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涼,有什么周詳不周詳!”也許聽慣了《雙截棍》、《日不落》等流行音樂的同學們對這段詞會感覺陌生,這是現(xiàn)代京劇《沙家浜》選段《智斗》中的一段,很快它就將成為初中學生京劇課堂教學曲目之一,這也意味著同學們馬上就可以在音樂課上學唱我們的“國粹”京劇了。教育部于今年初決定,將京劇納入九年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之中,確定了包括《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智斗》等15首京劇經(jīng)典唱段作為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內(nèi)容,曲目包括傳統(tǒng)戲、現(xiàn)代戲和現(xiàn)代樣板戲,角色涵蓋了生、旦、凈、丑。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江蘇等10省(市)開展試點,并在試點的基礎(chǔ)上逐步在全國推廣。
京劇進課堂,仿佛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喜歡京劇嗎?他們愿意學習京劇嗎?他們的接受能力如何,方言較重地區(qū)的學生學京劇會不會遇到很大的困難?還是讓我們走進校園,聽聽同學們的想法吧。
“京劇就是大胡子身后背著一大堆旗”
“京劇就是大胡子身后背著一大堆旗”,“大花臉”,“衣服穿得很鮮艷”,“音會拖得長長的”,靖江某中學初一學生的回答著實讓人啼笑皆非。對于“你是否贊成京劇進課堂”這個問題,70%的學生認為,在不增加學習負擔的前提下,他們很愿意多學習一點課外知識。20%左右的學生明確表示不感興趣,其余學生則認為“沒感覺”。 “只要升學考試不考就行?!币幻跞龑W生干脆給出了這樣的答案。“現(xiàn)在學習的壓力已經(jīng)很大了,如果再多一門京劇課,我肯定沒那么多精力來應付?!?“我覺得還行,可是一星期就上一兩節(jié)音樂課能學多少京劇呢?”另一名初二學生反問,“要是學個皮毛的話,也沒什么意義吧?”還有同學認為,“京劇太落后了,跟不上時代。”“沒有流行音樂好聽。”當音樂老師在課堂上放了一段京劇名段《蘇三起解》時,臺下有同學抗議:“老師,你饒了我們吧!”
“我還是喜歡唱錫劇”
無錫大部分學生對京劇相當陌生,聽說京劇要進課堂都表現(xiàn)得非常好奇。有學生說:“京劇一開口就是‘咿咿啊啊’,一個字要唱半分鐘,節(jié)奏太慢了!”有學生覺得:“聽起來就挺復雜的,學起來恐怕就更難了?!币灿袑W生表示了不解:“為什么非要學京劇呀?我從小就喜歡聽錫劇,也常聽大人唱,學起來會更容易,也更有意思?!睙o獨有偶,京劇將要進課堂的消息傳開后,也有廣東地區(qū)的學生反對,對他們來說,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都相當困難,更別提唱京劇了,還是本地的粵劇聽上去更親切,學起來也更簡單些。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同的咬字、發(fā)音習慣,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戲曲種類。讓京劇走進全國的課堂,看來也并非易事。
“京劇不應只屬于爺爺奶奶”
和在上面提到的那些學校受到的冷遇不同,京劇受到南京大學附屬中學學生的大力追捧,早在此次規(guī)定出臺之前,學校就開設(shè)了京劇課程,特邀江蘇省京劇院的老師為學生們傳授技藝。校京劇團的潘老師告訴記者:“學生剛開始接觸京劇時只覺得新鮮有趣,說不上喜歡,但在學習的過程中,大家漸漸被京劇悠揚的唱腔以及優(yōu)美的動作吸引,練得多了,唱腔越來越美,動作越來越到位,同學們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喜愛。有些同學離開了校京劇團還天天聽,天天練,成為真正的京劇愛好者?!睂W校的京劇藝術(shù)團先后排練了《貴妃醉酒》、《紅燈記》、《林海雪原》、《水斗》等優(yōu)秀劇目。他們的京劇藝術(shù)表演,登上了第六屆中國藝術(shù)節(jié)的舞臺,參加了中國第三屆京劇節(jié)的演出,獲得了江蘇省中小學師生戲曲表演一等獎和南京市省星級中學京劇匯演一等獎。京劇團的張同學說:“學京劇體會到了許多樂趣,領(lǐng)悟到許多道理。京劇的每一個選段,都是一個故事,都講述了一個道理。京劇是國粹,它不應該只屬于爺爺奶奶那一代,我們年輕一代也同樣喜歡它,而且應該繼續(xù)傳承下去?!?/p>
“給大家一個喜歡京劇的機會”
“很多孩子之所以不喜愛京劇,是因為他們沒有機會接觸和了解京劇?!苯K省教育廳體衛(wèi)藝處的劉副處長說,“現(xiàn)在很多家長只在意孩子的文化課學習,很少會帶孩子看京劇,如今京劇進入音樂課,相信孩子們會喜歡上它的。這對于培養(yǎng)京劇的潛在觀眾意義也很重大?!蹦洗蟾街虚_設(shè)京劇課已有八九年了,學校曾對100名上過京劇課的學生進行無記名調(diào)查,課后仍對京劇沒興趣的學生只有1至2人。超過30位學生表示,他們因這門課而喜歡上了京劇。
記者從教育部公布的京劇進中小學課堂各年級教學曲目中看到,15個唱段中大多數(shù)是現(xiàn)代京劇,諸如《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樣板戲。這些現(xiàn)代戲唱段一方面有很強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比如《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的唱詞“我家的表叔數(shù)不清”就很口語化,學生們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這些現(xiàn)代戲也有很強的思想性。比如《智取威虎山》中《甘灑熱血寫春秋》弘揚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相信能得到同學們的共鳴。和傳統(tǒng)京劇相比,現(xiàn)代京劇沒有上口字和韻白,唱詞和念白都是普通話的音,唱起來朗朗上口,同學們接受起來也沒那么難。所以,大家不妨先拋開對京劇的一些偏見,試著去接近它,了解它。京劇進課堂就給了大家一個好機會,跟著音樂老師一起學習吧,也許你會喜歡上京劇,說不定還會成為一個小票友呢!
當然,學京劇如果只是簡單地學唱,京劇課的吸引力恐怕要大打折扣。事實上,京劇藝術(shù)不單是一段唱腔、一句唱詞、一個動作,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它蘊含了很多文學、歷史、倫理知識,匯集了中國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對中學生來說,學習京劇并不意味著學一段唱腔,學幾個動作,還要學會體會特定戲劇情境下的人物關(guān)系和情感互動,了解其中的文化和思想。后兩點對中學生來說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