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靜下心來審視我們當前的語文教學,不難發(fā)現(xiàn)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存在明顯的“路徑依賴”癥。要么是“五十年不變”,一篇設計用幾年,甚至十幾年;要么是“網(wǎng)絡共享”,網(wǎng)上下載,全校教師你用我用大家用。其結果是課堂教學千課一面,缺乏創(chuàng)新,高耗低效。 “教學性閱讀”是突破當前語文教學設計的“路徑依賴”的有效措施。
一、對教學性閱讀的認識
什么叫“教學性閱讀”?“教學性閱讀”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nèi)涵:一是教師對文本意旨、價值的自我發(fā)現(xiàn)與重新評估;二是教師對文本意蘊的獨特體驗或轉變角色體悟。前者以“新說”“別解”為閱讀結果的呈現(xiàn)形態(tài),鮮明地彰顯閱讀主體的思維批判性與穿透力;后者則以閱讀過程的幽曲、別致新人眼目,它更仰仗的是閱讀主體的睿智及其對語言的悟解力。就服務于教學活動的語文教師對文本的“教學性閱讀”而言,更經(jīng)常、更大量的是第二個方面。因為“教學性閱讀”是教師為了指導學生的閱讀而讀,因此要學會換位思考,時時處處替學生著想;再者“教學性閱讀”需要教師從導讀的角度對文本進行教學論的再加工。即把自己的閱讀思路轉化為指導學生閱讀的思路,把自己的閱讀行為轉化為課堂上的導讀行為。
二、教學性閱讀的操作策略
新課程下語文教師的備課過程應該是對文本作帶有教師本人鮮明個性色彩的自我體驗與轉變角色閱讀的過程。備課固然需要大量占有與課文相關的資料、信息,但要把這些資料、信息不著痕跡地巧妙“溶解”到課堂教學中去,則需要教師對教材作一番艱苦的琢磨、體悟,否則是難做到的。一般而言,教師備課時的教材研究并非著眼于對文本主旨、意蘊的重新審視,而主要是從“教”與“學”的角度,考慮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更好地實現(xiàn)文本對學生的人格構建、情意濡染、思維創(chuàng)新及能力養(yǎng)成等方面的價值,從而也使自己的課堂教學盡可能地煥發(fā)出“藝術”的光澤。因此,有經(jīng)驗的教師總是把自己“教學性閱讀”的著力點放在對“教”與“學”的恰當“聯(lián)結點”的苦苦尋覓上。對這一“教”與“學”的“聯(lián)結點”的捕捉、選擇,構成了語文教師對文本“教學性閱讀”的重要內(nèi)容,同時,也為實現(xiàn)其內(nèi)涵的價值釋放搭建了平臺。
比如,對《珍珠鳥》(蘇教版國標本四年級上冊)這樣一篇情感波動細致精微、蘊含詩情哲理的美文,教師如何讓學生“有質量地”感受文章的詩意美、學習文章的語言美、理解文章的哲理美呢?
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沒有一味去追求情感因素,而是選擇“語言文字訓練”作為“教”與“學”的“聯(lián)結點”,通過扎扎實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自然滲透情感的體悟,設計了“我”“珍珠鳥”“美好的境界”三個線索性話題進行分塊收割、讀寫結合、縱橫連貫的教學思路。
導讀過程簡述如下:
話題一:“我”
寫概要——“我”是怎樣做的呢?瀏覽課文,先把這些句子畫上橫線,再將它們連綴成文。于是,學生很快組合成關于“我”是怎樣對待小珍珠鳥的小文章。
寫對話——在珍珠鳥眼中,“我”做的這些事情具有怎樣的意義?為什么這些舉動會贏得它的信任?想聽聽珍珠鳥怎么說的嗎?
示例:片段一
【背景:第五自然段:“傍晚,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喚聲中,飛到籠子邊,扭動滾圓的身子,擠開那綠葉鉆進去。”回到籠里一家三口的對話。】
珍珠鳥媽媽:(眉頭緊皺,滿臉擔憂)你跑到哪兒去了,這么長時間不回來?把媽媽擔心死了!
小珍珠鳥:(調皮地、快活地)媽媽,書房里真好玩兒!站在柜頂上,可以看清楚整個房間;那些書,怎么啄也啄不動;電燈繩好恐怖,被我撞了一下就來回晃動,可把我嚇壞了,過了好長時間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它只是根繩子……
珍珠鳥媽媽:(心疼地)寶貝,下次再不準這么長時間不回家!
