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資深藏友贈(zèng)給我一件“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篆書礬紅款粉彩瓷盤,讓人一眼望去,賞心悅目,今天拿出來給眾藏友飽飽眼福。
這件白地粉彩瓷盤(圖1)直徑29.4厘米,高5厘米,足徑18.2厘米,圈足內(nèi)有礬紅“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圖2)。正面是典型的道光時(shí)期纏枝蕃蓮紋圖案,中間一朵大蕃蓮花,周圍六朵小蕃蓮花,又在盤壁繪六朵似扁菊的花朵,然后用綠色纏枝將12朵花圍繞起來,構(gòu)圖新穎。盤沿在一道綠弦紋外,又施一周描金弦紋(大部分已流失)。外壁用礬紅繪五只蝙蝠。這只瓷盤紋飾寓意福壽連綿。正面圖案裝飾性強(qiáng),紋飾疏朗、古雅,一改乾隆、嘉慶時(shí)的繁縟,立體感強(qiáng),色澤清艷。花朵、葉子無明顯變化,只追求對(duì)稱、工整的效果。紋飾線條流暢,卷草紋柔美如水,花卉留出勾勒痕跡,并在一些地方運(yùn)用了粉彩軋道工藝,故全器顯出一種雍容華貴的神韻。每一朵花,層次清晰可辨?;y繪畫工整、細(xì)致、生動(dòng)活潑,有乾隆時(shí)期的遺風(fēng)。放大鏡下,能見到綠彩上的蛤蜊光。足底露胎白凈細(xì)潔,糯米狀明顯。底足處理為滾圓的泥鰍背。正面和背面有自然使用的痕跡——軟道,美中不足的是盤沿有兩處小的磕碰。
史載,粉彩是道光彩瓷的主流。清代粉彩創(chuàng)燒于康熙后期,是當(dāng)時(shí)景德鎮(zhèn)受到琺瑯彩的影響而燒制的??滴鯐r(shí)期的粉彩在用料上多半是五彩與琺瑯彩兩種色料并用,還沒有形成純粹的粉彩瓷器。粉彩的最大特點(diǎn)是用“玻璃白”打底,而五彩并不使用“玻璃白”?!安AО住笔窃诤U玻璃中,引進(jìn)“砷”元素而形成的?!安AО住敝醒趸枋切纬刹AУ闹饕煞?,氧化鉛為熔劑,而氧化砷起乳濁作用,這就是粉彩不同于五彩的主要原因。在繪制的技法上,五彩用單線平涂法,而粉彩用“渲染法”?!颁秩痉ā笔够ò暧袧獾靼抵?。例如圖1,花朵一般用胭脂紅著色,往往在花蕊部分保留的色料最多最厚。從花心到花瓣愈往外,紅色洗去得愈多,使色料本身就造成不同層次的立體感。文獻(xiàn)把“粉彩”稱之為“軟彩”,“五彩”稱之為“硬彩”。
我收藏的這件粉彩纏枝蕃蓮紋瓷盤,是官窯還是民窯器并不重要,只要擺在廳堂,它的神韻每天給我?guī)碛鋹偅o來人以美的享受,這對(duì)一個(gè)收藏愛好者來說,就足夠了。
(責(zé)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