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西方美食家說:“任何菜只要放了醬油,再炒一炒,嘗起來都是中國菜的味道?!狈帕酸u油的炒菜,點中了中國菜的穴道。什么菜只要是放了醬油配上蔥姜蒜,就可以冒充中華大菜了。為此我還查了一下中餐菜譜,除了甜食和湯外,真沒幾樣菜是不需要醬油的。所以說,判定某人是不是中國人,只要看他骨子里有沒有一股醬油味就行了。
我的母親是一流的烹飪高手,天生善于調(diào)配各種美食。她把美食家的基因也多少傳給了我一些。吃是人生一大享受,蕭伯納就說過:“天下的愛沒有比愛吃更真誠的了。”母親做的菜南北混雜,到現(xiàn)在分不清她到底做的是潮州菜還是北方菜,是川味還是粵味。她是南方人,餃子卻包得最好。她還跟我們講起當(dāng)年就是午休的一個半小時,她都能來得及給全家人包一頓餃子。母親包的粽子、手磨的江米年糕以及讓人胃口大開的糖醋排骨、酸梅魚、冬瓜鴨、地道的魚香茄子,哎呀,只要是媽做的菜,哪一樣都好吃,每一樣好像都缺不了醬油。
中華文化的厚重全都體現(xiàn)在醬油里,中國醬油的前身是醬。早在商周朝時期就開始生產(chǎn)制出了酒、醴、漿、菹、酏、醢、醯等,而且品種還不少,包括豆醬、麥醬等。到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上才出現(xiàn)“醬油”一詞。孔老夫子肯定是喜歡吃醬油鹵肉的。據(jù)說有的百年老店的鹵水醬汁,傳了上百年也沒換過,那該是個什么味兒呀?
按說洋人也有醬油。烏斯特郡醬油大概是最接近中國醬油的洋調(diào)料,其實它原是印度的調(diào)味醬油,英國人把這個方子帶回國,在英格蘭中西部的烏斯特郡,制成了第一瓶英國口味的醬油,其主要材料除了醬油之外,還有大蒜、酸味的羅望子果、洋蔥、糖、萊姆汁、醋和其他調(diào)味料。烏斯特郡醬油還是雞尾酒中主要的香料。
我們都是柏楊先生說的醬缸文化里來的,臺灣人、大陸人、香港人,反正都是用醬油腌出來的,何必分得那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