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從容地駕馭文本,高屋建瓴地審視文本,研究學情,預設學習流程,關(guān)鍵在于教師善于閱讀、善于思考,尋找有所為的空間。
人教版九義教材第七冊《釣魚的啟示》中有這樣一段話:
父親劃著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這時是晚上10點,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父親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然后把目光轉(zhuǎn)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p>
文中父親和“我”一樣喜歡并欣賞著這條漂亮的大鱸魚,“我”興奮不已,而父親卻是怎么做的呢?讓我們關(guān)注父親的動作細節(jié):看了看手表、盯著鱸魚看了好一會兒、把目光轉(zhuǎn)向我。三個“看”,看的目的卻不同,讓我們?nèi)ァ翱础眰€究竟。
一看手表
父親本也興奮的心變得平靜了。此時面臨一個嚴肅的問題:距離開放捕撈鱸魚的時間還有兩個小時,必須放掉鱸魚。教學時,可讓學生去體會父親的心情,感受他的心理活動,明確父親是個守時的人。
二看鱸魚
父親平靜的心情卻又是那么復雜?!岸ⅰ钡倪^程是一個思索與抉擇的過程。父親明白兒子釣魚的不易,更知道孩子的不舍得。此時的他在經(jīng)歷道德的考驗:放,還是不放?他在對“我”進行“嚴格的道德教育”和“深深的愛”這個十字路口徘徊。
再讓學生去體會父親矛盾的心情,由父親的舉棋不定。深刻理解“道德只是一個簡單的是與非的問題,實踐起來卻很難”的內(nèi)涵。
三看“我”
父親的心情由猶豫轉(zhuǎn)為堅定。父親把目光轉(zhuǎn)向“我”時,他已下定決心:要自覺地實踐法律、道德的要求一必須把鱸魚放回湖中。他在道德抉擇和實踐上毫不含糊。此時的父親用目光告訴“我”:父親是理解孩子的心情的,但實踐道德是沒法妥協(xié)的;必須從小嚴格要求。這是作為一位真正愛孩子的父親必須做的,并不是不懂人情。
這個層面的理解,我們才能正確地去感悟父親的語言為何那么平靜,他的態(tài)度為何那么堅決,那么沒有商量的余地,“我”的急切、爭辯、哭出聲來、乞求都不能動搖嚴肅的道德問題。父親的言傳身教,使“我”受到了一次嚴格的教育,獲得了一次道德實踐的力量。
處理教材要做到粗中有細。我們可以粗化故事的情節(jié),但必須細化故事的內(nèi)涵。對頗具人生哲理的語句的教學.必須從細節(jié)人手,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方面去體會。人物那看似平常的舉動,卻能幫助我們走進他的內(nèi)心世界,感悟他的道德修養(yǎng),文中的父親就是這樣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