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漆線裝飾佛像的制作基地在同安縣馬巷鎮(zhèn)。蔡氏作坊“西竺軒”,其有姓名可考的可上溯到第八代傳人蔡伍祥,著名藝人蔡文沛為第十一代傳人,將作坊遷至廈門。
文沛先生(1911-1975年)首次將漆線裝飾用于表現(xiàn)歷史人物,且廣收學徒,將家門絕技公開于世。文沛之子水況先生是蔡氏第十二代傳人,為工藝美術大師。他的藝術視野更加開闊,作品《波月洞降妖》和《還我河山》作為工藝美術的經典之作被中國工藝美術館珍藏。1972年他還將許多漆線雕圖案做成獨立的裝飾藝術品,為國家大量創(chuàng)匯,至此時“漆線雕”一詞乃由蔡水況先生命名。其作品形成的產品模式仍是現(xiàn)代漆線雕生產的主流產品。
2006年6月2日,廈門天氣晴朗,蔡水況像平時一樣起得很晚,習慣性踱進樓上的小房間,一件一件地查看自己陳列在櫥窗中的作品,他突然發(fā)現(xiàn)《波月洞降妖》似乎擺得有點歪,于是熟練地戴上白手套,又仔細挪了挪。這時候,墻上的時針已經指向數(shù)字10了,他匆匆給家里的三條狗:貝利、亮亮和黑桃準備好一天的食物,才離開了家門。
剛到單位,總經理鄭堅白抑制不住興奮地告訴他,網(wǎng)上已經公布了首批獲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名單,廈門漆線雕名列其中。一聽到這個消息,蔡水況馬上笑得合不攏嘴。據(jù)他后來回憶,那是他這輩子最高興的一天,甚至超過了后來他被評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所帶給他的快樂。像漆線雕這樣一個漆藝小品種能評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前他從來沒有想過,也從來不敢想。
作為廈門市唯一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蔡水況在廈門市名氣很大。經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常務副會長黃寶慶引見,記者見到了這位精神矍鑠而健談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蔡氏漆線雕第12代傳人。
“偶像”父親
1939年12月,蔡水況出生于閩南漆線雕世家,父親蔡文沛是全國知名的漆線雕藝人。蔡氏作坊原名“西竺軒”,現(xiàn)在有姓名可考的上溯到第八代蔡伍祥,約在清朝嘉慶年間。蔡水況8歲時,父親蔡文沛將作坊遷至廈門,廣收學徒,將家門絕技公開于世。從他13歲開始接觸漆線雕,父親就一直是蔡水況的“偶像”,他非常崇拜父親,以至于原原本本的承襲了父親的技藝、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以及生活樸素、不拘小節(jié)。
蔡水況和父親相處就像朋友,充滿了溫馨的小細節(jié)。蔡水況十多歲在廈門雕塑社上班的時候,雖然已經分開住,但他仍習慣下班回家和父親一起吃晚飯,然后留在老人家那邊苦練基本功。老人家或在旁邊指點一二,或講一些蔡氏家史,每天幾乎都練到晚上十二點。到這個時候,父親都會心疼,“你看,父親都對我說:‘好了不要再練了,你回去睡覺’,就是說明他非常滿意?!闭f起這些,蔡水況的臉上浮現(xiàn)出孩子般的自豪感。正是這段時間,蔡水況不僅從父親那里學到了精湛的技藝,還對蔡氏發(fā)展史了如指掌,這為后來蔡氏漆線雕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了便利條件。
