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跳水》一文第六自然段寫船長的兒子跳進了大海,水手們跳進了大海救起來了孩子:
撲通一聲,孩子像顆炮彈扎進了海里。二十來個勇敢的水手已經(jīng)跳進了大海。40秒鐘——大家已經(jīng)覺得時間太長了。等孩子一浮上來,水手們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40秒鐘本是很短暫的瞬間,不到一分鐘,幾乎是一眨眼的工夫,為什么大家已經(jīng)覺得時間太長了呢?這是學生理解上的盲點。
我做了如下鋪墊:
撲通一聲,孩子像顆炮彈扎進了海里。二十來個勇敢的水手已經(jīng)跳進了大海。10秒鐘過去了,大家,25秒鐘過去了,大家,30秒過去了,36秒,37秒,38秒,39秒,40秒,孩子終于浮出水面。大家已經(jīng)覺得時間太長了。
學生通過閱讀、思考,答案異彩紛呈:
10秒鐘過去了,大家緊張得心都有提到嗓子眼了,巴不得孩子立即浮出水面;25秒鐘過去了,大家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擔心水手能否找到孩子,擔心孩子被鯊魚吃了,30秒過去了,36秒,37秒,38秒,39秒,40秒,孩子終于浮出水面。大家已經(jīng)覺得時間太長了。
學生通過練習,理解了孩子在海里處境仍十分危險,每多一秒鐘,孩子的生命就多一分危險;每多一秒鐘,大家就越感到心神不寧,時間太長。
【一點通】
如果沒有這層鋪墊,學生在“40秒”和“時間太長”這對矛盾之間無法頓悟;通過補寫這層鋪墊,學生對甲板上水手的焦急、擔心、緊張的心情有了更感性的認識,對課文的理解向縱深處推進了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