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各地,尤其是西歐有許多排列很規(guī)則的巨大石頭以及巨石建筑物,這些經(jīng)過幾下年歷史的遺跡充滿神秘色彩,形狀也有許多種類,有石柱、石室、環(huán)狀排列石群等。其中最有名,也是歐洲巨石文明代表的則是位于英格蘭威爾斯郡索爾茲伯里平原上的斯通亨奇環(huán)狀石列(或稱巨石陣)。
斯通亨奇的過去與現(xiàn)在
斯通亨奇屬于巨石建筑中的環(huán)狀石列類型,代表著巨石建筑的最高水平。
斯通亨奇建于公元前2500~公元前1500年,這時當?shù)毓糯褡逭幱谛率鲿r代末期至青銅時代中期。英國政府為了保護這一遺跡,派有警衛(wèi)保護,并圈以繩索。這一巨石古跡大約方圓100米,在此高地上共有四層巨石,呈同心圓,底層直立兩塊長方形巨石,上面再橫放一塊巨石,呈馬蹄狀,最高達7米,最重的石塊有50噸重,這就是神秘的斯通亨奇。
由空中俯瞰,斯通亨奇有如一面帶有柄的鏡子,由另一角度觀察,又像巨人的戒指,被遺忘在白堊層的地面上?!扮R子的柄”被稱為林蔭大街,即面向斯通亨奇中心的道路。在人口附近的是鞋跟石。除了有規(guī)律排列的石頭外還有一些溝渠、洞穴、圓狀痕跡等,全部構(gòu)造是經(jīng)由1000年以上才建造完成的。就其建筑程序來說,可分為三個建筑期。其時期約相當于新石器時代與青銅器時代早期。
第一建筑期:
此時期為公元前2750年~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當時的工程是挖掘直徑98米的環(huán)狀溝渠,挖出的土則堆成高2米的土堤。溝渠的內(nèi)側(cè)還挖有56個名為歐卜里的洞穴。歐卜里穴這一名稱來自于發(fā)現(xiàn)些建造物的17世紀的文學家約翰·歐卜里。在斯通亨奇入口處有兩塊門柱石,霞里穴圓上則有四個定位石,歐卜里穴圓周上也有四個定位石。在土堤東北裂口處通往大路(林蔭大街)的中途,也在此時建起一塊25噸重、6米高的鞋跟石。
第二建筑期:
此期約為公元前2100年~公元前2000年左右。此期在入口處筑成連接往東約4千米的艾波恩河,并由威爾斯西南部普雷塞利山運來藍色石柱,豎立在周溝內(nèi)側(cè)成為兩層半圓狀(同心圓)。藍石石柱人口與夏至那天的日出處大致成一直線,斯通亨奇最近處的一段大道也是沿此直線方向延伸的。
第三建筑期:
相當于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100年的青銅器時代的初期,也是建造三層塔入砂巖環(huán)的最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還可以再細分為初期、中期與末期等三期。
初期:此期約為公元前1600年之后。在這一時期,巨石曾被重建過,第二期所建的藍石被拆除,并從北邊36千米的泥沙丘處運來80塊大砂巖。將30塊砂巖圍成圓圈,上面再覆以一圈楣石成為所謂的砂巖環(huán)。砂巖環(huán)內(nèi)側(cè)是由五個三石塔構(gòu)成的馬蹄形,馬蹄形開口面向著鞋跟石。每一個三石塔都是由兩塊直立的大石上面放置一塊楣石所成,石材很巨大,長達9.14米,重達50噸,表面很光滑。這一結(jié)構(gòu)在歐洲巨石建筑物中很特別,獨具一格。
中期:中期可能緊接初期之后,將第二建筑期的20塊藍石加以整修,并排成橢圓形,與圈內(nèi)藍石柱所構(gòu)成的馬蹄形相對應。此外也挖掘z與Y洞穴,在入口處重新豎立門柱石。
末期:約完成于公元前1400年前。此時將中期的橢圓結(jié)構(gòu)拆除,用藍石石柱與第二期所拆下的兩圓形結(jié)構(gòu)中沒使用的藍石石柱一起,重新排列成圓形與馬蹄形兩種結(jié)構(gòu),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結(jié)構(gòu)。
埃夫伯里環(huán)狀石列
在英格蘭威爾斯郡肯尼特區(qū)一個教區(qū)附近也矗立了巨石文明遺跡,那就是埃夫伯里環(huán)狀石列。它緊鄰馬爾伯勒丘陵,距離有名的斯通亨奇沒有多遠,因此也有人稱它為小斯通亨奇。