現(xiàn)在廈門惟藝漆線雕藝術有限公司(原廈門工藝美術廠)的展示廳里,陳列著一座三人群塑像《鄭成功收復臺灣》,這件蔡文沛先生唯一保存至今的作品,完成于1959年,幸而躲過了“文革”劫難,已經成了蔡水況對父親的全部記憶。蔡水況時常久久凝視這件作品中老漁民衣領上“正把”工藝做成的金絲閃爍的花紋,細細揣測父親當年是怎樣完成了如此絕技。
1973年的無心插柳
1973年,蔡水況34歲。2003年,距1973年30年時,《廈門晚報》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蔡水況·漆線雕·1973年》的專題文章,文中這樣寫道:“蔡先生又別開生面在蛋殼上、花瓶上、香爐上、瓷盤上……一一發(fā)揮,擺脫前人一貫只把漆線雕用以表現(xiàn)神佛戲劇人物服飾的規(guī)矩,獨樹一幟地把傳統(tǒng)的各種吉祥紋樣獨立地作為藝術形象直接表現(xiàn)在平面上。在1973年的廣交會上,漆線雕裝飾的花瓶、瓷盤大受歡迎,取得大宗訂單。到這個時節(jié),應該說是漆線雕藝術命運的轉折點了。”
文中沒有提及的是,這個轉折點頗有些戲劇性。漆線雕成為一種工藝品之前,漆線僅僅是佛像神像服飾上的一種裝飾工藝,不能獨立成氣候。即使在蔡文沛很具創(chuàng)新意義的歷史人物身上,漆線工藝在整體作品中也還只是占有古老傳統(tǒng)的從屬地位。1972年,因為政治的需要,已經被遣散的廈門工藝美術廠召集藝人歸隊創(chuàng)作政治宣傳作品,而后為解決這支隊伍的吃飯問題,工藝美術廠的產品通過當時唯一對外的窗口“廣交會”去爭取訂單,此時蔡水況實驗性的以漆線做在瓶盤上的“龍、鳳”工藝品意外地得到大量訂貨。至今,這一模式仍是市場的主打產品。
蔡水況將這次“意外”的原因歸結為兩點:首先,當時所有出口工藝品的內容均為“革命題材”,而漆線雕則以“龍鳳”引人注目;其次,瓶盤作品價位適當,頗受客商歡迎。自己在其間起的作用,蔡水況卻很少提起,他常說:“我是喜歡做這東西,那陣子哪會想那么多!”“漆線雕”這三個當年蔡水況為應付展覽即興發(fā)揮脫口而出的中國字,已經成了我們中國文化藝術中一個永遠的名詞,蔡水況也因此成為了漆線雕藝術的創(chuàng)始人和命名者。
十年磨一劍
漆線雕在廣交會上一炮打響后,蔡水況一面創(chuàng)作,一面擔任起了廈門工藝美術廠副廠長一職,主抓車間生產。1985年,受到改革開放大環(huán)境的影響,大家紛紛抓住機遇下海,他卻在這一年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意外的決定:閉門十年,潛心創(chuàng)作一套漆線雕藝術的代表作?!盀槭裁次乙@樣做啊?因為這一代產品是我父親開發(fā)出來的,但他的大部分作品幾乎都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掉了,我下定決心要完成這些作品,主要是為了紀念他?!敝钡浆F(xiàn)在,蔡水況還慶幸自己當初明智的決定。
對兒子蔡士東而言,那特殊的十年,父親的身影似乎就定格在那盞紅色的臺燈前。蔡水況停薪留職在家創(chuàng)作的前五年,蔡士東一直陪在他身邊。剛開始蔡士東還覺得有些單調——每天從早上八點做到晚上十點,沒有休息日,連中午飯都是簡單迅速。蔡士東算了算,這樣在家里做一天,幾乎相當于在工廠兩天的工作量。蔡水況卻似乎并不覺得疲倦,“他經常十來天不出家門,每天工作比我還晚,通常要到12點。家里來客人,要是坐的時間太長,父親表面上不會說什么,但客人一走就會跟我發(fā)牢騷。父親年輕的時候腰椎受過傷,一年總會犯一兩次,每次都有十天半個月不能動,即便是這個時候,他也不愿意休息,而是半躺在沙發(fā)上歪著頭工作。”這些蔡士東已經習以為常,有時看到父親完全沉浸在創(chuàng)作的樂趣中,他漸漸理解了父親,也不會再去進行勸阻。
