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交河故城,是世界著名的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城市建筑遺址,是一個龐大的杰出的作品。196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兩千年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不但沒有被人們遺忘,現(xiàn)在反而受到人們的重視和保護。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行人刁斗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唐]李欣《從軍行》
站在交河城頭,我卻從來沒有感到過自信,盡管我的腳步曾多少次從不同方向穿城而過直抵慫崖,但我還是沒有看透過交河的歷史。我總是無法講清交河經(jīng)歷的年代、戰(zhàn)事和曲折,這些水遠只是我面前攤開的幾本書上生硬的文字。我只知道交河是一座荒廢的城、是一座二十年來從興盛走向荒廢,從此再也沒有醒過來的城。
交河故城位于吐魯番市以西1 0公里,坐落于雅兒乃孜溝河水沖砌的大約2835米高的崖臺上。臺地周緣形成了高達幾十米的斷崖,地勢險峻,易守騅攻,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從高空俯視,整個故城的形狀有點像柳樹葉。據(jù)說因為兩條河水繞城在城南交匯,故名交河。
故城由官署、廟宇、民居、塔群和作坊等建筑組成,總面積約45萬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大約37萬平方米,主要集中在故城的東南部,占故城總面積的五分之三。
早在公元前一世紀前后西漢時期,當?shù)赝林能噹熐皣谶@里建都,當時有“戶七百、口六千五十,勝兵八百六十五人,”是車帥前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文化的中心。公元450年,來自河西的北涼殘余沮渠安周攻破交河,車師前國滅。
其后到公元9世紀中,交河一直是中原王朝統(tǒng)治下的郡縣屬地,并曾是唐在西域的最高軍政機構安西都護府的所在地。
公元840年,回鶻人占據(jù)吐魯番,交河成了回鶻王國的屬下重鎮(zhèn)。
公元1383年,察合臺汗黑的兒子攻破交河。交河城逐漸被毀棄。
交河溝北有車師王族的陵墓。交河城內(nèi)的建筑大多為唐代所建筑,也有相當一部分為回鶻人所建或改建。
1994~1996年,考古工作者對這一大型遺址中的部分重要遺存進行發(fā)掘,出土了一批文物:有漢代車師人的遺物和遺跡,有唐代占據(jù)交河的漢人的遺物和遺跡,有回鶻人的遺物和遺跡。這些文化遺產(chǎn)是研究交河歷史的重要資料。
交河故城基本上是通過挖掘天然生土建筑而成的,最高建筑物有五層樓那么高。經(jīng)歷了大約2300年的戰(zhàn)爭烽火、自然災害、人為破壞的考驗,交河故城儼然像一個勇士屹立在那里。
交河故城是“絲綢之路”上的歷史名城。是古代西域政治、軍事、屯思的中心之一,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
有人說,交河故城是古代車師、漢、回鶻等民族先后共同開發(fā)建設的歷史紀念碑。同時,它對研究東西方文化交流、“絲綢之路”歷史、中亞文明史以及中國古代城市建筑、宗教、藝術等有重大科學價值。
交河故城之所以歷經(jīng)千年滄桑還能夠奇跡般的保存其主體結構,是因為吐魯番氣候干燥,少雨。如今的交河故城的規(guī)模。大體為唐代的建筑。
據(jù)有關專家分析,交河故城的建筑布局主要由明顯可見的三個部分組成:貫穿南北的一條中心大道把居住區(qū)分為東、西兩部分,大道北端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寺院,以它為中心構成了北部的寺院區(qū),這一區(qū)的建筑面積約為10萬平方米。建筑多是長方形院落。院落門向著所臨街巷。
從每所院落的平面布置來看當為寺院,尤其是主室里都有一個方土柱,應是神壇或塔柱;大道東區(qū)南部為大型民居區(qū),建筑面積約為8萬平方米,北部為小型居民區(qū),中部為官署區(qū);大道西區(qū)除大部分為民居外,還分布有許多手工作坊。
城中大道兩旁皆是高厚的街墻,臨街不設門窗。大體南北、東西向垂直交叉、縱橫相連的街巷把37萬平方米的建筑群分為若干小區(qū),頗似中國內(nèi)地古代城市的坊、曲。
這種建筑布局反映出,交河故城在唐代曾經(jīng)進行過一次有規(guī)劃的重修改建,而唐代以前舊城痕跡則早已大不相同了。
從城市布局來看,它一方面受到了中原傳統(tǒng)城市建筑規(guī)制的影響,又獨具地方特征。以街巷為骨架的交通網(wǎng)絡、城門及其它建筑,在營建時,無不把軍事防御作為其建筑時的指導思想,整座古城就是一個巨大的軍事堡壘,反映出了歷史上這一地區(qū)激烈的民族和社會矛盾。
令人驚奇的是,建筑形式除了沒有城墻外,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征,即整座城市的大部分建筑物不論大小基本上是用“減地留墻”的方法,從高聳的臺地表面向下挖出來的。
寺院、官署、城門、民舍的墻體基本為生土墻。尤其是街巷,狹深、蜿蜒。
有學者認為,這座城市就是一個龐大的古代雕塑,其建筑工之獨特,不僅國內(nèi)僅此一家,國外也罕見其例,體現(xiàn)出古代勞動者的智慧和神奇的創(chuàng)造力。