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作為一種稀有貴重金屬,它有著美麗的色彩和光澤,更有著良好的延展性,非常適宜用來制作具有精細工藝的飾品和器物。世人以黃金為貴由來已久,據(jù)考古資料證實:我國用黃金制器自殷商已始,后歷經(jīng)各代被廣泛地應用于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古都洛陽在豐富的出土文物中金器所占比重相對較小,并且主要集中于魏晉唐宋諸代。盡管如此,仍以精美的工藝和不同的涉及面,使我們對當時的歷史背景、社會生活及工藝水平管窺一斑。本文介紹洛陽博物館所珍藏的三件(套)西晉時期金器,以饗讀者。
晉歸義胡王金印
中國古代官印章在漫長的使用和演化中,往往是配用者官位高下、權力大小的標志。質地有金、玉、銀等的不同,紐式有龍、蛇、龜?shù)鹊南笳鳎欢@些無不與爵位和官職的等級息息相關??梢哉f由于千百年來的磨滅毀失,真正留存于世的金印,已經(jīng)非常稀少。這枚“晉歸義胡王”金印能幸運地保存至今,更使我們加倍珍惜。
這枚西晉時期的金質印章,是上世紀40年代一位孟津的商人到甘肅做生意,無意中從古董商手中購得的珍品。1973年交洛陽博物館收藏。它高2.6厘米,長寬各2.1厘米,重83.3克。印章為正方形印面,鐫刻陰文篆書“晉歸義胡王”五字,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緊湊貫氣,全局渾然一體,刀鑿痕清晰可見,結體端莊穩(wěn)重,是嚴格繼承漢印風貌的典型。印紐為極具少數(shù)民族特點的駝形紐,造型抽象簡練。晉歸義胡王,即歸順于晉朝的胡王,是西晉王朝賜給匈奴歸化部落首領的封號,以“歸義”來褒揚他的歸順行為,用以安撫少數(shù)民族首領。《晉書·武帝紀》中提到,西北地區(qū)的鮮卑、匈奴以及東南方的五溪蠻夷、東夷三國等眾多少數(shù)民族都投降于晉朝,晉朝皆封官加爵?!皶x歸義胡王”金印就是枚賜印,充分說明當時西晉政府對少數(shù)民族所實行的懷柔政策。這枚金印從甘肅得來,所指“胡王”當為晉武帝所封的居住在涼州的匈奴族首領。它反映了西晉時期我國境內民族大融合的情況,更是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睦鄰友好的見證。
西晉小金獅子
這六枚小金獅子是1955年在孟津縣平樂鄉(xiāng)金村出土的,每個高約1厘米,重5-6克,共重達34.7克。它們形象相同,雕造逼真,造型極似洛陽西晉墓葬中出土的瓷獅。小金獅子眉眼俱全,頭部前伸,不露胸部,四腿卷曲爬臥,那乖巧、可愛的形象,毫無“獸中之王”令人生畏的感覺。西晉匠師能在如此之小的金塊上精雕細刻出這么精彩的獅子形象真是極為難得。眾所周知,獅子的故鄉(xiāng)遠在非洲、西亞和南美等熱帶地區(qū)。據(jù)《漢書·西域傳贊》記載:“獅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也就是說,中國的獅子最早是西域各國作為珍貴貢品而輸入到我國的,所以獅子傳入中國的時間是在漢代。獅子來自遠方,使它在人們的心中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再加上獅子威武雄壯的身姿、佛教中的神話傳說,都使獅子在我國被人們視為是一種辟邪、吉祥的“瑞獸”,獅子的造型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紋樣之一。這樣的小金獅子應該是孩子或婦女身上最為理想的佩飾品。
金項鏈
這條金項鏈是1956年在孟津縣平樂鄉(xiāng)金村出土的,長28.3厘米,重71.8克。它由金絲編連而成,黃金色澤赤黃,制作工藝考究,應為貴族所戴之物,是一件罕見的裝飾品。值得一提的是,金項鏈的長度只夠圍人的半個脖子,要在后端兩個圓環(huán)上系扎綬帶,由于綬帶的“綬”字與長壽的“壽”相諧音,所以用綬帶象征長壽,黃金是富貴的象征,這樣的組合表達了人們最美好的心愿。這件造型看似簡單的金項鏈,從冶煉提純到最后完成,往往要經(jīng)過許多環(huán)節(jié),需要使用多種工藝,它的制作就運用了掐絲編織、焊接、拋光等多種制作工藝。因此,金銀器的制作是古代科技含量最高的器物門類之一,也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當時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水平。
西晉歷史僅有五十余年,但它結束了三國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統(tǒng)一中國,為當時社會與經(jīng)濟的發(fā)展提供了短期的良機。那時統(tǒng)治階級奢華之風盛行,使得金銀器工藝因而有所發(fā)展,其社會功能進一步擴大,技術也更趨嫻熟。我們從這幾件金器就可以看出當時制作工藝的精湛程度。(責編: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