蔡水況在陽臺上搭建了一個僅有11平方米的簡易棚作為工作室,由于沒有隔熱層,夏天的時候這里就跟火爐一樣,如果恰好趕上做細線的工序,由于怕細如發(fā)絲的漆線飄動,所有窗戶都要關上,有時候甚至還要屏住呼吸。為使作品永久保存下來,蔡水況不使用經過處理的上金漆,而是采用具有毒性的青干漆,因為這種漆耐酸、耐熱、耐水,能使作品歷經千年不會變質??墒沁@樣做也導致他一拿筆為作品上漆,雙臂內側就奇癢難忍,久而久之從頭到腳無處不癢,甚至全身出現(xiàn)紅腫,部分皮膚潰爛。有時,蔡水況自己也會覺得很苦,但一想起是在完成父親的心愿,他就覺得這些付出都很值得。
“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它春夏與秋冬”成了蔡水況這十年生活的真實寫照,《紅樓夢》、哪吒、秦始皇、鄭成功等古典小說、傳記人物題材的經典作品就在期間誕生,其中《還我河山》、《波月洞悟空降妖》兩件作品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在蔡水況家專門的陳列室里,他小心翼翼地帶上白手套,從特制的櫥窗里拿出一件《紅樓夢魂》給記者展示,他對這件作品的整體設計頗為得意——用一條寓意黛玉香魂的飄帶,連接起二人的愛情悲劇。跟蔡水況合作長達12年之久的鄭堅白,一眼就看出這件作品是以越劇人物為原型,儼然是蔡水況的忘年知己,她告訴記者,這十年,無論從技藝還是對藝術的理解上,都可以稱得上是蔡水況藝術生命最好的時光,因此這些作品更顯可貴。
“零工資”的高級顧問
在蔡水況的名片上,除去各種榮譽稱號和協(xié)會頭銜,還有一個更實際的職位——廈門惟藝漆線雕藝術有限公司高級顧問,令人驚訝的是,在他任職的12年間,從沒有要過一分錢的薪水。這在公司總經理鄭堅白看來,十分不可思議。
鄭堅白的印象中,蔡水況除了是廈門工藝美術廠老廠風趣幽默的副廠長,更是一個對漆線雕事業(yè)極其執(zhí)著的藝術家。1995年,剛剛上任新廠長的鄭堅白去蔡水況家里拜訪,試圖說服他重新出山,來挽救瀕危的廈門工藝美術廠。出于各種因素的考慮,蔡水況拒絕了。但連續(xù)幾次的拜訪,也讓鄭堅白發(fā)現(xiàn)了一個寶藏,那就是蔡水況歷經十年創(chuàng)造的12件漆線雕作品,這些作品深深打動了她,讓她對漆線雕的未來頓時充滿了信心。
“鄭堅白對漆線雕的重視,讓我很受感動,所以最后才答應幫她。漆線雕的技藝是我的祖先開發(fā)出來的,熱愛它是理所應當?shù)模斂吹揭粋€不是姓蔡的人、一個領導重視漆線雕,我又有什么理由置之不理呢?”蔡水況對重新任職只提出了一個條件,就是不要給他發(fā)工資。這一點讓很多人想不通,尤其是他精于商道的老伴,更是頗有微辭。在這點上,蔡水況是倔強的,他用這種近乎固執(zhí)的方式表達著自己對漆線雕無私的真心。名利他都看得很淡,自己有技術也有資金,如果要賺錢的話很容易,但他深知一個人的力量畢竟單薄,要真正保護和發(fā)展漆線雕需要有一個大集體。
這幾年,漆線雕的發(fā)展異常迅速,“蔡氏漆線雕”技藝被載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授章認證為“杰出手工藝品”,蔡水況被授以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從經濟效益上而言,2002年改制后的廈門惟藝,利潤超過老廠歷史最好的一年,2003年利潤比前一年翻了一番,2007年利潤達到2002年的9.6倍。
貴在堅持與創(chuàng)新
