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君山,最使我難忘的是神話般的銀針茶。那天,茶場主人老張領我們走進君山腹地時,只見路邊上下,梯田層層迭迭,到處長滿茶樹,一叢叢,圓滾滾,宛若一個個綠茸茸的大繡球,足有三尺多高。在清明時節(jié)剛采過嫩葉,這時的茶樹長的盡是老葉,墨綠墨綠的,煞是惹人喜愛。老張告訴我,這就是君山之寶銀針茶。
銀針茶原名仙茶,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在唐朝時只有三株,是居住在君山的白鶴真人種的,當時稱為仙茶。神話中傳說用沸水沖茶后,當揭開茶蓋時,熱氣蒸騰,就有白鶴從杯中飛起,所以又名白鶴茶。據說喝了這種仙茶可以長生不老、百病俱除,因此仙茶成為皇帝喝的貢茶。解放初期,在萊比錫的博覽會上獲金質獎。在會上仙茶被外國朋友譽為“金香鑲玉”。這種茶乍看上去,一個芽尖像一根針,芽尖外面有一層層白白的茸毛,似裹了一層銀,于是人們便把它改名為“銀針茶”。
銀針茶極為名貴。據記載,民國初年為八十大洋一斤。銀針茶質量高,而產量甚低。歷代進貢朝廷每年僅二十兩,到清朝乾隆十六年時提高到每年十八斤,但真銀針卻微乎其微,大部分是次品毛尖茶。
這種神奇的茶引起我極大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地希望飽飽眼??诟?。老張似乎看出我的迫切心情,朝我們笑笑,便領我們走進茶室。這時服務員遞給老張一小包茶葉,老張把茶葉倒在玻璃杯里,隨后介紹說,這種茶與眾不同的是沖泡時能三上三下,變幻無窮。表演開始了,服務員從煤爐上提起熱氣騰騰的沸水,疾步沖到桌邊(據說若稍停片刻,這種茶便泡不好),飛快地揭開蓋子,熟練地沖滿杯子,再蓋上杯蓋。這些動作僅在幾秒鐘之內一氣呵成,嫻熟圓滑,令人驚嘆。這時只見杯底的綠色茶葉如突然聽到號令一般,全體起立,茶葉全部葉尖向上,像箭似的全體迅猛射向水面,尖尖垂立,整齊劃一,杯底不留一葉。面對此情此景,人們無不發(fā)出驚嘆。約摸過了一分多鐘,服務員揭開蓋子,頓時,一團白氣沖騰起來,真如仙鶴飛騰。瞬間,一部分茶葉下沉,但還有一部分仍垂立于上面,形成狼牙似的對峙局面;然后茶葉上下穿梭,三上三下,其妙無窮。最后全部茶葉垂直下落杯底,仍是針尖上刺,葉柄下垂,懸立杯中,這情景有如刀槍林立,如劍似戟。這時細細察看,可以看到每片茶葉周圍漸漸泛出一朵朵金紅色閃亮的小花,像是金絲鯉魚鱗片,又如鳥兒羽毛上的花斑,漂亮極了。
看完銀針茶的表演,我們每人都抿了幾口當年的“貢茶”,頓時覺得滿口芬香,甘冽醇厚,令人拍案叫絕。
這種人間仙品來之不易。老張說,現在君山種植有二十多畝,最高年產量一百斤,一般情況下只產五十斤。采茶時間嚴格規(guī)定在清明前三天至清明后四天。清晨有露水時不能采,下雨不能采,只有晴天才可采摘,否則采的茶葉不能做銀針茶,只能焙毛尖茶。采茶也很有學問,嫩葉的大小寬窄要一致,要采芽尖包緊的四心芽,彎的芽不行,蟲爬過的也不行,否則做出的茶葉有斑點,連略呈紫紅色的嫩芽都不行。加工茶葉更需要高超的工藝,只能小鍋加工,溫度要在一百二十度以上,下手要輕,葉的表皮不能擦破,茶葉外表的茸毛不能燒掉,稍不謹慎,全鍋報廢。據說現在只有五位老師傅能掌握這工藝。
品完銀針茶,聽完這神話般的傳說,我不由對君山,對君山人油然而起敬意。當我們在回程中再次經過茶園時,看到一群穿紅著綠的男女青年隱沒在茶園中培土除草,歌聲笑語,不絕于耳。我心頭頓時升騰起一種崇敬的感情,是這些人間仙子,創(chuàng)造出美的生活,美的情感,美的境界。他們長年累月,默默地,辛勤地勞作;他們用知識,用青春和汗水,寫出動人的詩篇,創(chuàng)造出迷人的神話……看著想著,在我眼前,突然幻化出一座座君山,飄散開去,在洞庭湖畔,在鄱陽湖畔,在嶺南的珠江,在北國的三江,云南邊陲的瀾滄江……那紅的,綠的;那歌聲,笑語……
(編輯·姚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