珍珠鳥爸爸:(不緊不慢地)我看哪,你就別擔心了,你還沒看出來?主人是個最懂得愛鳥的人了。你看,他讓咱們住在這吊蘭叢中,又幽深,又安靜,正符合我們的心意;還有咱們的寶貝剛出生那會兒,他知道你怕,每天換水送食,一點動靜都沒有。
片段二
【背景:第六自然段,小珍珠鳥在“我”的肩頭睡著了,珍珠鳥爸爸和媽媽見孩子久久未歸。】
珍珠鳥媽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珍珠鳥爸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提示:這一次,小珍珠鳥在外面呆的時間更長,珍珠鳥爸爸和媽媽又會說些什么呢?請你仔細揣摩并補全對話。
教師小結:從“寫概要”到“寫對話”,我們認識了課文中的“我”:愛鳥、懂鳥、知鳥,是鳥兒的好朋友。辛棄疾曾在詩中寫道:“一松一竹皆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薄拔摇闭且詫Υ笥?、弟兄的態(tài)度平等對待珍珠鳥,尊重珍珠鳥的。
【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試圖用最快捷的方法指導學生整體理解課文并欣賞“我”這個人物?!?/p>
話題二:珍珠鳥
寫賞析——在珍珠鳥眼中,“我”是愛鳥人、懂鳥人,是它們的朋友;在“我”的眼中,珍珠鳥又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我們以“珍珠鳥”為話題,將課文中的擬人句集錄下來,感受一下。
示例: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夢呢!
——“睡得好熟哇”,一個“好”字,猶如父母端詳熟睡的孩子時疼愛的感嘆;“咂嘴”特寫嘴的動作,把小鳥嬰兒般的嬌憨稚氣展現(xiàn)在眼前;“大概在做夢呢”,無疑而問,盡顯寬容慈愛。(在“我”的眼中,珍珠鳥就像一個無邪的孩子,純真而又惹人憐愛)
學生集錄并賞析的擬人句有的恰倒好處,有的畫龍點睛,有的個性鮮明。學生的思維空間打開了,充分表達自己的閱讀個性。
教師小結:作者運用擬人寫法,把珍珠鳥寫得靈氣十足:一會兒畏畏怯怯,一會兒頑皮淘氣,時而主動親近,時而無聲問候,時而默默相依……請同學們選擇一句,把“我”眼中的珍珠鳥的形象讀出來。
【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將學生引入美好的描寫之中,給學生一個明顯可見的抓手,引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細細的品味?!?/p>
話題三:美好的境界
寫題詞——課文中作者說:“信賴,不就能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嗎?”,那么,這“美好的境界”表現(xiàn)在課文的哪些段落里?如果把這些“美好的境界”拍成照片,你能否為這些照片題詞呢?
示例: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
——馮伯伯,我嘗嘗你的茶哦!
學生尋找到了多處“美好境界”,題詞也不盡相同。
教師小結:美好的境界,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如果有一天,珍珠鳥能飛進我們的教室,停留在我們的肩上,那,該是多么美好的境界呀!
【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淡無痕跡地將教學內(nèi)容升華,讓學生更進一步地體味到課文的意味?!?/p>
這個教例,就是建立在教師對文本意蘊的獨特體驗的基礎之上,它不以觀點的新穎取勝,而是以別致的轉變角色閱讀令課堂展現(xiàn)出迷人的風姿、厚實的內(nèi)蘊,激活思維,引爆智慧。教師對教學文本的轉變角色閱讀總是與教學策略的選擇、確定相聯(lián)系。當某一具有課堂衍生功能的轉變角色閱讀體驗滋生之后,有經(jīng)驗的教師必不會讓其自生自滅,而是迅速捕捉,反復打量、琢磨,以期最大限度地釋放出其可能蘊涵的教學認知價值。另一方面,當教師為達成某一教學目標而試圖另辟蹊徑時,從個體體驗出發(fā)的對教材的揣摩靜思往往也會有令我們始料未及的收獲。教學《桂花雨》時,文中那種綿綿的鄉(xiāng)愁的情感基調極難真切地傳遞給學生,但如果我們注意到文中“搖花樂”這一精美的細節(jié)描寫之后,便恍然若有所悟:“搖花樂”不正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留戀和對家鄉(xiāng)的懷念的“聯(lián)結點”嗎?當教師把“搖桂花”的場景投影到大屏幕上之后,學生的內(nèi)心必也會泛起繾綣之情、依依之意,母親那種“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xiāng)舊宅院子里的金桂”,如秋風一般輕婉喟嘆的旋律就會在他們的心弦上輕輕奏起。
實踐證明,語文課堂教學的導讀藝術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師對教材處理的藝術化,而藝術化地處理教材的前提則是教師對教材獨到的體驗與感悟。這種體驗、感悟往往呈現(xiàn)出小中見大、“挑一角則煙云全現(xiàn)”的特點。在強調“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尊重學生個性化閱讀”的今天,教師的“教學性閱讀”對學生也是一種近距離示范,教師的心靈慧眼必將會使學生的眸子更加清亮,教師原創(chuàng)思維的火花必將會在學生那里燃成探究、創(chuàng)新的沖天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