該地區(qū)有許多具有天然孔的環(huán)石排列成有規(guī)律的環(huán)狀與直線,一般認為這是新石器時代的遺跡。埃夫伯里環(huán)狀石列附近很可能是4600年前的前英國大主教教區(qū),附近有許多神秘的古文明遺跡,如位于西康乃迪的古洞穴——這是全英國260個古洞穴中最有名的。另外還有位于馬爾伯勒的希爾伯里丘陵,這一丘陵是歐洲最高的古歷史遺跡,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山之一。據(jù)推測,希爾伯里丘陵大概是在4600年前由500名俘虜經(jīng)過15年的作業(yè)完成的,底部直徑為167米,幾乎是圓的;頂部平坦,高為40米,寬為30米。這一人造山看起來有如金字塔,故又名金字塔山。此山并未埋葬任何人的尸體,因此它到底有什么意義人們還不是很清楚,傳說中它是神建造的。
金字塔山可說是一個很大的謎。
環(huán)繞在金字塔山周圍的山丘有以石頭形成的白馬遺跡,由地面看非常清楚,一共有六處,其制造與目的也不是很清楚。
埃夫伯里環(huán)狀石列事實上位于英國神秘能量線的沿線上,在它附近地區(qū)近十年來也出現(xiàn)了許多飛碟目擊事件與作物田上的神秘圓狀圈,實在值得深入探討。
埃夫伯里環(huán)狀石周圍有壕溝與土堤,很像一個小村莊,石頭排列成環(huán)狀,分為南北兩群內(nèi)環(huán),環(huán)外還有博物館與教堂等文明中心。
卡爾納克巨石群
法國西部布列塔尼大區(qū)的莫比昂省的卡爾納克村也有巨石群的史前遺跡。此地靠近大西洋海邊,這是公元前4500年~公元前2000年的遺跡,大約是新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的產(chǎn)物。這一環(huán)狀巨石群可分為三大群,即美內(nèi)克、凱爾馬利歐以及凱爾雷斯克。巨石群中直線排列的巨石總數(shù)為2726塊,其他方式排列的則共有4300塊左右,總長綿延3千米,當?shù)氐木用穹Q之為石林道。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村莊北側(cè)、東西走向的美內(nèi)克巨石群。這是用1099塊石塊排成11行,寬100米、長1167米的巨石群。美內(nèi)克巨石群所使用的石頭是未經(jīng)人工改造的,最小的不過1米,最大的約4米高,總重約300噸。在美內(nèi)克巨石群的西端還有一個由約70個立石所組成的環(huán)狀石列。
美內(nèi)克巨石群東邊緊鄰的是凱爾馬利歐巨石群,由982塊立石分成10列,覆蓋面積寬約100米,長1120米,其中最大的巨石高有6.5米。往東邊有一個由39塊巨石所組成的方形環(huán)狀石列。再向更東邊,又有一個凱爾雷斯克巨石群,這是由540塊巨石,分成13列所組成的巨石群,長約139米,寬約880米。
卡爾納克的三個巨石群,除了間隔以外,幾乎是排成一條直線的。這很容易使人聯(lián)想到它們可能是一體的。果真如此的話,卡爾納克巨石群總長度達到3000米,石塊總數(shù)加上附屬物共計3000個,真是令人吃驚。這樣看來,它們更不像是普通的古文明遺跡了。
當?shù)貙τ诰奘航ㄔ斓脑蛴幸粋€傳說:在羅馬帝國基督教被迫害時代,一位圣者被羅馬軍隊追趕至此地。因為海洋阻斷了道路,迫不得已之下,圣者便借助神力,把士兵們?nèi)珨?shù)變成了石頭。依照這一傳說,當?shù)厝吮惆丫奘忉尀楫敃r基督徒與羅馬戰(zhàn)爭時,羅馬士兵的墓碑,所以有些石碑上刻有羅馬神像。當基督教傳入之后,當?shù)匾灿勺鸱钸@些巨石轉(zhuǎn)為信仰基督教。此說法目前被認為可靠性不高,因為巨石群下方并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骨骸,并且由巨石遺跡推斷,建造時期比宗教戰(zhàn)爭還早,是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500年。若由一部分巨石沒人海中的事實來看,巨石完成的時間可能是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800年。可見,巨石遺跡并非基督教被迫害時的產(chǎn)物。也有人認為這是早期土著“巨人族”的遺跡,但卻無法證實這一說法。
