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類藥物遭遇瓶頸
疫苗接種會導致自閉癥?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公布的一項研究顯示,用于疫苗保存的柳硫汞物質并不會使兒童產(chǎn)生自閉癥之類的心理健康問題。這讓由來已久的有關疫苗接種是否會導致自閉癥的爭議暫時畫上了一個句號。然而從有限的1047個病例中所得出的結論是否百分之百的可信尚待考證。而CDC也計劃在2008年進一步擴大研究范圍,以明確柳硫汞與自閉癥之司的關系。
抗抑郁藥的疑惑
去年,美國CDC的統(tǒng)計結果讓人憂心重重:據(jù)統(tǒng)計,在2004年10~24歲的年輕患者自殺率較2003年增長8%。這使得2003年以來,有關抗抑郁藥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年輕患者有自殺傾向的研究報道再度升溫,而同時另一項研究又顯示,這期間新型抗抑郁藥物的處方量下降,估計與人們擔憂藥物會引起自殺有關。這些消息讓醫(yī)治抑郁癥的前景變得不明朗起來。
老年癡呆癥陰云依舊
確診,阿爾茨海默
疾病的早期診斷意味著患者可能及時得到更好的治療。作為老年癡呆癥的一種,阿爾茨海默病(AD)的明確診斷十分有難度,要確診一個人是否AD患者,可能要參考其最終死亡后腦組織解剖結果才能知道。為此,法國和日本的神經(jīng)醫(yī)學專家試圖改變這一現(xiàn)狀。他們通過運用影像學新技術和腦脊液性質檢測,發(fā)現(xiàn)了AD特有的信號標記,從而幫助診斷。這樣,患者在活著的時候就能得到確診,為后續(xù)治療提供了黃金時段。
體重下降是癡呆癥的前兆?
一項發(fā)表于《神經(jīng)科學》雜志上的研究稱,女性癡呆癥患者往往在出現(xiàn)認知功能障礙癥狀的10年之前就會先有體重下降的表現(xiàn)。待患者明確診斷為癡呆癥時,其體重較未出現(xiàn)認知功能不全癥狀時平均下降了12磅(5.5Kq)。專家認為,體重減輕可能可以看作是癡呆癥患者精神錯亂的前驅癥狀,而味覺受損等可能是這些女性患者食欲下降的原因。
兒童健康重新引起重視
兩針預防水痘
水痘疫苗是常規(guī)注射項目,但從1995年起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其免疫效力正逐漸減弱。為有效預防水痘,醫(yī)學專家提出建議,進行2次疫苗注射以代替原先的1次疫苗注射。
《新英格蘭醫(yī)學雜志》一篇文章中提到,第一次注射時間應該在嬰兒12~15個月大時而第二次則在4~6歲這樣的免疫效果會更好。
六歲以下不宜服抗感冒藥
2007年10月,美國FDA藥物咨詢組表示,考慮到藥物的成分及安全性問題,用于小兒的咳嗽及感冒藥物應0~5歲不同年齡組給予相對應的配方。6歲以下兒童并不宜服用OTC抗感冒藥。目前,仍然沒有足夠的證據(jù)證實用于小兒的止咳糖漿或藥片有改善癥狀的實質作用。
兩歲兒童就應注射流感疫苗
去年,美國FDA將流感疫苗的推薦應用年齡從5歲以上下降至2歲以上。對兒科患者來說,流感可是種危險的疾病,不得不謹防慎防。
兒童肥胖與血壓升高形影相吊
高血壓對患病兒童會產(chǎn)生全身臟器功能性的損害,一些原本在成年人身上才出現(xiàn)的健康問題也會提前出現(xiàn)。據(jù)JAMA的報道,隨著美國的肥胖癥患者日趨增多,預計大約有150萬兒童患有隱性高血壓,而及時地確診這些高血壓卻并不容易。專家建議臨床醫(yī)生評估小兒是否具備罹患高血壓的危險因素時,要同時考慮到以下因素起始年齡超過3歲、性別、身高和體重(用以估計該年齡段正常的血壓范圍)。
干細胞再度成為主角
干細胞帶來的諾貝爾獎
2007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授予給了美國科學家馬里奧卡佩奇和奧利弗·史密西斯、英國科學家馬丁埃文斯。這三位科學家通過利用胚胎干細胞在實驗鼠身上引入了特定基因修飾。在涉及胚胎干細胞和哺乳動物DNA重組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發(fā)現(xiàn),
2007醫(yī)市:干細胞“龍頭股”
干細胞領域屢屢獲得巨大進展,干細胞堪稱今年醫(yī)學領域的“龍頭股”。今年11月,美、日科學家宣布成功利用皮膚細胞“仿制”出具備胚胎干細胞功能的干細胞,從而避開了胚胎干細胞研究面臨的倫理問題。美國俄勒岡州健康和科學大學個研究小組也宣布,他們首次成功克隆出獼猴胚胎并提取到了胚胎干細胞系,這使科學家距離克隆人類胚胎并提取干細胞又近了 步。雖然干細胞研究領域的上述突破目前都還未轉化為實際應用的醫(yī)學療法,但對于數(shù)以百萬寄希望于干細胞療法的患者來說,科學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干細胞立功,心臟瓣膜組織成功培育
由于英國科學家成功地利用骨髓干細胞培育出了人體心臟瓣膜組織,估計在3到5年內(nèi)能培育出人造心臟瓣膜用于人體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