談起畢生最大的心得和感受,蔡水況毫不猶豫地回答:“凡事都要堅持,漆線雕能有現(xiàn)在的發(fā)展,全憑堅持!”他舉例說,自己有一個做彩塑的好朋友,看到他通過十年時間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十分羨慕,準備自己也花時間做一套彩塑代表作。蔡水況建議他先拿出四個月時間出來,但這四個月必須是心無旁鶩地進行創(chuàng)造。半個月以后,蔡水況關心地問老朋友情況如何,誰知那位朋友早就放棄了?!八膫€月都不能堅持,還沒有我一件作品花費的時間多呢,所以堅持最重要。另外,技術、經濟條件、信心也是事業(yè)完成的必備條件?!辈趟疀r自己就是“堅持”的身體力行者,甚至在“文化大革命”當中,他也想盡一切辦法堅持練習。
而這種堅持背后,更多的是一種責任。蔡水況經常對蔡氏子孫說,別人可能只有一個責任,但作為蔡氏子孫,每個人都有兩個責任:一個責任是發(fā)揚我們地方的特種工藝,另外一個責任,你是蔡家的子孫,更有責任來完成它。他對藝術的近乎苛刻的精益求精,也讓許多人大加贊賞,每逢自己作品有不滿意的地方,他都不惜全部鏟掉重做。
蔡水況堅持、倔強,但并不保守。歷經了三百年漆線雕發(fā)展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技藝要發(fā)展,決不能固守在傳統(tǒng)上,需要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只要確實把握住了漆線雕作為線條藝術的精髓,好的新作品常讓他拍手稱快。為此,他很看好2001年加盟蔡氏的藝術總監(jiān)莊南燕,有時針對新作品他也會提出自己的看法,積極參與新作品的創(chuàng)作和試驗。
樂得自在
跟蔡水況交談,往往會被他爽朗的笑聲所感染,心情變得十分愉快。有一個記者曾納悶:“大師你有壓力嗎?”蔡水況回答:“沒有,我的頭腦只想愉快的事情,不想壞的事情?!北炯倚值芤苍_玩笑的問起他:“你準備吃到幾歲啊?”他說:“就到70歲吧,現(xiàn)在的生活很好,很幸福,該做的事情我大體都完成了。”裝修新家的時候,單位領導問他:“需要單位哪一件作品裝飾房子?”他答:“不要,何苦?簡單就好?!?/p>
蔡水況是知足的,在他的眼下和手下,他見證了漆線雕的發(fā)展壯大,也很滿意漆線雕的現(xiàn)狀。今后,只要身體允許,他會寫一本漆線雕的專著,將漆線雕的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創(chuàng)作人員。作為廈門人,在適當?shù)臅r候,他想要將自己的漆線雕作品無償捐獻給廈門博物館,捐獻給社會,讓大家都來弘揚傳統(tǒng)文化。
周邊的親人、朋友說起對他的印象時,都不約而同地表達一個意思:雖然在藝術上精益求精,但在生活上卻是十分隨意和簡單。他和老伴都十分喜歡小動物,老伴和朋友自發(fā)成立了一個保護小動物協(xié)會,專門收養(yǎng)流落街頭的小動物。家里的三條狗都是從大街上撿來的,和球王貝利同名的白色京巴犬已經17歲高齡了,體弱多病,蔡水況每天都無微不至地照顧它,像是在對待自己的一個老朋友。除此之外,他抽煙抽得很厲害,喜歡喝濃咖啡,對攝影也頗有心得,整個采訪過程中,他不時給記者的拍攝角度提出建議,并認真地挑選每一張照片。
1995年6月27日,在閉門十年創(chuàng)作之后,他為自己寫下一篇千余字的自傳中,文尾寫道:“眼下我已年過半百,藝術經驗漸多,人生閱歷也漸多。我長久以來養(yǎng)成的習慣,生活得過且過,衣食無缺即是幸福,藝術上則不厭其精,因為這才是生命價值所在。一切虛名浮利并非我追逐的目標,因此我常甘于寂寞,心氣平和。這是搞藝術的必要條件,是我數(shù)十年實踐的心得。我希望漆線雕這門優(yōu)秀傳統(tǒng)工藝的后繼者能于此有所感悟,為這門古老的藝術開創(chuàng)更美好的前程。”其悟性和境界可見一斑!
