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改后,高中歷史也面臨著新的選擇,是繼續(xù)從事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模式,還是實行素質教育,成為考驗高中歷史教師的一道難題。本文主要是是分析新課改后,高中歷史教師如何從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實現向素質教育的轉變。
關鍵詞:高中歷史 新課改 素質教育
新課改后,高中歷史教學究竟是繼續(xù)沿著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思維模式走下去,還是進行改革,走素質教育之路?廣大從事歷史教育工作教師面臨著新的選擇??赡苡械母咧袣v史教師會說,我們多年來一直是從事著素質教育。但是,從整個高中教育來看,我們的教育教學方法還是以講授為主,體現不了學生的主體性,甚至于讓學生經常做大量的歷史習題,通過題海戰(zhàn)術來提高成績。結果是學生學到了知識,但是卻沒有提高能力,有的學生的能力反而變得更差了。所以,新課改后,作為從事高中歷史教學的教師要積極應對新的時代發(fā)展要求,通過歷史課培養(yǎng)出具有高素質的人才。本人多年從事高中歷史教學工作,通過對新課改的學習和多年的從教經驗,對素質教育提出了一點自己的看法。
1. 積極向國外同行學習
外國的歷史教學,特別是發(fā)達國家的教學非常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比如英國的歷史教學也曾經面臨著困境,學生不愛學習歷史。英國的歷史教師通過積極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做法。第一,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如課堂上經常使用投影片、幻燈片、錄音帶等多種教學材料,設計歷史游戲、角色模擬、歷史劇的編演、參觀古跡等教學活動;第二,重視“不久以前的”、“與現實息息相關的”歷史以及鄉(xiāng)土史,以加強歷史課程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引發(fā)學生的興趣。
在學習方法方面,日本的歷史教學就非常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和發(fā)展學生的能力。高中歷史新課程結合學科特點和高中階段的培養(yǎng)目標,將能力培養(yǎng)的重點放在歷史思考能力方面,并以此為出發(fā)點選擇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它以改善舊有的講義法和問答法等教學方法為核心,注重課堂討論、歷史知識的運用和歷史材料的解釋。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歷史作業(yè)形式,諸如設計歷史圖表,歸納內容要點,調查歷史遺址,搜集民俗資料,寫調查報告或研究報告等,甚至讓學生利用圖書館、資料館、博物館的資源,開展對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活動。這樣,既可使學生從較為廣闊的視野來認識歷史,又可導入鄉(xiāng)土內容,使一些抽象化、概念化的內容變成具體的、親近的文化遺產學習。
2. 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是歷史教學的主陣地,所以要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效果,實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就必須做好課堂教學工作。教師要發(fā)揮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加課堂教學活動,實現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教學主體。而教師則退居為主導,成為一名好導演,而不是傳統(tǒng)的既是導演又是演員的角色,結果學生產生的惰性,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
如在講授法國大革命的時候,要求學生上課之前預習法國大革命中拿破侖這一節(jié)內容,然后讓學生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內容,使學生了解課本中的基本知識和觀點。到正式上課時,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組織學生在課堂上觀看相關錄像資料。然后,讓學生積極展開討論,甚至模擬歷史人物,回顧歷史往事,讓課堂成為歷史的辯論場,以此激發(fā)學生了解歷史、分析歷史的熱切情緒。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和思考的積極性,鍛煉和提高了學生思辨能力。
一堂好的課不僅是教師要備課,學生也要備課。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學生備課,不過是讓學生在上課之前把書看看。但是,新課改后,高中歷史課就不能這樣做了。要讓學生在上課之前,不僅僅看書,還要根據書的內容,到圖書館和網上查閱資料,為這一堂課做好充分的準備,以備在課堂上能夠提出自己的觀點,鍛煉自己的能力,而教師則有義務督促學生去這樣做。這樣的一堂課才上得有意義。
3. 重視史料教學
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是以書本為主,缺乏對史料的講解與分析。新課改之后,要實現素質教育的要求,就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加強對史料的分析,特別是原始史料。只有這樣,才能復原歷史,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可貴之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教師要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網上圖書館,如超星數字圖書館等地方查閱史料,以便學生在課堂上分析和使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史料證據,講解歷史課,更具有說服力。我們在講解一段歷史的時候,還可以運用多手史料,進行相互論證,甚至還可以對某一歷史事件進行簡單的考證。如當敘述某件事的時候,同時列舉幾份觀點相似或相沖突的史料,讓學生互相印證或對比,讓學生得出結論,增加其成就感。
4. 提倡社會實踐教學
高中歷史雖然講述的是過去的歷史,但是,畢竟歷史事件在全國各地留下了不少遺跡。所以,有條件的學校要積極組織學生去參觀歷史古跡,尋找先人的氣息。這是高中歷史課推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另外,學校還可以根據不同年級,不同課題,讓學生從小課堂走進社會大課堂,在社會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中,使學生理解體會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去認識社會,適應社會,不斷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請進來。走出去,要根據課題的需要,組織學生到工廠參觀訪問,到農村調查采訪,通過到社會訪問調查,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進一步認識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和改革開放推動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fā)展。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請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做出貢獻,有代表性的人員到學校講課,作專題報告。同時結合實際,在第二課堂活動中,舉行時事演講。這樣,使學習生動活潑,在高中歷史課所學的知識得到檢驗,得到升華,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追求欲望和創(chuàng)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學生歷史學科的理論素質和思想、道德、覺悟水平,獲得良好的素質教育效果。
5. 不要將高中歷史課上成政治課
高中歷史課有自己的特點。一方面,高中歷史課講述歷史事件,宣傳愛國主義思想;另一方面,高中歷史課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通過對高中歷史的學習,增加歷史智慧,讓歷史成為一面鏡子,去反思過去,展望未來。司馬光所作的《資治通鑒》是為皇帝治國提供參考與經驗,而我們今天學習歷史則是為了我們祖國的發(fā)展提供經驗與教訓,使已犯過的錯誤今后不再犯,那才是學習歷史的目的所在。
綜上所述,新課改以后,高中歷史面臨著機遇與挑戰(zhàn),作為從事高中歷史教學的教師,一定要采取新的方法去應對這種機遇與挑戰(zhàn),以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要不斷探索,多方面學習,轉換思維,更新觀念,以實現高中歷史教學的目的,使新課改不再成為一紙空文,不再是一場形式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