有些天文學家更指出,巨石群所指的方向與地球、太陽、月球等天體的運行、出沒有關(guān),可能是預測月食的古天文臺。若以東西線為準,其角度為21.5°,推測于4月29日的日出和10月30日的日落方向一致。而這兩天可能是當?shù)佧溩拥亩髋c夏作的播種期。但是,古人難道只是為了農(nóng)耕就制作如此龐大的巨石群嗎?謎團依然無法完全解決。
法國的巨石古文明遺跡與歐洲,尤其是英國的巨石古文明相同,都與高能量的雷伊線有關(guān)。
有些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古代飛行物降落用的指示標志。還有人認為,近年來對在這些古文明巨石附近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飛碟與作物田上的神秘圓狀圈進行的研究,將能進一步解開這些謎團。
紐格蘭奇巨石建筑
在愛爾蘭都柏林西北1千米處,也就是在德羅赫達小城以西15千米處,有一座名為紐格蘭奇的籠罩著神秘的巨石建筑。
紐格蘭奇建成于公元前3153年,是由97塊龐然巨石組成的石圈。在這個圈的東南邊上有一座內(nèi)有走道的墓穴向圈中央方向伸展。43塊巨石像僵直的士兵靜立在那里,在它們中間有一條18.9米長、1米寬的通道。在石頭通道的終點,這條通道通向一個十字形的平面,并有一個數(shù)千噸重的穹頂。最后面,在距離狹窄的通道24米遠的地方,各種崇拜標志被刻進石頭之中。
更為奇妙的是,紐格蘭奇的這一巨石建筑不是位于平地上,其東西向的通道也不是呈水平狀的,而是微微向上傾斜。通道面的最高點,就是前行24米后的那最后一塊巨石。這些傾斜的角度都是經(jīng)過特別設計的,若非如此,在每年的冬至這一天,太陽光線就不可能經(jīng)由通道和墓室一直抵達后墻。
還有人認為,紐格蘭奇墓穴上:療的穹頂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它的下面是沉重的巨石,上面是稍輕一些的巨石,置于上面的巨石總比下面的巨石突出來一塊。這樣,在墓穴中間的上方就出現(xiàn)了一個逐漸變窄的呈六角形、6米高的豎井。
可以說,紐格蘭奇是石器時代的一個技術(shù)奇跡,是一項測量技術(shù)的杰作。
霍奇卡爾科精靈
墨西哥的霍奇卡爾科是瑪雅文化的一處廢墟,位于1500米高的地方。
在那里的巨石建筑群,迄今也只被挖掘出極小的一部分。然而也就是這極小的一部分,就足以讓我們嘆為觀止了:被命名為馬林切的兩座金字塔如同影像一樣相對而立,在晝夜平分時,太陽光正好照射在它們的中心點;有一座觀象臺位于地下,坑道通過巖石鉆進而成,頂蓋上有不少孔洞,從孔望出去就對著特定的星辰;穹頂頂蓋中心有一個六角形的采光豎井,每年的夏至那一天,太陽在豎井上方垂直照射時,陽光就會沿著井壁滑動,并把豎井充盈得滿滿當當,這個時候,穹頂就像一個晶體在發(fā)光。我們作證
巨石不單單青睞歐洲,在非洲、澳大利亞、東南亞、太平洋島嶼以及南北美洲,都留下了巨石的遺跡。
現(xiàn)在,讓我們來看看巨石文化的一些實例:
南印度的訥爾默達河和戈德瓦里河南邊有婆羅門吉里石圈;
印度的賴久爾區(qū)有吉瓦吉大石圈;
印度馬德拉斯南邊的默杜蘭德格姆區(qū)有卡倫古利石圈;
非洲塞內(nèi)加爾卡薩茫斯省有尼奧羅杜里普石圈;
東約旦有艾因埃斯?jié)蔂柨ㄊΓ?/p>
南美的喀喀湖秘魯一邊有錫盧斯塔尼石圈;
沙特阿拉伯的草原高地有阿仲溫斯拉斯石圈;
在東經(jīng)132°00’和南緯28°58’鴯鹋沙漠的西南有澳大利亞石圈;
在南日本主島以及北海道島的野中道有多個石圈;
在秘魯一厄瓜多爾邊界上的凱尼托有克夫拉達石圈;
在湯加雷瓦群島的納韋島上有納韋石圈;
在美國和加拿大有以“符咒輪”聞名的各種各樣的石圈;
在利比亞沙漠深處的耶爾哈烏達山脈有多個大大小小的石圈;
在摩洛哥北部的拉臘什(阿拉伊什)城和德土安城之間有姆祖拉大石圈;
在意大利和瑞士之間的圣貝哈德小道(2188米長)上有一個直徑72米的小石圈;
在波蘭北部有維西奧里石圈:
在蘇聯(lián)的米努辛克草地上有茲納緬卡石圈;
在(巴勒斯坦)太巴列和賽費德之間的熱內(nèi)薩雷斯湖西岸邊有泰雷賓塞石圈;
在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上默克萊的東北有凱泰克蘇石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