團隊成就“蔡氏漆線雕”
采訪中,除了蔡大師,還有一個名字被多次提起——鄭堅白。大家一致認為,沒有她的推動就沒有蔡氏漆線雕現(xiàn)在的輝煌。生活中,她衣著樸素,留著齊耳短發(fā),開朗直爽,喜歡和女兒一起玩魔獸世界,喜歡看大片,喜歡旅游,誰也無法將她和一個鐵腕領導聯(lián)系在一起,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外柔內剛的女性,讓漆線雕的夢想照進現(xiàn)實。
從上世紀80年代初畢業(yè)分配到廈門工藝美術廠當技術工人,鄭堅白的命運就和這里結下了不解之緣。從工人到中層干部再到當廠長;從集體所有制的工藝美術廠到改革成立股份制的公司……彩扎、彩塑、漆線雕……小蛋殼、大菩薩,她親歷了工藝美術廠從興盛到衰落再起死回生的歷史,也目睹了廈門民間工藝美術被時代的潮流沖洗淘汰的景象。在社會變革,舊體制紛紛瓦解,傳統(tǒng)工藝瀕于流散失傳的時刻鄭堅白和幾位漆線雕師傅堅持下來,從一個小公司開始,再次扛起“漆線雕”的大旗,堅守住了廈門傳統(tǒng)工藝美術僅存的這塊陣地。
“蔡氏漆線雕”重新起步,從第一年上百萬產值到第六年800多萬產值;年年在省級、國家級的展會上得大獎;被收錄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為“杰出手工藝品”……這一切的成功都因為有鄭堅白身先士卒的沖鋒陷陣。她既要做全局的統(tǒng)領又要身體力行把握各個環(huán)節(jié)。對外,她是“外交官”,主管的上級機關的檢查工作,市、省、國家的領導人的參觀視察,應對媒體的采訪,參加各項商業(yè)的、文化的社會活動;在家,她的文化素養(yǎng)和個人性格,使她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團結著一個和睦的集體。在日常管理工作之外,她又是漆線雕的藝術創(chuàng)新的藝術指導,常常以獨到的慧眼發(fā)現(xiàn)新的閃光點。
鄭堅白是中國“老三屆”的一員,在閩西的農村經歷了八年的艱苦磨煉。她的誠實正直、堅忍執(zhí)著,使得她瘦弱的肩膀能夠負起重任。她以她的文化素養(yǎng)和藝術眼光引領著“蔡氏漆線雕”走的是一條文化產業(yè)的道路。
在“蔡氏漆線雕”團隊里蔡彩羨、蔡富國、蔡士東是蔡氏家族的“第十三代傳人”,屬“嫡系部隊”。蔡彩羨初中畢業(yè)后即進入工藝美術廠學藝做漆線雕,她從少女時代到今天人已中年一生與漆線雕難解難分了,漆線雕使她成為“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蔡富國是這一代藝人中人們公認的“能工巧匠”,他對形體結構的認識、表現(xiàn)使他的作品更具藝術生動性。近年他回歸這支老部隊正在默默地完成一項“搶救文化遺產”的任務:把漆線雕的傳統(tǒng)紋樣一一以同一規(guī)格尺寸制作出來。這是一項類似編寫辭典的工作,它將向人們展示漆線雕三百年來積累的藝術詞匯。蔡士東是蔡水況的兒子,他在父親的感召下“棄商回藝”。心靈手巧的他不是“棄商學藝、從藝”,而是回到他的藝術本行。他最拿手的是“細線工藝”,七尺男兒繡花心!王志強是這一代漆線雕藝人唯一的“外姓”,卻又是蔡水況唯一的外姓“入室弟子”。前年他與蔡彩羨倆人在北戴河李鐵映主持的國家級的“拜師會”上,很正規(guī)地入了師門。蔡志強勤于思考、善于鉆研,在創(chuàng)新上常有啟發(fā)性的“好點子”。 莊南燕是蔡氏漆線雕的團隊里的藝術設計,自2001年加入這個團隊,他給這個傳統(tǒng)的行業(yè),加入了許多新的元素。從獲得福建省2005年“爭艷杯”金獎的《英雄》到2007年全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博覽會金獎的《白鷺女神》,無不彰顯了他的創(chuàng)作實力和藝術品味。這第十三代傳人是當今“蔡氏”的中堅力量,他們又肩負著對新人扶持的責任。
“第十四代傳人”已在堀起,從藝幾年后“學徒工”里的新人涌現(xiàn)了,藍梅卿、吁小榮、李小蘋、呂劍文、龍輝、顏春明……這兩年來他們的作品紛紛在全國性的展覽會上獲大獎。其中,顏春明是去年工藝美術學院的畢業(yè)生,投身漆線雕藝術僅一年他設計的《花瓶臉譜》就獲得金獎。這對于漆線雕藝術,對于他本人的藝術道路都是可喜可賀的。
把2000年以來“蔡氏漆線雕”新人在省級、國家級大展的獲獎作粗略統(tǒng)計,僅舉其中“金、銀、銅”的獎項就有如下一列:
銅獎 《九龍盤》、《年年有余 掛屏》蔡彩羨;《中華紅三龍瓶》王志強;《王者》、《戲劇臉譜》、《花爛漫》、《中國圖騰》莊南燕、王志強、張建生;《五龍瓜瓣瓶》蔡士東、藍梅卿、呂建文。
銀獎 《春天》、《遠古的呼喚》蔡彩羨;《九龍盤》王志強;《松鶴延年 六角瓶》蔡士東、吁小榮。
金獎 《雙雄會》蔡彩羨、張建生;《遠古的呼喚》蔡彩羨;《年年有余 瓶》王志強、張建生;《求偶 龍掛屏》蔡水況、蔡士東;《戲劇臉譜 瓶》顏春明、李小蘋、龍輝。
打戒指,還是打鋤頭?
