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永通寶”與藩札
有人不斷詢問“寬永通寶”是什么時代的錢?為什么在錢譜中查找不出來?
寬永是日本錢,鑄造于日本寬永三年(1626年),明治初年(1868年)廢止不用,鑄行時間長達二百四十多午。寬永是年號錢,以后雖屢改年號,但仍以寬永年號鑄錢,是日本江戶時代的主要通貨,在德川幕府十五代期間,除“寶永通寶”、“天保通寶”(橢圓形方孔銅錢)、“文久永寶”外,全部采用“寬永通寶”錢。
寬永錢,在日本國諸藩(地區(qū))鑄造多達數(shù)百個品種,分古寬永和新寬永。古寬永是從寬永三年至明歷二年(1656年),新寬永是從寬文八年(1668年)至明治初年。古寬永錢中有錢文“通寶”二字,是完全仿照唐“開元通寶”、宋“太平通寶”、明“永樂通寶”的。然這三種錢均屬大珍品,在日本國每種僅發(fā)現(xiàn)有一枚。新寬永錢背有作水波紋的,分21波和10波兩種,錢背波紋別具島國特色,日本人俗稱“浪錢”,這種錢權(quán)當普通錢四文流通。寬永錢還有鐵錢,日本人俗稱“鍋錢”,因鍋是用鐵打成的而得其名。
寬永錢是日本江戶時代的零用一文小錢,大額交易則有一兩金小判(橢圓形)、豆版銀(紐扣形)、丁銀(長方形)、二分金(方塊形,下同)、一分金、一分銀、二朱金、一朱金、一朱銀等面值,換算采用的是四進法:1兩=4分=16朱=4000文(四貫文)。
藩札,是日本國近代紙幣以前的紙幣,產(chǎn)生在寬永七年(1630年)。直條形,先用紙片印成正反兩面圖案,然后裱貼而成,和我國舊時的紙牌差不多,是由諸國藩地的富戶、町村、商社、會所等發(fā)行,有金札、銀札、錢札等,此一地區(qū)的藩札彼一地區(qū)不能流通,地區(qū)性很強?!皩捰劳▽殹焙头峭瑫r代之物,同在明治初年廢而不用。在明治末年日本人前田惇以畢生精力,走訪各地專門收集散失的藩札,共集得25000張,是最知名的藩札收藏家,有“藩札狂”之稱。
我曾見到過一張寬政五年(1793年)巖國藩的藩札,上面印有寬永錢,明顯可見是一張能兌換“寬永通寶”錢的藩札。還見有另一張裱背上印的是篆書體“量入為出”四字,是奉勸人們在用錢花銷上要有計劃。
常平通寶
早在兩千多年前西漢宣帝時,關(guān)內(nèi)侯耿壽昌令邊郡皆筑糧倉。谷賤時增價而糴,谷貴時減價而糶,民以為便,取名“常平倉”。直到北齊天保四年(553年),把“常平倉”名移到錢幣上名“常平五銖”取流通不匱之意。及至1678年,朝鮮鑄錢名“常平通寶”,可見“常平”一詞由來已久,源遠流長。
“常平通寶”錢,自朝鮮肅宗四年(清康熙十七年)陸續(xù)由戶曹、常平廳、賑恤廳、精抄廳、御營廳、司仆寺、訓(xùn)練都監(jiān)、平安監(jiān)兵營、全羅監(jiān)兵營鑄錢,隨后鑄造廳、監(jiān)日漸增多。鑄造有小平、當二、當五等,以錢四百文值銀一兩行予市。朝鮮高宗三年(清同治五年),始鑄大錢,錢文懸“戶(戶曹)大(大錢)當百”,版式很多,又鑄當十錢,錢體比當百還大得多,可能屬試鑄品。常平錢至朝鮮高宗末年(清光緒年)二百余年間冶鑄相繼,從無間斷。
人常詢問“常平通寶”錢究竟有多少種?答日最少在五千種以上,版式非常復(fù)雜。它的特點是背文多,將官署、監(jiān)名簡化成單字置于穿上,穿左右、穿下分別有紀天干、紀五行、紀八卦、記數(shù)字、紀千字文、紀月星、紀值、紀特殊符號等種類。
以“常平通寶”背穿上“平”字當二錢為例,“平”是平安監(jiān)兵營,鑄于1695~1752年。以千字文順單字置于穿下,計有“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余成歲,律呂調(diào)陽,云騰致雨,露結(jié)為霜,金生麗水”,共計44枚為一套,缺一枚都不成套,可見收藏難度之大!更為有趣的是有一枚穿上“統(tǒng)”字當二錢,“統(tǒng)”是統(tǒng)營,鑄于1742~1752年,穿下是千字文順第八個字“荒”。穿左出現(xiàn)“?”,使人莫名其妙,金仁植著《韓國貸幣圖鑒》中收集到兩枚,對錢上為什么鑄問號未作說明,看來還懸個不解之謎。
“常平通寶”錢,在清末流入我國數(shù)量較多,或混入清制錢之中,當時我國的錢幣收藏家,如李竹朋、劉燕庭、翁宜泉、江秋史、吳逸庵、趙晉齋等人已開始注意收集,彼時正是朝鮮鑄行常平錢的末期,邊收集又不斷有新錢出現(xiàn),終難集其大成。
嗚呼!泉海無邊,中國的成豐錢、日本的寬永錢、朝鮮的常平錢品種之多,可謂世界之最,堪稱是亞洲方孔錢三大系。
(責編:丁 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