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中晚期利民國期間,社會上盛行四時(shí)花鳥屏。這一時(shí)期名家作品很多,筆者收藏到清末民初苗清舟一堂四時(shí)花鳥屏。開化紙質(zhì),淡墨淡彩,大寫意畫法。這一堂四時(shí)花鳥屏,每幅尺寸均為縱100厘米,寬33厘米,簡裝裱。
春屏(圖1)一只喜鵲站在杏花枝頭展翅欲飛,老杏枝從右下方伸出,分枝斜插左上角,成“S”形直貫幅額。黃花朵朵,花苞淺紅,幾片綠葉剛剛展出。邊款為:“春到非因花放早,能言小鳥喚歸來。小湘作于石龍之品花處”。下鈐紅文篆書印“小湘”一方。
夏屏(圖2)李子樹一枝,從左下方穿透右下方,又從右下方斜插左上角,又折回至右上方。李花朵朵,嫩葉初放,一只畫眉立于枝頭,昂首展翅,好像在召喚同伴。邊款為:“只因紅杏是知音,灼灼偏宜間竹陰。甲申之秋小湘舟作于望蒙山房?!毕骡j紅文“小湘”印一方。
秋屏(圖3)左下方伸出三朵金菊和片片綠葉,左邊中部又向上伸出一枝彎曲樹枝,有幾片零落的紅葉。一只顧盼嗚叫的斑鳩立于枝頭,并作展翅狀。邊款為:“我是淵明松菊友,歲寒同有傲霜枝。甲申仲秋小湘舟作”。下鈐紅文“小湘”印一方。
冬屏(圖4)一枝冬梅從右下方分叉伸出,一叉橫貫下幅出格,一叉斜插左上方,又折回中額。冰梅點(diǎn)點(diǎn),一只綬帶鳥立于梅枝上,回頭顧盼同伴飛來。邊款為:“東閏初開第一枝,萬禽高會酌金卮。擬白陽山人筆法,小湘苗清舟畫”。下鈐紅文“小湘”印一方。
從畫中題款可知,此畫作于甲申年。根據(jù)畫紙的陳舊程度和裝裱特征來看,應(yīng)是光緒十年的甲申年(]884年)所作。從畫史資料記載來看,在清道光至光緒年間,很流行這種四時(shí)花鳥屏。安康市博物館藏品中,就有晚清王心原、馮玉章、劉大烈等人的幾堂四時(shí)花鳥屏。相傳此畫作者苗清舟是一位秀才,生平不詳。從題款中只知作者在“石龍品花之處”和“望蒙山房”作畫?!笆垺辈恢胤皆诤畏?,“望蒙山房”顯然是畫家的書齋或畫室,亦不知在何處。在題款處還知此畫為“擬白陽山人畫法”,白陽山人是明代著名畫家陳道復(fù)(1483~1544年),初名淳,字道復(fù),后以字行,號白陽山人,江蘇吳興(今蘇州)人,文瀲明弟子,尤長于畫花鳥,中年以后用淡色或水墨大寫意,他的寫意花鳥畫對明清畫家影響很大,和徐渭并稱為“白陽青藤”。
苗清舟這堂四時(shí)花鳥屏,書畫印俱佳,尤其是畫的神韻及動感,很有陳道復(fù)的筆意。這堂四時(shí)花鳥屏的突出成就,是都采用“s”形構(gòu)圖畫法,表示歡快、生動、有活力,對后人繪畫影響較大。可惜的是,現(xiàn)有的書畫史降中查不到對苗清舟的記載,應(yīng)屬“湮沒不彰”者之列,使人遺憾!
(責(zé)編: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