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試對語文教學中預習思考題的設置作探析,旨在通過學生在課堂教學前的預習,為學生的整體閱讀感知和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作充分的準備,更為教師對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與效果的準確把握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語文 預習 思考 設置
前言
在語文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預習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一般是學生對于字詞的音、形、義,作者及寫作背景等基礎知識和基本常識的預習,這些基本的問題學生自己可借助課本注釋、字典或其它工具書很容易就可以解決,在解決的過程中他們能夠知道怎么樣去做,不需要教師特別布置;但對于整體感知課本內(nèi)容,把握文章的重點,學生則感到為難,甚至不知從何入手,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作必要的指導與幫助。
1.預習思考題的設置應圍繞教學目標,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每篇課文都有一定的教學目標,這是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所共有的知識體系之綱。教師在授課前就應確定該堂課的教學目標,以便能讓學生了解授課內(nèi)容及重難點,這也是一堂語文教學課之“神”。預習思考題的設置則應緊緊圍繞這個教學目標,并且能讓學生準確地理解教學目標作有效的引渡,讓他們有一個充分的思考時間。
教師在設置預習思考題時一定要把握“度”這個問題,也就是說問題的設置不能過于簡單,否則難以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與興趣性,達不到思索、探討的目標;若問題的設置過于繁難,則會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熱情與信心,使之陷入困惑之中,難以提高學習的主動性。這也會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易陷入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筆者以為思考題的設置應以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為原則,讓學生能經(jīng)過一定的思考后,能得到一定的問題所以然來。
教師在布置預習思考題前,一定要讓學生有充裕時間去閱讀課文,整體感知理解文章內(nèi)容,以減少他們在思考時的困難阻力。同時還應該讓學生通過預習思考,能為課堂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作服務,幫助學生理清思路,使他們能夠較早地進入文章的氛圍與角色。《背影》的感人之處就在于父親為兒買橘時費勁的身影,激起了兒子深深自責與理解,體現(xiàn)出了父親對兒子的真摯而又深沉的愛,表達了濃濃的父子深情。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思考題:(一)、通過寫車站送別,表現(xiàn)了父子間什么樣的感情?(二)、這樣的背影在全文的結(jié)構中起了怎樣的作用?我對《永久的悔》的教學目標是這樣設計的:(一)、引導學生樹立健全人格,懂得盡孝。(二)、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我們可讓學生思考:文中的“我”悔什么?為什么悔?悔的表現(xiàn)是什么?這篇課文我們應帶著什么樣的感情來讀呢?再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有一個教學目標是:了解以我對保姆的感激思緒、奔涌的感情為線索的結(jié)構。我們可設計這樣的思考題:這首詩按照詩人思緒的發(fā)展,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各寫了些什么?是什么樣感情線把他們串聯(lián)起來的?這些思考題的設計都圍繞著明確的教學目標,這樣必然能為課堂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2.預習思考題的設置應體現(xiàn)出整體的系統(tǒng)性和層次感
教師設計的思考題,應是多角度,多方面的,能夠為課文的理解與把握作基礎,應該是一個整體;同時這些預習思考題的設計還應是由淺入深地延伸,能夠讓學生有一個思考的過程,也就是說能夠體現(xiàn)學生的思維暴露過程。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學習目標和主要內(nèi)容,更好地完成預習任務。
筆者認為預習思考題的設計應從以下幾方面作手,易能體現(xiàn)出一個整體性。
(1)從文本中的內(nèi)容入手,明白作者的寫作意圖與感情色彩;
(2)從學生的閱讀感受入手,讓學生能夠進行自我思考,以便與課中的教學相比較;
(3)從作者的“留白”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豐富想象力,為課堂語文教學的知識拓展延伸奠定基礎;
(4)從學生的自身生活體驗入手,給學生留有一定的自我思考的空間,以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
對此,筆者以《社戲》的預習思考題為例,略作探述:
(1)作者對平橋村的生活懷著一種什么樣的情感?(這是從了解作者的情感設計的)
(2)你喜歡這樣的生活嗎?你喜歡平橋村的人嗎?(這是從學生的閱讀感受設計的)
(3)假如你是阿發(fā),你會怎樣做?(這是從作者留下的“空白”設計的)
(4)你看過社戲嗎?你的感受最深的集體活動是哪一次?(這是從學生的自身生活體驗入手進行設計的)
通過以上的幾個預習思考題的設置,我們不難察覺:這些預習思考題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nèi)涵,還有一定的整體性,給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課文定會帶來一定的幫助。當然,這些角度和方面不一定在每篇課文的預習的思考題中都出現(xiàn),應該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設計。
3.預習思考題的設置應體現(xiàn)出人文主義精神,注重以學生為本
預習思考題應該能使學生帶著個人的思考、情感和價值取向主動地融入到作品中,進入一個自由思考的空間,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不應成為學生學習的“累贅”和額外負擔。
第一、以學生為本,就要從實際出發(fā)。教師設計的思考題應切合學生的實際(包括學生的實際水平、能力,以及他們所在的年齡段和身心特點),在實現(xiàn)預習的目的的同時,盡可能地使之生動活潑,富有趣味。例如,由于現(xiàn)在的中學生對舊時代缺乏了解,因此對曹禺《日出》中的人物性格難以理解和把握,但是,學生們對于表演課本劇卻是很感興趣。鑒于此,我們可以這樣靈活地來設計預習思考題,如果讓你來扮演黃省三或是李石清或潘月亭的角色,你會怎么表演(提示:依據(jù)舞臺提示),請你與幾位同學合作研究,分角色表演,可以查閱相關資料。檢查預習時發(fā)現(xiàn),通過表演,學生很快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當然預習思考題還應該考慮具體課文的實際情況(包括講讀課文與自讀課文的區(qū)別;一般文章與文藝作品的區(qū)別;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的區(qū)別)。
第二、以學生為本,就要注重質(zhì)量。教師留的預習題不應過多,一般以四題左右為宜。因為太少了可能無法達到預習的要求;太多了,則會成為過重負擔,甚至引起學生的反感,干脆不做;更嚴重的后果是這樣的情況發(fā)生幾次以后,就會導致學生失去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與激情。
4.結(jié)語
教師設計的預習思考題,不僅要體現(xiàn)教學目標,還要成為一個整體,更要考慮實際情況,貼近學生,貼近教材。真正做到從第一步開始,就能引領學生進入到課文的氛圍中去,真正做到讓學生在課下就作好準備,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為教學過程的其它環(huán)節(jié)打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