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效救心丸治齲齒牙痛
每次取1~3粒速效救心丸放入齲齒洞內,然后咬合上下牙。多數患者在合藥片刻后,牙痛即可完全消失。(上海 田峰)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速效救心丸主要成分是川芎和冰片。其中川芎味辛,性溫,有行氣開郁、活血止痛的功效,是最常用的活血化淤中藥之一;冰片味辛、苦,性涼,“性善走竄開竅,無往不達,芳香之氣能解一切邪惡”,具有開竅醒神、辟穢化濁、通竅止痛的作用。經臨床證明,速效救心丸不僅能防治冠心病、緩解心絞痛,而且對偏頭痛、腹痛、痛經、牙痛、癌痛等諸多痛癥都有效。在牙痛突發(fā)時,該藥可作為暫時止痛藥使用。
三味中藥治失眠
甘草5克,小麥30克,大棗5枚,共放入沙鍋內,加水2碗煎20~30分鐘,睡前溫服。余下的藥渣,再加水煎,待小麥開花時,揀出甘草,食麥、棗,喝湯。(內蒙 李道宗)
國家藥典委員會白曉菊副研究員點評:
本方由甘草、小麥、大棗組成,名為甘麥大棗湯,出自《金匱要略》,具有養(yǎng)心安神、和中緩急之功效。方中用小麥為君藥,以養(yǎng)肝補心、除煩安神;甘草味甘性平,補養(yǎng)心氣、和中緩急,為臣藥;大棗味甘性溫,益氣和中、潤燥緩急,為佐藥。三藥合用,甘潤平補,養(yǎng)心調肝,共奏養(yǎng)心安神、和中緩急之功。主要用于憂思過度、心陰受損、肝氣郁結所致的失眠。
中醫(yī)認為,失眠病位在心,主要指神明之心,同時與肝、膽、脾、胃、腎關系密切。本病的發(fā)生可由情志所傷、勞逸過度、久病體虛、飲食不節(jié)、五志過極等引起,中醫(yī)辨證可分為心陰不足、心脾兩虛、肝氣郁結、心腎不交、痰火擾心、心虛膽怯等。因此,對于失眠的治療還應根據臨床表現(xiàn)進行辨證,如屬于其他證型則非本方所宜,應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對號入座”,才是正確選藥的關鍵。值得注意的是,失眠者在服藥過程中,同時配合心理治療,可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大蒜煎蛋黃降低膽固醇
大蒜1個,雞蛋1枚。先將大蒜切碎備用;將雞蛋打碎,取蛋黃。將蛋黃、大蒜放入小碗中,用筷子攪拌均勻后,倒入油鍋內煎至金黃色(煎熟)即可食用。(黑龍江 李保田)
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副研究員蒲昭和點評:
大蒜降膽固醇的報道多源于動物試驗,至今還缺乏大樣本的臨床研究結果來證明。而美國及歐洲兩項新研究結果證明:生吃大蒜或服大蒜補充劑均不能降低“壞”膽固醇水平。蛋黃中含有卵磷脂,國外有報道稱,卵磷脂能干擾膽固醇的吸收。所以,老年人每天吃1個雞蛋不會使膽固醇含量升高,但并不能說“吃蛋黃能降低膽固醇”,至少目前此說法缺乏充分的科學依據。因此,上方只可作一般保健食用,不能對它降膽固醇作用希冀過高。
三味散敷臍治小兒腹瀉
吳茱萸50克,公丁香25克,內桂30克,共研細末,貯瓶備用。使用時,取適量藥粉填滿患兒肚臍,外以敷料覆蓋,膠布固定,24小時換藥1次。一般敷藥1次即愈。(河南輝縣 韓正光)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郁曉維點評:
敷臍療法是從患者臍部給藥,通過皮膚吸收使藥力作用于人體,產生治療效果。中醫(yī)稱肚臍為神闕穴,為“神氣之穴”、“通五臟真神往來之門”、“保生之根”,在肚臍施藥具有回陽固脫、振奮中陽、溫補下元、運腸胃氣機、化寒濕積滯的作用。本文介紹的敷臍法就是通過藥物對臍部的溫通傳導作用,使腹瀉尤其是久瀉停止。
吳茱萸、丁香味辛,性熱,除寒嘔、溫胃;肉桂味辛,性熱,通脈溫補。這三昧藥合用敷臍能起燥濕健脾、解除腹脹、調氣血的作用,從而達到促使胃腸功能恢復正常的效果。但小兒皮膚嬌嫩,敷臍時間不宜長。敷臍期間應密切觀察,如皮膚有瘙癢、灼熱感應及時取下,一旦出現(xiàn)臍部皮膚破潰,應立即停止治療,先用棉簽蘸生理鹽水清洗出藥粉,再用75%的酒精輕搽破潰處,并及時到醫(yī)院醫(yī)治。
無花果枝汁治腳氣
汗腳者趾間容易被真菌感染。將無花果的幼枝折斷,取流出的汁液涂抹在患處,第二天就不癢了,持續(xù)3~5天,即可痊愈。(山東陽谷 劉桂行)
國家藥典委員會白曉菊副研究員點評:
腳氣是足癬的俗名,是一種極常見的真菌感染性皮膚病。成人中70%~80%的人有腳氣,只是輕重不同而已。腳氣常在夏季加重,冬季減輕,也有人終年不愈。患者洗腳盆及擦腳毛巾應與他人分開使用,以免傳染。足癬如不及時治療,有時可波及其他部位,如引起手癬和甲癬等,有時因為癢被抓破,繼發(fā)細菌感染,會引起嚴重的并發(fā)癥。中醫(yī)認為本病因外感濕邪風毒,或飲食厚味所傷,積濕生熱,流注腿腳而致病。
無花果性平,味甘,入心、脾、胃三經,有健脾化食、潤腸通便、利咽消腫、解毒抗癌、清熱燥濕的功效。無花果枝的汁液,清熱燥濕之力顯著,因此對治療腳氣有一定的效果。但嚴重腳氣患者還是應去醫(yī)院就診。
編后:來源于民間的驗方、偏方數不勝數,很多人自行應用,有用對了的,也有用錯了的。“我來薦方”就是本刊為讀者搭建的這樣一個溝通交流的平臺,并請專家評點指導。由于每個人的體質各不相同,不同的人患上同一種疾病,用藥也可能差異很大。因此,我們不主張讀者自行用藥,最好在醫(yī)生的指導下對癥、安全地應用。
編輯:于嘉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