜的限制?
王健: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時候當然有自己的故事在里面,但是里面的東西,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音樂很籠統(tǒng),所以音樂難也難在這個地方,妙也妙在這個地方,聽音樂的時候,如果他被打動,他就會想起自己的故事。
記者:你16歲就出國留學了,你如何用洋人的樂器打進洋人的隊伍?
王?。哼@跟是中國人還是歐洲人是沒有關系的,有一些歐洲大提琴家沒有我演出得好,是因為他們的感情敏感度不如我,或者對音樂的解釋、對樂曲的控制力沒有我好,這是具體的,每個人的長處不一樣。
記者:那你的長處在哪里?
王?。何业拈L處在于敏感,我不管聽音樂,看電影,我對里面的感情是很敏感的。跟朋友去看電影,第一個流眼淚的肯定是我,我很容易被感動。這是平時生活中很麻煩的事情,但是對音樂很好,我被音樂感動就會刻骨銘心地記住,長年累月的話,就會變得很豐富。
記者:那你是一個很感性的人?
王健:某一方面是,在生活方面我可以變得很理性。任何事情我可以看到正面和反面,我的心態(tài)比較平穩(wěn),不像有些音樂家狂喜狂怒一些。我對藝術上的感覺是非常非常敏感的,但是這些是關在門后面的。
記者:感性和理性會有矛盾沖突嗎?
王健:基本沒有,現(xiàn)在已經(jīng)習慣了。比如在電視中看到非洲一些孩子瘦骨如柴,我們都會很感慨,我有的朋友就會跳起來說要做這個要做那個,要改變世界,我會比他們冷靜一點,我們確實應該去幫助他們,但得承認這個世界上永遠會有這些人,這就是命運,不是做到做不到的問題,我可以看得遠一點。
記者:這是在國外形成的人生態(tài)度?
王?。翰?,這是很中國、很道教的一種看法。要從大地方看。但是也不是什么都不做,那樣的話,大家還在樹上呆著呢,每天吃蘋果還挺高興的。
音樂是我的專業(yè)不是我的愛好
記者:音樂在你人生中是怎樣的位置?
王?。阂魳肥俏业膶I(yè),如果我不搞音樂,這可能是我最大的愛好,但音樂是我的專業(yè),所以不能說是我的愛好。
記者:專業(yè)跟愛好結合起來不好嗎?
王?。哼@也是我感覺很幸福的一點,我可以用我的愛好來謀生,但是某種情況下,專業(yè)跟愛好是一個很巧妙的關系。比如我平時很少聽音樂,我不能把音樂當背景音樂來聽,因為我每天在聽自己的音樂,已經(jīng)裝不進去了。如果我不搞音樂,可以經(jīng)常聽,但是成了專業(yè)的話,音樂就成為一門特殊的藝術。
記者:我很好奇,一個音樂家的生活狀態(tài)與一般人有怎樣的不同。
王健:生活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也非常簡單。我們的演出是非常頻繁的,行程非常匆忙。不管今天演得多么好,明天還要演得一樣好。這就需要我們一半是藝術家,一半是體育運動員,每天都需要練習,的確是很辛苦的。而且我們拉完以后音樂就沒了,飄走了,不像寫了一本書,書還在那里,音樂是一瞬間的東西,只有那個時刻它是活的。
記者:有人說,音樂家總是容易缺乏安全感,時常處于一種孤獨的狀態(tài)。
王?。簩Π。魳芳依艘粓鼍蜎]了,興奮了一兩個小時,之后那個聲音就聽不見了,我們摸不到也感覺不到自己的東西在里面,只好期待下一場的演出。
音樂家是永遠不會滿足的
記者:你怎樣看待音樂的商業(yè)化?
王?。何覀儸F(xiàn)在的社會,是第一次真正的商業(yè)社會,這是美國的文化造成的。在美國崛起之前,政府或者皇室都非常追求精神境界,會培養(yǎng)支持藝術,所以那時的藝術家不用去考慮生計問題,他們的社會責任就是把我們帶入一個更高的境界。但是美國徹底改變了這一點,所有的謀生方法都得走向大眾,不然就沒法掙錢。但是商業(yè)和文化是不能混合在一起的,如果我們整天拉的唱的,所有人都聽得懂,那還會有提高嗎?
記者:這是否說古典音樂只能小眾化?
王?。翰荒苷f只能是小眾化,只是被接受的速度和深度肯定達不到流行音樂的程度,它之所以可貴就在于它的深度,它的生存能力差也是因為它的深度。當然其實大多數(shù)人是可以欣賞理解古典音樂的,不過還需要點時間。
記者:你怎么看待藝術家的跨界演出?
王?。褐灰呛玫囊魳范伎梢?。我也很喜歡流行音樂,流行音樂也有很好的樂曲在里面,只是流行音樂還沒有被篩選過,得費很多時間去真正找到幾首好聽的歌,而古典音樂是經(jīng)過很長時間淘汰下來的,所以你能聽到的都是很好的音樂。古典音樂的豐富和深度可以讓你聽一輩子,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
記者:人總是在不斷突破自我,你是否有跨界演出的打算?
王健:暫時不會,古典領域里我還有很多可做。音樂是千變?nèi)f化的,有它的生命在,每次聽到的音樂都是它的再次復活,在這個時候你會一直有新的要求在里面,我們音樂家是永遠不會滿足的。每次都做到自己滿意是非常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