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說到底,人們依然在為一日三餐忙碌,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除了那些在舞廳、酒吧一擲千金,用人民的血汗錢裝潢門面的人,而普普通通的一介凡人,能夠從每頓飯里吃出一些情調(diào)和韻味來,無疑是人生中的一大快樂和享受。
從上初中起我便開始吃公共食堂,幾乎上癮。學生時代無憂無慮,最喜歡在吃飯的時候湊成一堆,逗個樂子,講段笑話,縱然是相互諷刺挖苦幾句,也絕對不會往心里去,大伙兒要的就是這股子熱乎勁。一頓平平常常的飯是友情的“練兵場”,是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的橋梁和紐帶,當然,有的后來變成了愛情的“試驗田”,到底有多少愛情的種子由此開花結(jié)果,卻是一個未知數(shù)。
加入上班一族,更是與食堂有不解之緣,關鍵是為了圖個方便和快活。十來個單身漢借此良機,云山霧海,神侃閑聊,似乎悠悠的飯香彌久不散,一頓飯足可以吃上個把小時。飯畢,洗了碗筷,神仙一般往床上一倒,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愜意地打個飽嗝很快便與周公作伴去了。
于是竟然不想結(jié)婚。
終于拗不過父母,到了急于婚嫁的年齡,還是耐不住寂寞,老老實實地進了圍城。起初極不習慣。一頓飯做下來,沒吃倒先飽了,懶懶地撥拉上幾口,又得忙忙碌碌地去收拾一番,肚子卻又咕咕地叫起來,你說惱人不惱人?于是十分留戀那段吃大鍋飯的日子,那段十分美好的時光。有段時間,我和妻都極力稱贊對方,說對方做的飯如何如何好吃,仿佛情真意切,其目的不過是為了逃避勞役,想借此覓得一份清閑罷了。直到我們彼此掉進了對方的陷阱,方才恍然大悟。其實,每頓飯原料的多少、優(yōu)劣、烹飪技術的好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飯里體現(xiàn)出來的那份濃濃的情、濃濃的意,那份和睦與美好。
我和妻一般實行輪班制,一人一天,輪流坐莊。我上陣時,使出渾身解數(shù),專揀妻最愛吃的做,且不惜頭昏腦脹揮汗如雨,廚房里一忙乎就是個把小時,不等妻饑腸轆轆決不收兵。我的高論是:不餓她能知道飯香?妻反其道而行,不刻意嘩眾取寵,順其自然,想做什么便做什么,只是力求精益求精,體現(xiàn)少而好的原則。吃飯時,妻時常對我因勢利導,講起每種菜的做法及好處,漸漸地使我垂涎欲滴胃口大開,雖說并沒有山珍海味,但我敢保證:情意綿綿的日子,每頓飯都是一門藝術。
有次,妻一個人在家住了數(shù)日,等到吃重逢時的第一頓飯時,妻不好意思地開口了:“一個人在家,做上一點兒,幾天都吃不完,只有你在家的時候,再普通的菜,我都有與你搶著吃的感覺,也才覺得吃得飽、吃得香。”我笑了,孩子般老老實實地對妻子說:“我也是?!?/p>
生活中有些東西除了物質(zhì)的本質(zhì)屬性外,更重要的是感情因素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比如吃飯,一個孤獨的人,縱然是在品嘗魚翅燕窩,但積郁在心底的卻永遠是苦澀的滋味。幸福的家庭就不同了,不論是粗茶淡飯,還是薄酒一杯,因為愛,因為相互的給予,因為從對方的眼睛里找到快樂,所以每頓飯都感到很實在、很可口,余香透胸,暖人肺腑。
歲月悠悠,沒有別的奢望,我只愿在這悠悠的飯香里度過每一個值得懷念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