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夜深人靜,當我坐在明亮的電燈下看書或寫作時,常常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小時候父親為我特制的那盞小油燈。
還是讀小學的時候,村里人每到夜幕降臨時便點起盞盞小煤油燈,燈火雖小。屋里倒也全被照亮。使用小煤油燈,最讓人煩的就是時間稍長一點,鼻孔里全鉆上油灰。在燈下久了,那灰還會鉆到嗓子里。一咳嗽便是一口黑痰。那時,一到晚飯后我總愛在小煤油燈下看書寫字,有時候熬到半夜,第二天早上起床后,鼻孔里嘴里全是黑灰。父親每見到這情景,很是心疼,于是為我做了一盞特殊的小煤油燈。
燈,仍是用小墨水瓶子做的,燈芯也和其它的燈芯一樣,所不同的是他在這小油燈上面用一張大白紙折成方形的燈罩吊在燈頭上空。白紙燈罩的中間剪了一個孔,火苗上的煙從燈罩孔中往上躥,煙灰全落到了白紙燈罩上,很少再往鼻孔里鉆。那白紙燈罩返光,放在面前的書本也被照得更亮了,只是過幾晚要換一個燈罩。有了這盞帶罩子的煤油燈后,可把我樂壞了,再不用吃燈灰的苦頭了。
是那盞小油燈,讓我每天準時完成老師所布置的作業(yè)。每當做完了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我便翻看起《西游記》來,那是父親特意為我借來的。自從迷上了《西游記》后,每到吃完晚飯,我早早寫完作業(yè)就捧起來看,在小油燈下細細咀嚼著。有時快到半夜,我還趴在小桌子前津津有味地翻閱著。其實我不只是看,有時會不經意地坐在那里望著小油燈發(fā)呆。它那微弱的火苗,一閃一閃的,時不時地還跳出火花來,真的好美,看得我都入了神。雞叫頭遍了,我還不想去睡。那盞小油燈,伴我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在它微弱的燈光下,我不僅學到了知識,還懂得了應如何去運用知識的道理。
記得是文革期間,同樣是在那盞小油燈下,父親經常為前后三莊的人說唱一些古書。如《封神榜》、《隋唐演義》、《說岳全傳》、《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等,聽的人們常常是啟明星出來了,還不愿離去。因為在當時這些書都是禁書,得在夜里偷偷地說唱,好在誰也不會走漏一點風聲。那時,大人聽到什么時候,我也跟著聽到什么時候。聽書中,讓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當時的煤油比較緊張,全靠供應,聽書的人輪流從家里帶一點來。說來也怪,有的書大家聽過好幾遍了還想聽。我聽了那書中的一些情節(jié),幾乎入了迷,人家也都樂得合不攏嘴。這盞小油燈,不僅給我?guī)砹四敲炊嗟臉啡?,也豐富了周圍鄉(xiāng)親們的文化生活。
后來,我們用上了玻璃制作的罩燈,再后來又用上了電燈,照明得到了一步步改善,生活也越來越美好。今年是父親仙逝十周年的日子,我不由得想起父親為我兒時做的那盞小油燈。是那盞小油燈為我后來的人生道路引出了方向,讓我一步步走向成熟。如今,那盞小油燈已不知被遺留在何處,可它卻永遠留在了我的心間。
謁小雁塔
去西安的人,大雁塔是必游之地。我到了西安,卻為小雁塔突兀飛揚的氣勢和挺拔秀麗的雄姿而傾倒。
小雁塔聳立在西安市南門外友誼路的薦福寺內。該寺創(chuàng)建于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這是唐高宗李治死后百日,皇室族戚為他“獻?!倍ㄔ斓乃略海麨椤矮I福寺”。
步入寺內,南行不遠,便是一座紅柱綠瓦、磚木結構的兩層藏經樓。這座樓是繼玄奘之后,唐代又一位名僧義凈譯經、藏經的樓閣。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1年),義凈由廣州乘船去印度等國游學,歷時25載,先后到過印度洋東部的三十多個國家,帶回佛經四百多部。返回長安后,他在薦福寺里主持佛事、譯經、著書立說,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繞過藏經樓,就是巍峨壯觀的小雁塔。塔分13級,高43.3米,呈正方形。塔的底層邊長11.38米,屬密檐式磚塔,下有磚基座。塔內每層都有塔室,可攀梯而上至塔頂。小雁塔歷經1200多年的風雨,還承受了70多次地震,仍安然無恙,高聳屹立。
在兩次大震中,小雁塔還留下了一段趣話。就是在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的大地震中,塔自頂到底被震裂一尺多,而在34年后的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的又一次地震中,一夜之間裂縫竟又合攏,這就是被人稱之為“神合”的奇跡。小雁塔雖然“神合”,但中間還有縫隙。據說,過去農人常以觀看小雁塔縫隙來估測當年的收成:隙小必豐收,隙大則歉收,非常靈驗。為保獲得好收成,農民們每到春秋之際競相到小雁塔焚香祈福。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逐漸認識到:因為小雁塔裂縫中有土,如果當年雨水充足,裂縫長草就茂盛,遠視之,裂縫就小,甚至看不見。如果氣候干燥,草木不長,裂縫自然就顯得大了。
離塔向南,穿過一個工藝書畫展室的四合院,沿磚道繼續(xù)南行,順道觀賞過古槐、石碑后,再出“慈氏閣”,就到了鐘鼓樓前。鐘樓里懸著一口大鐵鐘,直徑3.55米,重量8000公斤,是金章宗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鑄造的。清康熙年間,每天凌晨,寺僧準時敲擊報曉,清音蕩漾,響徹四方。后來,晨鐘敲擊中斷達70年,直到1994年元旦凌晨重又敲響?,F在,“雁塔晨鐘”已成了“關中八景”之一,還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當我們最后登至塔頂時便生另一番心境。從塔頂眺望西安南門外的秀麗美景,再俯視參天古槐掩映下的院內古建筑,倍覺心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