莊南燕
如果你有相應的體力與智慧,你愿意打一只戒指,還是愿意打一把鋤頭?
“戒指與鋤頭”只是一個比喻,這里說的要點是:漆線雕產品的藝術價值與經濟價值。
工藝美術界的同行對于“蔡氏漆線雕”堅持手工制作的工藝傳統(tǒng)有不少善意的批評,總結為一句話就是:老一套,做不大。這是事實,“蔡氏”在產量方面確實沒有優(yōu)勢。
“蔡氏漆線雕”何苦堅守傳統(tǒng)手工制作呢?工藝美術品畢竟不是碗、筷、瓶、碟等日用品,它的藝術品質與價值在于手工制作的難能可貴。這份可貴在今天的工藝美術市場上雖然尚未全面展現(xiàn),但已經日益明朗了。傳統(tǒng)手工制作工藝品的藝術質量與價值正日益得到海內外廣大藏家的認可和青睞。
人們對藝術品的品位高下的分辨力終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人們審美能力與經濟能力的提升而“水漲船高”的。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問題:廈門遠離“中國瓷都”江西的景德鎮(zhèn),但我們經??梢栽诼愤叺財偵峡匆娙缟蕉逊e的“景德鎮(zhèn)瓷器”在賤賣,好像盛夏豐產的西瓜賣不了怕爛掉,此番景象恐怕你走遍中國的哪一座城市都有幸目睹;“行畫”,一種歸檔在日用品的“油畫”,洋人每年在圣誕節(jié)前家庭改換的一批墻上飾品。由于中國“人多又能干”,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今“世界最大加工作坊”在中國,其生產工藝已分不清機械與人工的比例了。它的價格一直很低,它的作者不是專業(yè)人員,它以成捆成堆的數(shù)量對外出口……甚至某些地方曾經要以此“油畫藝術”來發(fā)展“文化產業(yè)”,作為“文化藝術城市”的拳頭產品。但是,實踐證明它既不能成為一種“文化藝術”,也不成為一種“文化產業(yè)”。
一個以廉價勞力制造批量產品的行業(yè),是一種落后地區(qū)采取的落后時代的落后的謀生手段。不久前筆者在無錫市看了“無錫惠山泥人”的代表作“大阿福”的產品市場,“大師級”作者的作品一對標價上千元,著名藝人的作品幾百元,知名藝人的作品價格僅在幾十元,而一般批量的產品則五元十元即可。貨比貨,質量水平相差極大,批量貨是不具收藏價值的,連觀賞性都很低。消費者的選擇正隨著經濟狀況的改善而提高檔次。事實已經證明:高檔工藝品與繪畫作品走進千家萬戶的腳步聲已經越來越響亮了。
人們會提問:手工制作漆線雕提高生產效率很難嗎?很難。第一,靠人的雙手直接制作任何產品都是難而又慢的,何況是藝術品,那份散發(fā)著人文氣息的精美是任何機械不能替代的,因而形成了合理的高價位。否則,何苦外國大亨要花大錢穿“手制西裝”,乘坐“手打汽車”?第二,培養(yǎng)作者不容易,一個熟練藝人沒有幾年“吃剩飯”(舊時學徒的行話。學徒必須吃苦受累,忍饑挨餓,任勞任怨,等師傅飯后才上桌)學不了手藝。因而藝人的藝術勞動前期成本投入也很高,產品應該有相應的商品價位。戒指有戒指的價值與價格,鋤頭也有鋤頭的價值與價格。如果你會打戒指也會打鋤頭,你選擇干什么?
人們還會提問:你何不用機械壓一把“鋤頭”再手工貼金?你何苦如守寡女人,守那份無謂的“貞操”?這份貞操便是難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蔡氏漆線雕”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錄項目,已成中國13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的“杰出手工藝品”,因而,她必須以“杰出”的“非物質的”技藝一以貫之地堅持用人的腦、人的眼和人的手所實施的最寶貴的人的藝術活動,去創(chuàng)造長久保留著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和人的體溫的珍貴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